1.1人口分布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人口分布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14 18:3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1 人口分布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区域人口南多北少,主要自然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气温 C.水源 D.交通
2.该区域人口南多北少,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是( )
A.国家人口政策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历史因素 D.交通运输条件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4.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
A.① B.② C.③ D.④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气候炎热 B.降水少
C.矿产资源贫乏 D.地势起伏大
6.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温暖湿润 B.地势平坦开阔
C.交通便利 D.工矿业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社会经济发达
7.一般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有( )
①土壤贫瘠 ②交通不便
③气候寒冷、风力大 ④干旱缺水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典型的人口稀疏区之一,但内部人口地域分异明显。下图分别从经度、纬度、极向(最大与最小人口密度连线方向)和垂直四个维度反映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降水
9.根据所学并结合图示信息判断,青藏高原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位于( )
A.柴达木盆地 B.雅鲁藏布江谷地 C.阿里高原 D.湟水谷地
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①地形区为: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东南丘陵
1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多 B.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
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人口达20% D.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下图是我国甲、乙两省级行政单位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甲、乙两省级行政单位可能是( )
A.辽宁、山东 B.湖南、宁夏 C.新疆、四川 D.西藏、内蒙古
13.影响甲、乙两省级行政单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 )
A.气候、地形 B.地形、水源 C.水源、地形 D.气候、植被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将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我国放开三孩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人口死亡率增加 B.我国人口合理容量降低
C.我国人口外迁较多 D.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
15.在此政策影响下,预计到2040年以后,我国可能出现( )
A.升学与就业压力减轻 B.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C.劳动力人口减速放慢 D.外籍人口将大量增加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城镇与交通线布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影响山脉南北两侧聚落布局的主导因素分别为( )
A.水源、热量 B.热量、水源 C.交通、交通 D.水源、水源
17.推测图示区域中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是( )
A.金昌 B.西宁 C.银川 D.兰州
自全国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以来,从政策效果看,远低于预期,为促进人口均衡,应对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2016年启动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下图示意我国1960—2045年每五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含预测)。完成下面小题。
18.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时间相隔不到三年,影响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是( )
A.婚姻稳定性提高 B.劳动力严重不足
C.育龄妇女人数少 D.生育观念的改变
19.“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扩大内需 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
C.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D.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
20.下列年份中,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1965年 B.1980年 C.2015年 D.2035年
图为某冰雪运动大国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该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西部多东部少 B.南部多北部少 C.中间多四周少 D.均沿河分布
22.哈得孙湾沿岸人口稀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 B.水源 C.矿产 D.气候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2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
24.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干旱 D.⑧—高寒
读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C.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26.可以解释以上人口集中分布特点的原因有( )
①陆地面积较大②地形全部为平原③气温较为适中
④降水量全球最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 )
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 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
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 D.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
28.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 B.自然地理环境
C.地域开发程度 D.国家发展政策
29.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是( )
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
C.移民搬迁,优化人口配置 D.加强经济扶贫,资源优化配置
根据每个县域单元占全区域的面积和人口百分比,可以绘制出"面积—人口洛伦斯曲线"。下图中,实线表示我国某区域(324个县域单元)的"面积—人口洛伦斯曲线",虚线表示绝对均衡线。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0.据图中信息,该区域人口分布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
A.县域的人口比重与面积比重呈正相关 B.83%左右的土地上分布着20%的人口
C.人口比重小的县域,环境承载力更大 D.人口均衡分布更利于该区域的发展
31.图示地区最有可能是( )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江淮地区
群山环抱的费尔干纳盆地在天山西侧,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所共有,国界线犬牙交错,是中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安格连设立了工业特区,2016年6月,中乌合作,连接费尔干纳盆地、中亚最长的安格连一帕普铁路隧道(图中S处的虚线段)贯通通车。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2.费尔干纳盆地人口众多的原因是
A.水源充足,物产丰富 B.降水丰沛,气候温暖
C.矿产丰富,工业发达 D.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33.导致费尔干纳盆地地区国界线复杂的因素是
A.地形 B.河流 C.历史 D.气候
34.安格连一帕普铁路隧道通车后
A.塔什干城市职能改变 B.安格连城市等级提升
C.吉扎克服务人口增多 D.帕普城市服务范围缩小
二、综合题
35.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和“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读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①线表示____,②线表示____。在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中,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____。
(2)按照人口增长模式,左图中Ⅰ阶段是____型。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处于____阶段,此阶段表现出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是____,Ⅲ阶段主要出现在____国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表现出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是____。
(3)右图中可看出,人口分布在地区上的特点是____。
(4)____洲人口最多。1950年到2005年期间____洲和____洲的人口增长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____和____,人口死亡率下降。
36.读“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南、北半球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半球,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89.6%。
(2)从高、中、低纬度位置看,北半球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纬度地区,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88.1%。
(3)从高、中、低纬度位置看,南半球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纬度地区,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为10.1%。
(4)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人口数量都少,主要原因____。
(5)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人口少,主要原因是南半球____(选择填空)。
A.气候寒冷B.地势起伏大C.陆地面积小D.海洋面积大
(6)图中信息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
37.读世界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人口数)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角度简述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2)说明欧洲西部人口稠密的原因。
(3)图中甲处有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但人口密度小,试分析自然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1.
从图可知,图示区域人口南多北少。该区域北部纬度高,气温较低,南部纬度低,温度较高、适合人类居住,气温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B正确。北部是河流下游地形较平坦、南部为河流发源地地势较高,北部水源充足,交通不是自然因素,ACD错误,故选B。
2.
从图可知,该区域南部人口较为密集,主要因为南部有铁路和公路经过,交通便利,D正确,同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不大,B错误。人口政策只会对局部地区的人口分布产生影响,从图上分布来看,与人口政策无关,A错误。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
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结合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中的各因素进行分析即可。
3.A
4.D
3.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当地海拔高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海拔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因此该图反映了地形是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A符合题意。图中信息不能反映气候、河流、土壤是影响当地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排除B、C、D。故选A。
4.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图中①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低于1,②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大致为1,③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大,大约平均为3,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量大于4,该区域地势低平,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因此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④,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5.B
6.D
7.C
5.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部气温差异较小,故A 选项错误;;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气候干旱,降水少,沙漠广布,人口稀少,故B选项正确; 回归线附近的部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如沙特阿拉伯,故C选项错误; 地势起伏并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故D选项错误;故选B。
6.
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之一,人口稠密;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都是人口稠密的原因,但并不是该地人口稠密的最主要的原因,故D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
7.
一般的高山、高原地区因海拔高,气温 低,往往气候寒冷,土壤发育不充分,土壤贫瘠,故①项正确; 因地表崎岖,交通设施修建难度大,往往交通不便,故②选项正确; 高原山地因海拔高,往往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不适宜人类生存,故③选项正确; ④因海拔高,蒸发弱,高山、高原地区大多不缺水,④选项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C。
本题考查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考查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8.B
9.D
8.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气候较为温暖,故选B。
9.
由图可知,青藏高原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大致位于东经100度、北纬37度附近,该地区大致位于湟水谷地附近,故选D。
本题考查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
10.A
11.B
考查地形剖面图,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0.读“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可知,图中①地形区位于30纬度附近,地形起伏度较小,但向北到37纬度、42纬度附近地形起伏度大,说明该纬度附近有高大山地,我国在此对应分布的山地有昆仑山(37°N附近)、天山(42°N附近)。“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图中相应纬度处我国东部地区多低山丘陵平原,地形起伏小,符合我国西部地势起伏特征。则①地形区位于30纬度附近的是青藏高原地形区,高原面上地形起伏小,有“远看成山,近看成川”之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读取图中信息,可知起伏度越大,人口增加速度越慢,说明人口越少,A错误;在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人口的80%以上,B正确;起伏度在1-2之间的地区人口比重占13%,C错误;②地区人口起伏度变化大,人口空间分布不均,D错误。故选B。
12.C
13.C
【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省级行政单位人口稀疏,可排除辽宁、山东与湖南,AB不对;新疆与西藏人口稀疏,人口沿绿洲或河谷呈带状分布。图示乙省级行政单位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且东部人口十分稠密,排除内蒙古的可能性,D不对;四川西部为川西高原和山地,人口稀疏,东部为成都平原,人口稠密,故C项正确。
由上题可知,甲为新疆,乙为四川。新疆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高,地势起伏大,人口稀少;东部的成都平原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故C项正确。
本题解题关键是根据图示人口密度大小和分布可以得出甲乙两地的人口分布特点,再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即可得出。
14.D
15.C
14.
我国放开三胎政策的主要是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因此D正确;A、B、C错误。
15.
三胎政策实施后将会出现生育高峰,到2040年升学和就业压力将会增大,A错误;老龄化问题会得到缓解,家庭养老负担会缓和,B错误;出生率将会提高,劳动力减速会放慢,C正确;三胎政策并不会影响外籍人口迁移,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2015年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2021年5月31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16.B
17.D
16.
由经纬度及山脉走向可知,该山脉为祁连山,山脉北侧为河西走廊,影响聚落分布的主导因素为水源,在山前冲积扇地区,高山冰川融水较为丰富,地形较为平坦,聚落较多;山脉南侧为青藏高原,影响聚落分布的主导因素为热量,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湟水谷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西宁、兰州、银川均为省会城市。兰州降水、交通条件优于金昌,且兰州为甘肃省省会,A错误;兰州热量条件、交通条件优于西宁,B错误;兰州的交通条件、降水条件优于银川,C错误;兰州为甘肃省省会,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图示区域中人口规模最大,D正确,故选D。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干旱是区域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聚落主要分布在水源较多的河谷或绿洲地带。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农业发展缺乏热量,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如湟水谷地。
18.D
19.A
20.C
18.
婚姻稳定性提高不是两次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A错误。结合图中曲线,我国劳动力人口有所下降,但目前我国劳动力还没有出现严重不足,B错误。我国人口基数大,育龄妇女人数也庞大,C错误。根据材料,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直接原因是“单独二孩”从政策效果上看,达不到预期,主要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生育成本增加,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D正确。
19.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我国新增人口增加,家庭消费增加,由于扩大内需,A正确;家庭负担短时间内家中,但是不会持续加重,B错误;二孩政策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但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C错误;没有了只能一孩政策限制,只想生男孩的意愿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D错误。
20.
根据图示曲线判断,只要劳动人口增长率大于0,劳动人口数量就增加,2015年后,劳动人口增长率小于0,数量减少,所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2015年,C正确。1965年、1980年,劳动人口数量仍在增长,A、B错误;2035年劳动人口数量在减少,D错误。故选择C。
劳动人口增长率大于0,劳动人口数量就增加;劳动人口增长率小于0,劳动人口数量就减少;劳动人口增长率等于0时,劳动人口数量最多。
21.B
22.D
21.
结合图例中人口密度可知该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排除AC,B正确;图示的人口分布并没有呈现沿河分布的特点,排除D。
22.
结合图示纬度可知该地属于中高纬度,哈得孙湾沿岸人口稀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高,气温低,气候寒冷不适宜人口居住,D正确;哈得孙湾沿岸可以季节性使用水运且水源充足,从交通和水源的角度考虑是适合人口居住的,AB错误;读图中矿产资源图示和分布可知哈得孙湾沿岸距离矿产丰富地区较近,因此矿产不是阻碍人口分布的因素,C错误;故选D。
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23.C
24.D
试题分析:
23.图中①②③④都处于中低纬地区,都在沿海地带,平原地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中①②是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③④是西欧和美国是发达地区。。选C正确。
24.⑤-北非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⑥-南美的亚马逊平原,气候湿热;⑦-南极大陆气候干冷;⑧-青藏高原,气候高寒;选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25.A
26.B
25.
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赤道以北,属于北半球;纬度集中在20°N一60°N,属于中、低纬度。所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6.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①正确;北半球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地形主要为平原,并不是全部为平原,②错误;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对人口有极大的吸引力,形成人口稠密区,③正确;气温较为适中,降水较为适宜的地区人口稠密,人口集中区并不是降水量最多的地区,④错误。①③正确,B正确;②④错误,ACD错误。故选B。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气候适宜,降水较多的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世界人口的稠密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27.D
28.A
29.D
27.
读图可知,江苏省北部人口密度小于南部;沿海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内陆;中部密度小于东南部;总体东南部人口密度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8.
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是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发展程度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因,A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地域开发程度和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南部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CD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9.
由题意可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差异,故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D正确。其它三项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本题组主要考查江苏省的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江苏省南部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靠上海,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苏南地区包括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 ,总面积27872平方公里,占江苏省土地总面积27.17%,2013年GDP总量达到了3.64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万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率超过70%,所有县(市)都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其中7个县(市)进入前十。
30.B
31.A
30.
据图中信息,83%左右的土地上分布着20%的人口,所以该区域人口分布极不均衡,曲线远离虚线均衡线,县域的人口比重与面积比重不呈正相关,A错误,B正确。人口比重小的县域,可能生态环境较脆弱,环境承载力较小,难以承载更多人口,C错误。 该地区人口均衡分布极不均衡,不利于该区域的发展,D错误。故选B。
31.
图示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说明区域环境差异较大,最有可能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引发人口分布差异较大,A正确。 华北地区 、华南地区和江淮地区县域单元间环境因素差异较小,人口分布区域差异较小,BCD错误。故选A。
图中83%土地分布20%人口,80%人口分布在不足20%的土地上,说明区域人口密度悬殊,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32.A
33.A
34.B
32.根据材料可知,费尔干纳盆地在天山西侧,此处距海远,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制约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故B错、A对。读图可知,该地群山环抱,交通不便,D错。该地区矿产资源状况无法得知,C错。
33.读图可知,该地群山环抱,地形复杂,山脉成为国界的自然分界线,导致国界线复杂。所以选A。
34.读图可知,塔什干、吉扎克不在安格连一帕普铁路沿线,对其影响不大故A、C错;安格连一帕普铁路隧道通车后,会使安格连城市等级提升、帕普城市服务范围增大,B正确;帕普因为铁路的修建,人流量会更大,城市的服务范围更大。
35.(1) 出生率 死亡率 III
(2) 原始型 IV 人口老龄化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数量大)
(3)分布不均
(4) 亚洲 亚洲 非洲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民族经济发展
本题考查了人口增长模式图的判断即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读图可知,左图中①线数值较大,应表示人口出生率,②线表示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III时期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2)
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Ⅰ阶段人口增长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应为原始型。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IV阶段,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Ⅲ阶段的特点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数量大,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
(3)
读右图可知,人口分布在地区上分布非常不均匀,亚洲人口最多,其次是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等。
(4)
读图可知,亚洲人口最多,1950年到2005年期间亚洲和非洲人口增长最快。原因是二战后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政治上独立,民族独立,经济发展较快,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快,人口出生率上升、人口死亡率下降。
36. 北半球 中低 低 纬度高,气候寒冷,不利于生产生活 CD 气候和海陆分布
本题主要考察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侧重读图分析考察。
【详解】
(1)据图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2)低纬度范围为0°-30°,中纬度为30°-60°,高纬度为60°-90°,北半球低纬度人口占比为43.7%,中纬度人口占比44.4%,高纬度占比为0.4%,故北半球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
(3)南半球人口主要集中在0°-30°之间,属于低纬度。
(4)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人类居住。
(5)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小,是其人口分布较少的主要原因。
(6)图中信息反映出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及海陆分布。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
37.(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地区以及近海地区。
(2)地形平坦;大部分地区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条件适宜;经济较为发达,工农业水平高,交通条件便利,人口密集。
(3)甲处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较湿热;热带雨林植被密布,不适宜人类生存等。
本题以世界人口分布图为材料,涉及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读图可知,从纬度位置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地区,因为这里气温较为适宜;从海陆位置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近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相对较少,这是因为近海地区比较湿润,适宜人类居住。
(2)
由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人类的生存;该地工农业发展水平高,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便于人口的集聚。
(3)
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甲处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地处赤道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湿热;热带雨林密布,雨林内有毒蛇、食人鱼等生物众多,生存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