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20课 课题:《口技》
单位:柳埠一中
主备人:宗西涛 复备人
【课标与教材分析】
2011年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口技》是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具备了自学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文情、理解文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2.学生想知道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会《口技》中口技表演人的高超技能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学生能通过查阅字典、为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注音,并初步把握字形,根据课下注释能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4.对学困生的关注:学生能自主解决字音,但句子的停顿还需明确;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及文章的思想内容还需教师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训练学生能自读文言文。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口技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
能力目标:
这是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教会学生理解翻译全文,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突出的写法: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加以赏析。
情感目标:
感受民间艺人的艺术魅力,心中升腾对祖国民族精粹艺术的骄傲之感。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②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犬吠 呓语 叱儿 意少舒 中间 曳屋 几欲 齁声
2.理释下列划横线词的含义。
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③当是时:这个时候。 ④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⑤宾客意少舒:稍微,读shǎo 。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⑦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⑧几欲先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 犬吠、欠伸、吃奶、大啼、妇呜、絮絮、大叱(一时齐发)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 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 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以响衬静) 逐步变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起群乱 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突然变大;由少而多;由少而杂。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欲先走
三、讨论分析,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
1、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口技艺人表演的精彩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全文围绕“善”字来写。
口技艺人表演的精彩从艺人惟妙惟肖的表演、宾客如临其境的反应(正面描写)和道具的简单(侧面描写)三方面来写的。
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真面描写)
作用:直接地表现艺人的高超技艺。
侧面描写的句子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的句子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意少舒,稍稍正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用: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3.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礼物
五、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
六、布置作业。(创新支点)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板书设计】:
口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尺
林
嗣 善 梦中惊醒:小~大(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环 场景: 渐入梦乡:小(意少舒,稍正坐)
技 火起群乱:大(变色离席,奋抽出臂,两胜战战)
[教学反思]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我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维,将自己作为一个引路者,给予学生提示和指导,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生生、师生的交流方面取得了一点成功。但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在品读的环节,只有一部分的同学能够在老师的提示下去分析文章,,有很多同学仍旧没能找到感受文章的方向。还有一个长久以来就出现的不足——表达,很多同学知道意思,但就是无法组织出语言来表达,在这些方面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