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2.学习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体悟作者对爱、自由、光明的讴歌。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抒情散文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即有涉猎,学习中能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了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就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在学习本单元前两篇散文时候,我就要求他们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同时,有关“绿”的散文他们在平时的课外拓展阅读中也读过不少,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朱自清的《绿》等等,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一定的介入和点拨。
教学方法:诵读 圈点 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大家会发现,如果让孩童用画笔来描绘眼中的春天,往往是绿色的。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诵读品悟
跳读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回忆自己去年夏天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本文题为“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通读,梳理思路
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叙述性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1)遇绿(1—4段)。 当公寓里的伙伴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2)观绿(5—7段)。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囚绿(8—12段)。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促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放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5)怀绿(14段)。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板书文章思路:记:遇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三)品读:探究囚绿之因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作者为什么会生发囚一株常春藤的心理呢?在作者眼中,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1.爱绿之切(诵读并品味语言美):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2.处境之孤: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囚绿,那就是——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悟读, 探究绿之魂:
1. 比较被囚前后绿的变化,被囚前,它是美的,被囚后是柔弱的,永远向着阳光,倔强的,坚贞的。
2.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你从作者的囚绿行为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囚人),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主题二:爱的误区。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爱绿,爱长春藤,爱我喜欢的事物,这没有错。爱是人类的天性,可是,《囚绿记》却形象而理性的警示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爱是自私的,爱是魔念,爱是毒药,爱是囚笼,爱是死亡。爱有误区。你看,那株被我的爱牵进窗口、引向书案的长春藤,不是“渐渐失却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吗?爱,使它奄奄一息了!为什么?爱不是占有,爱是放手。爱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这是《囚绿记》对人性误区的深刻揭示。
主题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往往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在这些饮酒者当中,有的人执迷不悟,有的人迷途知返后感悟哲理,而陆蠡当属后者。如果没有外界的触发,“我”与“绿”之间的僵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正如文中所谈到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主题四:发现美的历程。《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是孤独而陌生的,“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写出了感人的诗章。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三、课堂总结
欣赏美妙的散文,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审美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思,去领略优美的语言带给我们的美感,学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出生活的美和诗意来。
四、作业布置:以“最熟悉的风景”为题写一段话,寄托自己的喜怒哀乐。
板书: 囚绿记
记: 遇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囚: 爱绿之切
处境之孤
绿: 个人境遇,民族命运
爱的误区
人与自然的关系
发现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