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2 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2 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6-14 23:3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位数和众数
一、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分析观念的基本理念,考虑到本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 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数据代表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2节的内容。在七年级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八年级则侧重于从数据的集中和离散程度的角度来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第1节平均数的基础上,本节通过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引起学生对数据集中趋势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新的统计量——中位数、众数,并感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自的特点,尝试根据不同的背景要求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形成多角度认识数据集中趋势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既是对统计中平均数的一个拓展和补充,同时也为将来高中学习频率分布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选择创设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观察对比、概括归纳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和动手尝试等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选择4名学生分别扮演经理、应聘者小明、职员C和职员D。以情景剧的形式来展示“小明受骗”的故事
课件出示 招聘广告:“本公司因发展需要,需招聘一名职员。我公司报酬丰厚,平均月工资为2700元。……”小明应征而来,与经理交谈,很快被录用。
但工作一周之后,他发现职员中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2700元。
学生表演 职员C: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800元。
……
小明找经理理论:“你欺骗了我,广告中明明写着平均月工资为2700元”,经理说:“小明,公司的平均工资确实是2700元,不信你看工资表。”
员工 经理 总经理 职员A 职员B 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杂工G
工资 7000 4400 2400 2000 1900 1800 1800 1800 1200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的?同桌两人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经理是否欺骗了小明?
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问题3:平均数2700不能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你们认为用哪个数据反映工资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通过情景剧的表演,让学生投入到数学活动当中,亲身体会平均数已不能代表本数据的平均水平,要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感受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必要性。随着问题3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自然地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思考交流,形成概念
结合上述对问题3的探究,尝试经理、职员C和职员D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该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总结出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课件出示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概括总结得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这既能提高学生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注意事项: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可强求结论的一致性。
3、巩固练习,迁移应用
(1)求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数据 中位数 众数
2,3,-1,2,1,3,0
3, 7, 9, 2, 4, 6, 1
1,4,3,2,4,5
3,3,2,3,5,3,10,3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让学生体会:求中位数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排序;求众数只需找过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说明理由。
①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只有一个
②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一个数据
③一组数据的众数只有一个
④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一个数据
⑤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可以是同一个数据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对以上命题进行评价和反思。一方面深化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
4、思考探究,概念辨析
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通过对三个概念的辨析,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初步具备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事项:
在学生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时,最好是让他们结合具体实例来说明,这样对学生理解数据的代表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它们作出评判颇有好处。
5、概况总结,加深理解
通过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1)中位数、众数概念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特点和应用范围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回顾本节知识点,是学生对本节课的只是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并与之前学均数有机地串联起来,以便于记忆和应用。
6、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北师版数学P144,习题6.3第1、2题
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辨析。
7、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再现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渗透结构思想,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将这样设计板书:
左黑板 右黑板
1、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异 学生板演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亲自参与表演,引导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不足,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经历思考、交流、概括、归纳后,得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基础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再通过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个概念的辨析,在生活实例中感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优缺点,总结出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据的恰当方法,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 “感知—辨认—概括—定义—迁移应用”的概念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会,在探究交流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本设计中,有些问题还有值得思考的必要。比如,由于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不够,通过交流得出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以及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这样的任务能否顺利达成;对于巩固训练,仅仅通过迁移概念,是不是就可以顺利得到答案等等。如果这些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哪些知识铺垫?这都是值得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