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洼”、“淀”是我国北方常见的地名用语,常指地势低洼、浅湖遍布的地区。我国白洋淀地区传统民居(下图)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平顶式屋顶,屋檐一侧留出缺口便于架设木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白洋淀典型民居特点,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地震多发 B.森林广布 C.气候干燥 D.雨洪频繁
2.当地采用平顶式屋顶的设计,主要功能是( )
①晾晒食物②加快散热③躲避洪水④收集雨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古村一条小巷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泥土路面相比,小巷石板路面的优点是( )
①坚固耐用②易清扫③缓解酷暑④易渗水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小巷两侧房屋门槛明显高出路面,最主要是为了( )
A.通风好 B.采光好 C.防潮 D.防涝
5.小巷狭窄,而两侧房屋墙体较高,这样设计的优点是( )
A.小巷夏季阴凉通风 B.小巷冬季较为温暖 C.有利于房屋防潮 D.便于收集雨水
读我国文化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文化区( )
A.具有过渡性 B.是根据单一指标划分的
C.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D.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7.以下文化区与自然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文化区——地表崎岖 B.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气候干旱
C.云贵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 D.华北平原文化区——伏旱多发
8.下面文化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内蒙古草原文化区——大牧场放牧业 B.东北黑土文化区——混合农业
C.华北平原文化区——商品谷物农业 D.江南水乡文化区——季风水田农业
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图为“天津发源地——三岔河口地区的景观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照片反映的是( )
A.乡村景观 B.城市景观 C.工业用地景观 D.渔业生产景观
10.图中最能代表天津地域文化的文化景观是( )
A.天津之眼 B.河流 C.高楼大厦 D.游轮
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是国内仅有、举世无双的古文化村落。村落的中心为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下左图)。全村又以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村落整体地势较高,村外有溪流穿越。居住区多顺应地形建在山坡上,且围绕众多祠堂形成多个居住片区,居住片区之间隔着农田和水塘(下右图)。据材料和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诸葛村外侧有溪流,村内却人工开挖了许多水塘和水井,其目的是( )
A.内外隔离,抵御外敌入侵 B.内外相连,完善村内水运网络
C.内外相连,利于洪水外泄 D.调节气候,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14.诸葛村的居住区多顺应地形分散建在山坡上,其考虑的区位优势是( )
①便于敌情观测和防御②村落少占农田和水塘③减轻洪灾害④利于采光和空气流通
⑤减轻村落中心压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青岛里院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鼎盛。目前里院正在申报青岛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下图为“青岛里院空中俯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影响青岛里院外部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用地面积 B.城市盛行风向 C.城市居民习俗 D.城市街道走向
16.青岛里院申报青岛市第三批历史建筑,有利于( )
A.保护传统地域文化 B.缓解住房紧张
C.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D.提高环境容量
我国有按《周易》八卦理论筑城的传统。新疆伊犁州的特克斯县城始建于南宋,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产生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
A.城市路网特色 B.民居的建筑特色
C.无工业区分布 D.商业网点的分布
18.形成特克斯县城当前地域空间结构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自然因素
C.历史因素 D.政策因素
特色小镇是指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或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小镇。江苏省是特色小镇培育强省,特色小镇已成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的重要载体。下图示意江苏省特色小镇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江苏省特色小镇整体分布特征体现了区域的( )
A.地质条件和灾害频率 B.地形特征和气候优势
C.交通状况和主导政策 D.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
20.地域文化塑造着区域人文环境,历史经典小镇体现的主要地域文化是( )
A.吴越文化 B.楚汉文化 C.齐鲁文化 D.岭南文化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景观。
21.下列关于①②③④文化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景观所在地区是古文明中心,为非洲文化圈
B.②景观所在地区是东亚文化圈,是佛教发源地,季风造就了稻米生产文化
C.③景观所在地区是以欧洲移民为主的国家,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风情
D.④景观所在地区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经济发达,信奉伊斯兰教
22.下列四地所属地域中,与上图四种文化景观有正确对应关系的是( )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如图所示建筑是我国苗族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建房时,工人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这样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下列各项中,与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山高坡陡 B.终年高温 C.潮湿多雾 D.蛇虫较多
24.吊脚楼的最大优点是( )
A.通风透气,宽敞明亮 B.高瞻远瞩,视野开阔
C.冬暖夏凉,防暑降温 D.节约土地,造价低廉
过去鄂伦春族是以狩猎为生的民族,长期的游猎方式和森林生活使鄂伦春族选择便于搭盖的“斜仁柱”。搭盖“斜仁柱”不用钉也不用绳,只用天然树杈。并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斜仁柱”的覆盖物,春至夏初覆盖桦皮,夏季覆盖芦苇帘子,冬季覆盖兽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搭盖“斜仁柱”不用钉也不用绳,只用天然树杈的主要原因是( )
A.便于拆卸 B.节约成本 C.延长寿命 D.保护草地
26.夏季覆盖芦苇帘子,主要是为了( )
A.增强美观 B.观测天象 C.通风采光 D.预防积水
二、填空题
27.乡村景观体现人们的____形态、精神追求。
28.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传统,包括物质方面(______、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______、语言、艺术等)。
29.很多现代城镇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之类的灰色调,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_______底蕴,会有自己的______、_______ 。
三、综合题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西藏自治区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土石结构,上窄下宽,墙厚窗小且门低矮;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因形似碉堡,通称碉房。土石结构的外墙涂白粉,窗框和窗台涂黑色;窗檐上悬挂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转角插“经幡”(印有佛经的幡),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下图为西藏特色民居碉房。
(1)描述西藏地区主要城镇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说明藏族碉楼建筑特色的形成原因。
(3)试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分析不能把东部大量人口迁移到西藏的原因。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城市规划设想。他认为"田园城市"应该是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其实质就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下图为田园城市构想图(1英亩=4047m )。
(1)推测"田园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起到的主要作用。与"田园城市"相比,分析传统城市存在的劣势。
(2)从城市扩张角度比较"田园城市"和卫星城的本质区别。
(3)针对建设宜居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人赞同,有人不赞同。试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1.
据材料,“洼”、“淀”常指地势低洼、浅湖遍布的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由此推测当地降水较集中,雨洪频繁,C错误,D正确;地震多发无法判断,A错误;浅湖遍布不可能森林广布,B错误。故选D。
2.
根据上题分析,当地地势低洼、浅湖遍布,缺乏晾晒食物的空间,平顶式屋顶设计可以晾晒食物,①正确;当地降水集中,季节变化大,洪水多发,屋檐一侧留出缺口便于架设木梯,方便躲避洪水,③正确;平定设计不能加快散热,收集雨水,②④错误。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民居与地理环境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薄,窗大有利于通风,房顶尖,有助于快速排水。
热带沙漠地区的民居:墙厚、窗小、多石材和土,防止交换热量,阻挡风沙。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厚、窗小,防止和外界交换热量。
3.A
4.D
5.A
3.
与泥土路面相比,小巷石板路面坚固耐用,泥土较少,易清扫,①②正确;石板路面热容量小,夏季白天升温快,不具有缓解酷暑的作用,③错;石板路面不易渗水,④错。综合上述分析,A正确,BCD错。故本题选A。
4.
南方雨水多,小巷两侧房屋门槛均明显高出路面,是为了防涝,D正确;房屋门槛的高低与通风、采光、防潮无关,ABC错。故本题选D。
5.
小巷狭窄,而两侧房屋墙体较高,小巷内接受的阳光少,夏季温度比巷外低,形成狭管效应,小巷内风力大,因而小巷夏季阴凉通风,相对凉爽,A正确;由于两侧房屋墙体较高,小巷内接受的阳光少,不利于冬季提升巷内的温度,B错;两侧房屋墙体的高低与防潮无关,C错;房屋墙体不具备收集雨水的功能,D错。故本题选A。
各地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
6.A
7.B
8.D
6.
结合区域的特征可知,区域是根据综合指标划分的,B错误;图中的文化区具有过渡性,因此没有明显的界线,A正确,C错误;内部特征相对一致,D错误。故选A。
7.
由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文化区——雪山连绵,所以A错误;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旱,所以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气候干旱,B正确。云贵高原文化区——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所以C错误;长江中下游文化区-伏旱天气,所以D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故选B。
8.
由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草原文化区主要发展畜牧业但不是大牧场放牧业,所以A错误;我国的混合农业在珠江三角洲或者山地、丘陵区,不在东北,所以B错误;商品谷物农业在东北地区,不是华北,所以C错误;江南水乡文化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较好,农业生产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D正确;故选D。
区域的含义: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9.B
10.A
9.
该照片中高楼大厦林立,有桥梁和水面,所以反映的是典型城市景观,B正确。故选B。
10.
图中最能代表天津地域文化的文化景观是当地的独特景观,图中天津之眼摩天轮高大醒目,具有代表性,A正确。 河流 、高楼大厦和游轮较为普遍,缺少独特性,不能作为代表性文化景观,BCD错误。故选A。
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
11.C
12.A
11.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①③错误。②④说法符合实际情况。故C正确,A、B、D错误。
12.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格是奇逸,拉萨的风格是神秘。故A正确。
13.D
14.B
13.
根据材料可知,诸葛村地势较高,使得村外溪流难以汇入,而村内的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用水,因此人工开挖水塘和井,可用来保证村民生产、生活、消防用水,且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村民居住环境,D项正确;不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A项错误;村内为人工开挖的池塘和水井,无法发展水运,B项错误;从水的实用功能来看,水系能够满足灌溉、浣洗、消防、排水、温度和湿度调节等要求,村内开挖水塘和水井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洪水外泄,C项错误。故选D。
14.
当地夏季高温多雨,居住片区分散布局在山坡上,首先,能够减少对农田和水塘的占用,提高水塘调蓄洪水能力,可以减少涝灾对居住区的影响;其次,居住片区分散布局,各片区之间留有农田和水塘作为通风廊道,有利于居住区的采光和空气流通,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与敌情观测与防御关系和村落中心压力关系不大,①⑤错误。故选B。
由于村子地势高,流水进不来,居民的生活用水全部依靠均匀分布于村落低洼处和山谷盆地中的池塘和水井。池塘积蓄雨水,井凿在池塘边。井水较为洁净,专供饮用,而塘水则用于洗涤。由于井和水塘都由人工开挖,塘中的水并非活水,所以为避免淤塞,每年年初在元宵节之前会挖一次塘泥,净化水质,塘泥也可用作有机肥料,一举两得。
15.D
16.A
15.
由图可知,里院依街而建,呈现不重复的几何图案,分布错落有序。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利用率,也利于紧凑布局下的采光。因此,可以判断影响青岛里院外部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城市街道走向,D正确;与城市用地面积、盛行风向、居民习惯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16.
里院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将里院申报为青岛市历史建筑有利于保护城市古建筑和传统地域文化,留住城市记忆,A项正确;保留下来的房屋数量较少,对缓解住房紧张意义不大,B错误;对文物的保护,对城市化推动不大,C错误;人口容量主要与资源丰富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发程度等因素有关,短时间内不会改变,D错误。故选A。
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1)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区,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可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有利于形成城市;山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区)。(2)气候(中低纬地区气候温暖,沿海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城市的形成;而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因为高原上气候相对凉爽,不会太过湿热)。(3 )河流(河流有供水航运功能,尤其在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大河入海处等位置,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资源(工矿城市的发展依托附近的矿产资源,干旱地区绿洲城市的发展依托附近的水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交通枢纽的位置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如我国的石家庄、郑州、株洲都是“被火车拉来的城市”)。(2)政治(如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等城市都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转变为我国的一线大城市,改革开放政策起了关键的作用)。 (3 )宗教和军事(如麦加、耶路撒冷、拉萨这些城市最初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4)科技(如日本的筑波城就是作为一个科技城发展起来的)。(5)旅游(如我国的桂林、张家界就是由于旅游业的兴起而兴起的)。(6)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上海周边的一些城市的发展就受到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飞速发展)。
17.A
18.C
17.易经文化涉及八卦筑城,而该地的建筑是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所以说城市道路网特征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对县城规划的影响,A对。图中显示的是该地的整体民居布局及路网的分布特色,并没有呈现出民居本身的建筑特色。根据材料可知,县城以中心公园为基心,向周边辐射,说明居住区不是分散布局,商业区没有依据市场最优原则占据城市几何中心,中心是公园,BD错。图中材料不能表明未形成工业区,C错。据此分析选A。
18.根据材料,县城地域空间结构形成,是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有影响,这是历史上早已经形成的,所以是历史因素,C对。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政策因素也有影响,但不是该县城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ABD错。故选C。
城市地域结构受到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地域文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古城多考虑历史遗留,现代城市建设多考虑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
19.D
20.A
19.
特色小镇是指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或特色环境因素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小镇,由江苏省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图可知: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较稠密、环境适宜的苏南地区,D正确。与地质条件、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不大,A、B错误。交通状况和主导政策无法体现,C错误。故选D。
20.
该小镇位于江苏省,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属于江浙的地域文化,因此该特色经典小镇体现的主要地域文化是吴越文化,A正确。楚汉文化应位于淮河流域,B错误。齐鲁文化位于山东地区,C错误。岭南文化位于两广、海南地区,D错误。故选A。
2016年7月1日,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这些小镇多数经济发展条件较好,人口密集,主要类型有:
文化传承型特色小镇:以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为目的,遴选于中国文化名镇、名村,以及汇集名人、名品、名产等资源的名地,是中华优秀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石。
产业型特色小镇:以产业集聚与升级为目的,遴选于产业集聚区、企业总部基地、知名旅游景区、大城市周边等,是传统经济升级和新经济模式试点、示范型小镇。
国际型特色小镇:以打造全球竞争力为目的。
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发展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善城镇发展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利于挖掘优势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
21.C
22.C
21.
①景观是古埃及金字塔,为地中海文化圈,A错误。②景观是中国长城,中国在东亚地区,佛教的发源地是南亚,B错误。③景观是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是以欧洲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风情,C选项正确。④景观是埃菲尔铁塔,位于法国,主要信奉天主教,其次是基督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D选项错误。故选C。
22.
根据材料图可判断,①是埃及的金字塔;②是中国的长城;③是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④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根据经纬网和轮廓图可判断,甲是美国,乙是印度,丙是澳大利亚,丁是巴西。所以丙-③,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西亚,阿拉伯半岛;佛教发源地是南亚。
23.B
24.D
23.
吊脚楼是苗族特有的民居,多见于西南一带,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而并非终年高温,B错误,符合题意。该地区多山,山高坡陡,潮湿多雾,蛇虫较多,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24.
据图可知,吊脚楼悬空建设,可以通风透气,但越往上越窄小,并不是层层宽敞,A错误;高瞻远瞩,视野开阔也只是站在特定位置时的感受,并非该建筑的最大优点,B错误;吊脚楼可以防潮透气,但这里的冬季本就温和,无须将保暖作为该民居的建设目的,C错误;该建筑依山依地势而建,楼层较高,可以节约土地,且使用当地现有竹木,造价较低,D正确。所以选D。
传统民居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伟大智慧结晶,传统民居要结合区域的整体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分析。
25.A
26.C
25.
据题干可知。长期的游猎方式和森林生活使鄂伦春族选择便于搭盖的”斜仁柱”,便于拆卸是主要原因,A正确;天然树杈不珍贵,也容易得到,无法体现节约成本,B错误;使用树杈与延长寿命无关,C错误;天然树杈对保护草地没有明显作用,D错误,故选A。
26.
芦苇帘子没有美观,A错误;建筑物内部不利于观测天象,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斜仁柱下面全部围合,顶端留有空隙有助于采光,芦苇帘子通气性较好,利于通风,C正确。顶部有空隙。不利于预防积水,D错误,故选C。
“斜仁柱”是一种圆锥形的住所,“柱”在鄂伦春族语中是“房”的意思。“斜仁柱”用桦木支撑、固定,之后搭上覆盖物,包括皮制的“额伦”、用桦树皮制的“体哥沙”、草或苇帘子。早期鄂伦春族人用桦皮和兽皮做“斜仁柱”的围子,后来很多人用帆布和毛毡了。季节不同,围子的材料便不同,夏季天气暖和时,用桦树皮就可以了,到了寒冷的冬天,用野兽的皮毛才能挡得住严寒。
27.社会组织
28. 建筑 习俗
29. 文化 色调 色彩
30.(1)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多呈条带状。原因: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相对适宜;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好,农产品供应充足。
(2)高原上地势起伏,碉楼多依山而建;高原上多土石,碉楼建筑就地取材,土石结构为主;高原气候高寒多风,墙厚窗小门低矮以防风保暖;受藏族宗教文化影响,窗檐多悬挂布幔和经幡。
(3)冻土广布,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人口容量小。
本题以西藏这背景,考查聚落分布特点和原因,地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
(1)本题考查聚落分布特点和原因。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西藏城镇主要沿河谷地区呈条带状分布。原因主要是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热量条件差;河谷地带,地势低平,气温相对适宜;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产品供应充足,利于形成城镇。
(2)本题考查地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结合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材料,“碉楼多依山而建”,说明高原上地势起伏较大;“碉房以土石结构为主”,说明高原上多土石,碉楼建筑可就地取材;“墙厚窗小门低矮”说明高原气候高寒多风,有利于防风保暖;受藏族宗教文化影响,“窗檐多悬挂布幔和经幡”是受藏族宗教文化影响,形成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
(3)本题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由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西藏地区冻土广布,土壤贫瘠,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态环境脆弱;西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与外界间交通不便,环境承载力低;人口大量迁入加大西部的环境压力。
31.(1)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劣势∶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大,生态环境质量差;人口密度大,配套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城乡结合地带(城郊),有机联系不佳,制约城乡统筹整合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规划建设不合理,一系列城市问题相对突出等。
(2)"田园城市"的本质是通过限制城市的人口发展规模来调节大城市的规模;卫星城的本质是逐渐建立独立的城市单体来实现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3)赞同。解释∶卫星城建设用地较充足,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距离主城区较远,污染物质少,环境质量较好;卫星城整体人口密度较小,居住环境较安静舒适;减轻主城区交通拥堵程度;可以减轻主城区热岛效应等。(或不赞同。解释∶上下班往返主城区与卫星城,增加交通压力;距离主城区较远,增加出行成本;基础设施不完善,娱乐、购物等不方便等。)
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生态城市等知识,通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阐述地理问题,分析对比田园城市与传统城市的优劣,田园城市与卫星城的本质区别。凸显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详解】
(1)"田园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是公园,主要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与"田园城市"相比,传统城市主要的劣势是城市建设用地比重大,公园绿地比重较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传统城市人口多,配套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在城乡结合地带,有机联系不佳,制约城乡统筹整合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规划建设不合理,导致城市会出现交通拥堵、教育医疗学位等资源紧张一系列城市问题。
(2)结合材料可知"田园城市"是城和乡的结合体,本质通过限制城市的人口发展规模来调节大城市的规模;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密切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因此卫星城的本质逐渐建立独立的城市单体来实现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3)针对建设宜居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赞同该观点。可以从建设卫星城的可行性和可以缓解城市化问题方面入手分析;不赞同此观点,可以从发展卫星城的不合理性方面分析,结合材料中卫星城的定义可推测出卫星城距市区有近100km的距离,市民往返市区可能会加大交通拥堵,增加出行交通成本,卫星城的基础设施不及市区完善等等。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