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欣赏秋景,品味语言。
2、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感情。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板书题目)
美美地读: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哪里?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
在 ( ),
在 ( ),
在 ( ),
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展示: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
在 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
在 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 ,
在 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
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三、美美地品:
全班齐读思秋、恋秋两部分。
作者营造了几幅画面?
运用了哪些手法?故都的秋有什么样的特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2)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雨话凉 秋蝉嘶鸣 秋日胜果
(3)动静结合 对比 以动写静 嗅觉 视觉 听觉 借景抒情
清,静,悲凉。
背景补充: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作者创作此文,是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同时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四、作业布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 · 秋思”的曲牌,选取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参考:天净沙·故都
皇城古树浓茶,
月夜柳影芦花,
落蕊丝纹残尘。
秋蝉衰鸣,
槐叶萧索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