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7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7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4 22:1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竣洁人格。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3、能够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
教学重点:多角度写景,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由陶诗《饮酒》、《桃花源记》导入。《桃花源记》里,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体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听名家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1、听名家朗读,解决诗歌生字词:羁、拙、荫、暧暧、樊
2、老师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把握。
3、学生齐读。
4思考: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在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字是题眼,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得出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三: 整体感知诗歌
(1)作者为什么要回归田园?(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与守拙归园田 体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紧接着破译“尘网” 、“樊笼”、 “羁鸟”、“池鱼” “旧林”、“故渊”的具体内涵。
明确:“尘网”、“樊笼”比喻官场,表示对其厌恶
“羁鸟”、“池鱼”自喻,表达渴求摆脱束缚急迫的心境
“旧林”、“故渊”比喻乡土田园生活,表达对其喜爱之情
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首先是因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体现,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 “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尘网”、“樊笼”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
但是既然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何以要出仕?
明确:
A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知人论世: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段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405年,他担任彭泽令才八十三天,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萧统《陶渊明传》)即日解印,离职回乡。这年他才四十一岁。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
B出仕是由于1.生活所迫; 2.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3) 归向何处 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再用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这种美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融情于景、以动写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白描
注解: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诗人描绘的这幅图景,给我们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清幽 ,优美,安定, 和谐的图景,表现诗人对恬静 ,恬淡 舒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4)归去如何?找出蕴含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总结
首先《归园田居》里体现情感做归纳如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及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体现了其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其次对诗歌的艺术手法也作归纳如运用了白描,比喻.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创造出宁静安逸、纯朴自然,世外桃源般令人神往的意境。
五、课外拓展
讨论: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陶渊明的选择是否值得赞赏?为什么?联系背景分析,陶渊明的选择是偶然的吗?
六: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写一篇小文章(任选一题)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