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19课 课题:《观舞记》
单位:柳埠一中 主备人:谷立华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2011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在阅读记叙文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1语文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011语文新课标》“具体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2、课文分析:《观舞记》是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学习本文,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七年级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已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积累。在课堂上若能让他们充分活动,深入文本,定能获得语言美及艺术美的双重享受。
2.学生想知道的:学生对于常用的修辞及描写方法已经有所了解,但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描绘视觉形象还需加强训练。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学生能通过查阅字典为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注音,并初步把握字形,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4.对学困生的关注:学生能通过工具书自主解决字音,但字形及语境义还需强调并加以落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语句,熟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体会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掌握生字词,如:咿呀、颦蹙、粲然、叱咤风云、静穆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特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学难点】: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运用语言描述视觉美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放声朗读、美读和朗读挑战等途径深入品课文味。
2、联想想象法。《观舞记》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在读课文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美丽形象,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主要运用在“自主学习——读雅句”等环节。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老的民族造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文明历史的宝库。本学期 我们感受了来自迅哥儿家乡带有呢土气息的乡村戏剧“社戏”,那月下神形兼备的绘画艺术“竹影”。还有那巧舌如簧的高超表演“口技”,这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历史的进步。著名的冰心女作家又给我们带来一场美幻绝伦的异国风情表演印度舞蹈,不相信?还是让我们先睹为快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运用自己喜爱的朗读方式,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 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之后,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3. 教学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一次观赏印度舞蹈的感受,表达了对古老的印度 舞蹈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三、课文探究
(一)探寻“舞蹈美”
播放杨丽萍的舞蹈〈〈孔雀舞〉〉
课文中说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到的飞动的‘美’!”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同学们,我们也是欣赏者,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她们姐妹俩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尽在的笔下了,请仔细研读文中有关卡拉玛姐妹表演的语段,请同学们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们的 ”这一句式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1、试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二)探寻“语言美”
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俩那“飞动”的印度舞蹈美,这一感受让我们久久不忘!这都源于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细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你认为写得最精妙的句段,体会一下这些语段的“精妙”所在。 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
1.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寻找“精妙”句段,仔细体会。
2.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倾听引导。
小结:
这一篇文章注重将“视觉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感受”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言摇曳多姿。
四、质疑解惑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对于文章内容,尤其是对一些富有深意的句子的理解,你还有什么不懂吗?请提出来,我们一同来解决。
学生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五:拓展总结
1.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卡拉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而这“心灵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要学习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画面。
2创新支点:播放视频资源:《千手观音》
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六、知识迁移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请问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
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欣赏舞蹈。
提问: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呢?
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本单元我们曾学过另一篇有关舞蹈的文章,那就是《安塞腰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与这一篇文章的异同。
点拨提示:从内容、语言的表达、主题、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表格的形式写出探究结果。
2.积累自己不懂的生字词,摘抄中出现的关于对歌舞描写的精彩故事文。
总结语: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学: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用聪敏的双耳去倾听,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灵巧的双手去描绘,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述,因为艺术——就在你我身边!
【板书设计】
观舞记 冰心
形体
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心灵之舞 衣饰 飞动的美
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