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师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难点: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三、教与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1、文学常识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通“罹”,“_______”义;“骚”,“________”义。“离骚”,即“________”的意思。
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 _____ ,字____ ,又自云名_____ ,字_____ 。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等。
“楚辞”是兴起于 的一种诗歌样式,因其“ ”故可谓之楚辞,这种诗体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的色彩,《楚辞·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 诗歌的源头。
答案:1、(1)遭遇、遭受 忧愁 遭遇忧愁 (2)平 原 正则 灵均 《离骚》《九章》 (3)楚国 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浪漫主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姱( ) 謇謇( ) 谇( ) 纕( ) 茞( )
诼( ) 侘傺( ) 忳( ) 偭( ) 溘死( )
鸷( ) 方圜( ) 攘诟( ) 朕( ) 芰荷( )
裳( ) 岌岌( )
答案:2、kuā jiǎn suì xiāng chǎi zhuó chà chì tún miǎn kè zhì yuán rǎng gòu zhèn jì cháng jí
3、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修 姱 ”、“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 ”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指出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 忳郁邑余侘傺兮( )
何方圜之能周兮( ) 进不入以离尤兮( )
芳菲菲其弥章( ) 延伫乎吾将反 ( )
答案:1、错,通“措”,施行。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心情抑郁不伸的样子。 圜,通“圆”。圆凿(受榫头的穿孔)。 离,通“罹”,遭受。章,通“彰”,明显。 反,通“返”,返回。
2、多义词辨析
【善】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 )
【度】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相】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
【反】
忽反顾以游目兮。(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虽无予之,路车疾马?(《诗经 小雅 采菽》)( )
【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 ) 且焉置土石?( )
【修】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
退将复修吾初服(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答案:2、
【善】善于,擅长 此处活用,讲作“向往” 好的,美好的
【度】法度 估计
【固】本来 本来 固定,稳固,可引申为“固执”
【相】互相 看,审察
【反】翻转,颠倒 背叛
【虽】即使,纵然 难道
【焉】语气词 在哪里
【修】美好的 修理,整理 高、长
3、词类活用
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译为“向往”)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加高”“加长” )
4、古今异义
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②今义:技艺巧妙)
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①古义:处境困窘。②今义:经济困难)
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①古义:随流水而消逝。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5、特殊句式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 )
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 )
不吾知其亦已矣( 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三 )重点精讲和疑点探究
1、指导朗读
注意节拍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答案: 明确: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答案: 明确:“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本诗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答案: 明确:幽怨、苦闷
四、课后作业
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离骚》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三、教与学过程
(一)前置作业
1、借助工具书,熟读理解课文。
2、借助工具书,根据语境,默写并翻译名句。
(1)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
翻译:
(2)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
翻译:
(3)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
翻译:
(4)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
翻译:
(5)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
翻译:
答案:(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翻译:略)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翻译:略)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翻译:略)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翻译:略)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翻译:略)
3、要求学生以互助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答案:第一段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第二段抒发作者抱洁守正、献身理想的激情。
(二)重点精讲
1、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2、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答案: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三)疑点合作探究
探究骚体诗的艺术特色
探究:讨论后归纳
答案: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
《离骚》中,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广泛,比兴形象丰富复杂、互相联系,塑造出一组组赋予象征意义的意象群。例如,用“蕙纕”“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这种神圣的事物比喻君王、君心;用“众女”比喻群奸;用“初服”比喻当初的政治主张;用“鸷鸟”比喻诗人的刚烈不群。这些比喻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用“芰荷”“芙蓉”表现诗人美好的精神境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离骚》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
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谦称)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⑥忍尤而攘诟(排斥)
⑦宁溘死以流亡(突然、忽然) 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③④⑥⑦
2、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吾闻穷巷多怪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复前行,欲穷其林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①亻面 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②③⑤⑧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起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370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A )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 ③屈心而抑志兮 ④亦余心之所善
⑤固前圣之所厚 ⑥伏清白以死直兮 ⑦何方圜之能周兮 ⑧夫孰异道而相安 ⑨哀民生之多艰
A.①/②⑤⑦/③/⑥/⑨/④⑧ B.①/②④⑤⑧⑦⑩/③⑥
C.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D.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6、默写
屈原在《离骚》中所描写的“初服”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诗中的原句写出来。 上衣 ; 下衣 。
帽子 ; 饰物 , 。
答案:上衣:制芰荷以为衣兮; 下衣:集芙蓉以为裳;
帽子:高余冠之岌岌兮; 饰物: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离骚》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随属:连续。②醨(lí):淡酒。③温蠖(hù):昏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举贤以自佐
B、举贤以自佐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何故怀瑾握瑜
D、是以见放 而自令见放为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C、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屈原)博 闻 强 识 明 于 治 乱 娴 于 辞 令 入 则 与 王 图 议 国 事 以 出 号 令 出 则 接 遇 宾 客 应 对 诸 侯 王 甚 任 之 上 官 大 夫 与 之 同 列 争 宠 而 心 害 其 能 怀 王 使 屈 原 造 为 宪 令 屈 平 属 草 未 定 上 官 大 夫 见 而 欲 夺 之 屈 平 不 与 因 谗 之 曰 王 使 屈 平 为 令 众 莫 不 知 每 一 令 出 平 伐 其 功 以 为 非 我 莫 能 为 也 王 怒 而 疏 屈 平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答案:解析:
1、D(D项中两个“见”都表示被动。A项中前一个“贤”是形容词,译为“贤明”,后一个“贤”是名词,译为“贤明的人”;B项中前一个“举”是动词,译为“任用”,后一个“举”是副词,译为“全、都”;C项中前一个“故”是连词,译为“所以”,后一个“故”是名词,译为“原因”。)
2、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式。)
3“至于”在文中的意义是“到”,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连词;C项中的“颜色”在文中的意义是“脸色”,此外、A(A项中的“客死”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都是指“死在他乡”。B项中的,“颜色”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指“女子的美貌”,在现代汉语中是“色彩”、“厉害”;D项中的“形容”在文中是名词,译为“身形容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动词,解释为“用言语去描述”。)
4、A(A项错在对屈原性格理解偏差,屈原的性格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5、(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国家安定混乱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言谈辞令非常熟悉。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与各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他就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非常生气(因此)疏远屈原。
参考译文:
国君无论愚笨、聪明、贤明、无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任用贤士来辅佐自己的。但是国家灭亡家庭破败(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王治理下的国家(已经)好几代人看不见了,这就是所说的忠臣不忠,贤者不贤(造成的)。楚怀王因为不知道区分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致于)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占,失去了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识人的祸患啊。
屈原到达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畔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身形相貌瘦弱。渔父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啊?”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所有的人都沉醉唯独我清醒,所以被流放。”渔父说:“圣明的人,不被外物阻碍,而能够与世事(一同)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您)为什么不也随波逐流呢?所有的人都沉醉,(您)为什么不也吃些残羹冷炙呢?为什么要保守节操,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完澡的人一定振落衣服上的尘土。世人中又有谁能用身体的清白,去接受外物的污浊呢?(我)宁可投进不停流淌的江中葬身鱼腹。又怎么能让高洁的品行,蒙受外物昏聩的污染呢?”于是屈原作了《怀沙》赋。(写完后)屈原于是抱着石头,自己投入汩罗江中死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