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短歌行》教学在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正确理解品味作品。
二、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诗歌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一方面教学中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同时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二、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的评价,要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正确理解品味作品。本文是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教学时应该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为主,为以后的诗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阅读能力。在单元学习介绍中,已经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和适当的补充。加上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课堂上,经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分析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2、个性特点
我所任教的这个班级学生是本校学力水平最低层次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还需要继续培养继续提高,大部分学生课前自觉预习不主动、课上学习也需要时时提醒并指导。他们看书思考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都需要提点,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喜欢沉默,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我希望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想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更充分参与课堂学习。
四、教学目标
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体会曹操诗歌的风格,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反复诵读,疏通诗意;小组合作,讨论鉴赏。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引导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深入体会诗人含蓄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难点:领会作者运用比兴和典故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评价:许劭、陈寿等;诗歌内容:)
2、、创作背景:(因为预习过补充过相关资料,准备放在理解诗歌最后一节的时候补充提示)
3、作者主要诗歌内容概述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短歌行》属于此类。
4、检查预习情况:预习:整体感知诗歌
要求: ①.给生字注拼音(写在课文中)。②.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基本能翻译。
诗歌的主要内容概括(由此进入诗歌分析理解)(小组交流讨论):
① 人生苦短② 渴望贤才,③ 统一天下
诗眼: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分析 提问、诗人为何而忧?怎么表现忧的?
第一节: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内容:忧功业未就,光阴易逝。手法:①设问开头,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酒→忧
思考:忧人生短暂,作者借酒浇愁。那么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低沉的?
(补充)酒文化: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消愁愁更愁—愁
红酥手,黄藤酒—无奈,愤恨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单的心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
—豪放浪漫,激情澎湃。
葡萄美酒夜光杯
—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第二节 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的?
①用典。
②兴。用“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思—求贤若渴
第三节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
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思考:这里的“忧”和上文(第一节)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诗人求贤若渴,可是贤才并没有来,作者在此吐露的是求贤不得之忧。
第四节 思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①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
②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盼——天下归心
3、小结
内容:“诗言志,歌咏怀”。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广纳人才 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
手法技巧:
①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
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喻人生短促。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比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用人要“多多益善”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
②巧用典故。引用过去有关人、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
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郑风·子矜》,用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的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的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帖。
⑵“呦呦鹿鸣”: ⑶“周公吐哺”:
4、讨论: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课后书面作业)
板书设计:
忧 —— 志 —— 主要内容
手法 人生苦短
比喻 渴望贤才
借代 统一天下
设问
用典
七、评测练习;
1、讨论: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课后书面作业)
2、背诵以默写的形式检查。
八、自我效果分析
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本课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高中新课程这一理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合理、恰当,可操作性强。
九、观评记录:
录制好后,我仔细观看了三次,感慨颇多。虽然自己做好了课前的预习指导,自己也认真的翻阅资料,仔细分析了学生的情况。但还是发现了讲课过程中存在很多遗憾:比如语言的优美准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等方面还有待继续动脑,继续探索。再次感悟:实际的课堂就学是遗憾的艺术,课堂是灵动的,也正因为如此才让语文课堂教学魅力无限吧!
十、课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教学的本质。按理高中的学生阅读积累更丰富了,理解感受能力提高了,个性发展更完全了,高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更有活力了。但是我面临的问题却是基础差的学生,他们参与热情与参与意识逐渐减退,学生的参与能力停滞甚至减退,我想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本设计就是依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我自己的学生的特殊学情设计的,力图设计出一堂充满活力的、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课。虽然还有几多瑕疵,但是,我坚信只要继续探索,开动脑筋,就会让我这群进校基础低的学生能有所得,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