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7课 忽必烈改制简述元朝是如何建立统一政权的?蒙 古 蒙古部的祖先是中国境内室韦的一支,室韦与鲜卑、契丹同为东胡之裔。在唐代,他们被称为“蒙兀室韦”,居住于今额尔古纳河流域水草丰美的地区,有了初步的畜牧业。
辽代,鞑靼成为北方诸游牧部族的泛称。此时的蒙古只是鞑靼之一部。草原上的部落集团,处于频繁的混战中。元朝统一的过程蒙古汗国元 朝1206年1227年西夏1234年金1246年吐蕃1253 年大理1271年南宋1276年蒙古(元)元朝统一全国蒙古(元)元元2、条件:
①忽必烈粉碎顽固守旧派的叛乱;
②忽必烈决心变通创新;
③局部地区的成功实践。1、原因:①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
②蒙古贵族把游牧地区的旧俗带到中原,对农耕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2、忽必烈为何要改制?(原因、条件)(1)幼年接受良好教育,深受中原文明影响;认识到改革蒙古旧俗的必要性。
(2)1260年忽必烈登基,建年号“中统”,颁布《即位诏》,立志改革
(3)1271,定国号为“大元”,定都燕京,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推进全国改革。
3、忽必烈立志变通创新的原因有哪些?4、从元朝疆域图中,你能解读出哪些历史信息?(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管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2)大都周围是归中央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今山西、山东和河北等地)
(3)藏族地区已列入中国版图,归宣政院管辖。
(4)台湾在元朝时称琉球,归澎湖巡检司管辖
(5)元朝成为中国古代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中国发展具有深远历史影响。5、“汉法”与“旧俗”之争的表现是什么?实质是什么?结果如何? “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表现:
(1)是否屠城之争
(2)是否世袭制
(3)是否采用汉法 实质:
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斗争。(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 结果:
(1)禁止屠城
(2)长期大规模的战争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中原繁华如故(1)统治机构落后低效与疆域辽阔形成反差
(2)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
(3)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原因:6、忽必烈为何要更新政体?请写出元朝的国家政权结构图并了解其职能、作用。宣政院中 央 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吏户礼兵刑工(1)改革中央机构:最高行政机关 总领军事纠察百官大司农司管理宗教和西藏地区 专掌农
桑水利十大行省设澎湖巡检司(2)改革地方机构设置行中书省(3)实行兵民分治政策(4)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开发云南行省4.影响 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
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5)实行民族分治政策7、忽必烈采取了哪些“农桑立国”的措施?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民族分化政策---元朝划分的四等人8、蒙古葬俗平地深埋,无地面标志。此墓的形制与中原地区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文化内涵?不同:这一墓葬在地面上有考究的建筑,说明它受到汉族丧葬文化的影响,突破了蒙古传统的葬俗;另一方面,地面建筑具有蒙古建筑的特色,与汉族的墓葬建筑有所不同,说明它继承了蒙古葬俗文化特点。
文化内涵:这一墓葬体现了蒙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9、想一想,从《元史》记载的这些史料中,能够得到哪些历史信息?忽必烈放弃了蒙古贵族传统的以畜牧业为中心、忽视和破坏农耕经济的传统做法,注意保护农业。这有利于中原地区农耕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0、简述忽必烈改制有何成效及其取得成效的原因。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殖。
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
加强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大一统局面
促进了蒙古族自身的汉化和封建化成效:原因:①建立中央集权,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诸王的叛乱。
②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
③在推行和吸收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11、归纳出忽必烈的治国理念“祖述变通”创新,治国立足中原
“国家当行汉法”,改变蒙古旧俗
“国以民为本,民以农为本”
推崇儒家传统文化12、请结合史实说明为什么忽必烈改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实行行省制度;兵民分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设置宣政院,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等,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扩展。
废除蒙古旧俗,推行汉制,重视农桑,倡导儒家经典文化,促进了边疆各民族融合、社会进步和发展。13、如果你是忽必烈,如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登基掌权
立志改革
初试显效
深入变革
巨大成功
解析与探究1、当时的中原实行先进的农耕经济,生产力
要高于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入主中
原只有接受并采用汉法才能统治当地的先
进经济和文化。2、并不全面,主要是因为当时契丹统治的这
一地区政治相对清明、赋税相对较轻、社
会相对安定的结果。自我测评3、接受先进的政治制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
流;忽必烈个人的因素。解析与探究(1)启用汉地人才,才能实现对汉地更为有效的统治。
(2)不全面。所谓戎狄之法实际也吸收了许多汉制,适合燕蓟地区的经济发展。
①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农业生产。中原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素质诸方面都形成了明显优势。
②北方民族统治汉地区后,必须借用汉族较为成熟的各项制度和
1、元朝初年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
2、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DB3、元朝时属于中书省管辖的是:
A、陕西 B、山西 C、甘肃 D、湖北
4、我国东北地区元朝属于: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宣政院辖区 D、黑水都督俯
5、元朝的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的管辖了辽阔的地区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BAC6、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的雄才大略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7、最早将台湾纳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内的是:
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CC8、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A蒙古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 D元朝的民族融合
9、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的实质是:
A、维护国家统一 B、制造民族分裂
C、种族压迫 D、阶级压迫AD10、忽必烈重视“汉法”,主要因为他 ①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 ②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③熟知中原文明 ④立志变通创新( )
A. 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 忽必烈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即汗位前后他的主要措施有①保护临安等城市,使之不毁于战火 ②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 ③粉碎顽固派的挑战 ④坚持重用汉官、改行汉法(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DA13、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构,制定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主要表有
①地方设劝农官 ②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
国农桑水利 ③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④颁布“农桑之制”(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4、忽必烈改制产生的影响是 ①经济发展繁荣 ②民族融合加强 ③巩固加强了统一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