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14课 明治维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14课 明治维新[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19 16: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第14课 明治维新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通过一二三目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自主学习与思考1 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
(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社会)。
2 “黑船来航”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冲击?
3 幕府统治下的日本主要有哪些矛盾?
4 明治政府成立的主要依靠力量,
改革的施政纲领?合作探究与学习5 明治维新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必要性,可能性)。1、内忧——幕府统治出现严重危机(1)政治:幕藩体制,社会等级森严,
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3)对外政策: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
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内忧外患) 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4)思想:洋学的传播冲击了封建思想2.外患:黑船来航的冲击,民族危机加深日本的出路
在哪里?要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推翻幕府统治。吉田松阴3、维新前提:武装倒幕,建立明治政府—政权保障尊王攘夷对内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
对外驱逐外国侵略者倒幕运动
1868年,改革派发动京都政变,成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新政府。失败成功用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向西方学习西南强藩:
四大强藩——长州、萨摩、肥前和土佐,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倒幕运动成功的原因是什么?(1)领导阶层:中下级武士具备了军事和政治等
方面的素质,而且力量很大;
(2)斗争目标:幕府统治危机重重,
已经失去民心;
(3)群众基础:得到一些藩主、商人、新兴地主
和下层民众支持;
(4)经济基础:以长州、萨摩等强藩为根据地,
并进行了富国强兵措施;
(5)政治优势:以天皇为号召,具有政治优势。
(6)正确方针:依靠自身力量武装倒幕,
并学习西方。大政奉还图 该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圣德纪念馆。1867年,萨摩、长州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席卷包括京都等大城市在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统治摇摇欲坠。在此情况下,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1867年10月24日他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天皇,称为大政奉还。明治天皇睦仁(1852—1912) 明治天皇名睦仁,1867年继承皇位。1868年改年号为明治元年,在位时期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日本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幕府人物时代图日本的幕府时代德川家康 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在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以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府。公元1192年到1867年,日本历史上是实行军事封建统治的“幕府政治”时期,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 1603——1867年)三个幕府历史时期。 1603年初,德川家康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江户(今东京)建立起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德川家康德川幕府:(1603——1867年) 是幕府和藩的两级统治,这种体制,为日本封建社会所有。幕府将军掌握国家的实权,是日本最大的封建主,直接掌管着全国1/4的土地,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200多个藩,藩的首领称大名,拥有世袭的统治权,但必须要听命于将军。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幕藩体制天 皇(傀 儡) 幕府将军(实际统治者)大名(封建割据势力)武士农 工 商士 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武士阶级是统治阶级。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能逾越。等级制度贱 民 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日本武士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德川幕府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为其效力和卖命。 闭关锁国时期的日本,一方面,经济在缓慢发展。到19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好商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农业耕地增加,生产技术进步,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以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有了显著的发展,大的手工工场有一百多台织机和几百名工人。大阪、江户和京都等商业城市也日益繁荣,出现了三井等富甲日本的大商人。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也日趋尖锐。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据不完全统计,从1603年到1853年间,全国共发生1100次暴动和起义,其中最后50年就有400次;工商业者也不满幕府的严格限制好恣意掠夺;在统治阶级内部,一些中下级武士迫于生计,也不得不屈身从事过去瞧不起的商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1837年,下级武士大盐平八郎领导的市民暴动,对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它表明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材料一:将军家齐及世子家庆的奢侈生活已达极点,……制作糕点时,每日耗费砂糖千斤。家齐父子拥有900名侍俾
材料二:据统计,从1804年到1843年的40多年中,共发生了320多次农民起义。幕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人民的反抗不断。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日本政治领域出现什么现象?合作探究一 在经济上,土地归将军、藩主等领主所有,农民对份地拥有世袭的耕作权,承担沉重的租税负担。幕府严禁土地买卖,对农民的经济活动实行严密的限制,禁止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据《世事见闻录》(1816年)记载,贫苦的农民连“吃杂粮度日,都成为不可能”,他们“衣不蔽体,饥寒交迫,住的地方更是墙塌壁倒,破陋不堪”,甚至被迫出卖自己的亲生骨肉。 18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经营手工工场的富裕农民和商人。材料一:1854年,日本全国雇佣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约有300所。1867年,全国生产部门的手工工场共约400多所。纺织业和棉织业仍是其中发展较快的生产部门。
材料二:在棉纺织业中,商人以“出机”、“换棉”等形式给生产者提供棉花和织机,让劳动者在自己家中织布,按成品多少付给工资,控制了农村家庭手工业者。日本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上述材料反映当时日本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合作探究二天皇将军大名武士只是傀儡, 毫无实权 新兴地主 商人 农民﹑ 城市平民有些从事工商业经济状况恶化不满情绪增强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权利较少生活日益贫困 进行反抗斗争幕府已成众矢之的,国内阶级矛盾激化闭关锁国幕府允许荷兰商人进行贸易的唯一地点
——长崎出岛。 17世纪30年代,德川幕府连续五次发布“锁国令”,只剩下荷兰、朝鲜及中国准许同日本保持规模有限的贸易关系,而这些国家的贸易活动,也由幕府实行严格的控制。 通过上图,分析:出岛设置了几条对外通路?为什么要这样做?体现了日本怎样的对外政策?这样做对当时的日本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条
为了限制和控制对外交往
闭关锁国政策
一方面维护了日本的独立;
另一方面使日本落后于
世界潮流合作探究三 幕府实行闭关锁国和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什么不同?德川齐昭日本---维护幕府统治,担心各藩通过对外贸易强大起来;
清朝---
⑴自然经济不需要过多的对外交往;
⑵防范“外夷”侵犯;
⑶防范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结论:幕府的闭关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阅读材料:
(下级武士)中间有些人就学于兰学家,接受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并深受兰学家的朴素民主思想和富国强兵主张的影响,产生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朦胧愿望。 ——《世界近代史》结论:洋学的传播,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培理登陆图(1853年)惊 破 太 平 梦几 只 蒸 汽 船1853年浦贺港《日美亲善条约》民族危机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
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旧来之陋习,
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探究:《五条誓文》体现明治政府怎样的改革决心?改革精神、进取精神、团结一心精神施政纲领稳定大名、公卿,便于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废除等级身份制放弃攘夷口号,与外国交往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二、大刀阔斧行改革——内容1、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实现民族振兴 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脱亚入欧2、内容:“破旧”和“立新”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君主立宪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1)政治:①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置都、 道、府、
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②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
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实质是专制主义统治,③实行政体改革: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确定以天皇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你能根据明治宪法,制作一幅近代日本天皇政体示意图吗?总揽统治权
行使立法权
掌握军队统帅权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
有审议国家预算案权力直接对天皇负责
成员由天皇任命协助天皇服务于天皇天皇议会内阁思考: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哪些不同点?统而不治至高无上
神权色彩议会权力
大于君主天皇解散
议会内阁对议会
负责内阁对天皇
负责资产阶级天皇为代表的
官僚军阀集团 1889年日本宪法的影响和特点浓厚的封建性相同点:形式上.废 除 武 士 特 权带刀者斩(2)经济: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
私有,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殖产兴业 A.重点:军事、重工业
B.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C.出国访问
D.创办国营企业,扶持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E.培养人才 积极: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劳动力。
消极:农民生活贫困,影响了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②改进武器装备:从国外购买先进武器,
国内创办军工业,仿制先进武器。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④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3)军事:建立近代军队,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特点:
日本军队称为“皇军”,所有军人都要接受武士道教育,要求必须效忠天皇;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作用: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独立富强,并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奠定基础。 明治时期,日本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日本旧的忠君爱国思想,同时又要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天皇
万岁万岁 万万岁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对朝鲜的侵略
对中国的侵略:侵略台湾
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提出“二十一条”
三四十年代侵华战争大陆政策
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征服中国的满蒙地区
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
第五步征服世界(4)文教:①教育:确定“国民皆学”方针 ②思想:传播启蒙思想
( 福泽渝吉、新闻出版 )③社会生活各方面:西化A.改革教育内容:儒学自然科学B.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打破了等级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小学、中学、大学文明开化 ,发展近代教育作用:打破了等级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改变了愚昧落后,有利于日本社会的进步。 教育是最好的投资;
多一所学校,就少一座监狱;
必期邑无不学之徒,家无不学之人;
多一个合格母亲,就少一个社会败类;
富有与贫乏之差,取决于是否有学问;
社会流行语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教育观念深入人心1890年,东京浅草建成60米高的凌云阁,轰动一时。明治时期的枢密院会议富冈缫丝厂日本第一近代化制纱厂明治维新时期学校教学情景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纺纱厂 1869年,日本建造的第一艘轮船“孝明丸”1872年,三井银行的前身,三井兑换店成立明治时期举办的化装舞会1878年,东京银座点亮了用电池供电的弧光灯明治时代建立的东京上野公园1877年,日本东京大学成立图片感悟历史三、明治维新的评价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标志。体现在:p99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2、 历史作用①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由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政治: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的
统一民族国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
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3、局限性(p99)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新威胁.①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制约工业发展
②政治: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
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③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国际: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
(挑起二战)思考:归纳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课标: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归类:
①英国和法国:
②美国:
③俄国和日本:
④德意志和意大利:方式:
①资产阶级革命
②民族独立战争
③自上而下的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④民族统一运动多样性小 结国内:幕府
统治现状与
国内危机国际:黑船
事件引发
民族危机加
剧武装
倒幕

明治
新政
府探
索政治前提明


新废藩置县,君主立宪;
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教育改革;
军事改革,强兵扩张。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摆脱民族危机。封建残余与军国主
义,侵略扩张从日本明治维新中得到哪些启示?1、顺应历史潮流;
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综合国力;
4、学习西方时,要有选择性,不可盲目西化;
5、反对军国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每个国家的责任。2010上海单科)16.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D (08全国文综Ⅰ,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D 1.日本出现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的反抗 B.西方的入侵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及影响 D.幕府的腐朽统治(C)2.1853年,首先入侵日本的西方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D)3.在倒幕运动中,倒幕派的主力是 A.新兴地主 B.资本家 C.大名 D.中下级武士(D) 4.日本明治维新中实行“废藩置县”,其中“藩”指 A.幕府的领地 B.大名的领地 C.武士的领地 D.天皇的领地(B) 5.明治维新中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采取的中心措施是 A.土地国家化统一征收地税 B.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拍卖土地 C.国家租土地给私人建立农场 D.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拍卖(D) 6.与戊戌变法比较,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突出背景是 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B.自上而下实行经济改革 C.封建专制统治比较薄弱 D.农民阶级支持全面改革(C) 7.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是
A.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B.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C.新政权进行了有效改革 D.国际环境对日本有利(D)材料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请回答: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 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神话: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