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3、质疑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匪夷所思”的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四、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质疑法式学习方法
五、学习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美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就走进故都的秋,走近郁达夫的内心去看看他的心灵世界。
第二环节回忆前知:
文章描写了几幅故都的秋景图?
明确:秋景晨院、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第三环节思考讨论:
1、在文章中作者对于故都的秋的总印象?
明确: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有什么作用?
明确:碧空青天 蓝白朵的牵牛花 灰土 灰沉沉的
青布单衣或夹袄 淡绿微黄的枣
——秋色:冷色调(清)
3、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些声音与景物的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驯鸽的飞声 落蕊无声 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悠闲的人声
———(反衬) 以动衬静
4、从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声中你品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秋味呢?
明确: 凄清、悲凉。
第四环节品悟探究:
1、“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主观感受的词,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提示:联系背景)
明确: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秋景,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2、“一切景语皆情语”,思考作者在这些秋景图的描绘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通过秋景晨院、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这五幅画面来描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念和热爱之情。
第五环节小结: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第六环节小练笔:
(仿句练习)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
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 , 在 ,
在 , 在 。
第七环节学以致用:
结合你对现实中秋味的感悟,运用“以情驭景,以景写情”的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短文,表现自己某种心境。
(此周周记写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院 槐 蝉 雨 果
清 静 悲凉
眷念 热爱
以景显情
以情驭景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