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所抒之情,体会诗歌自由自在的特点。
学会辨析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自由自在的特点。
学会辨析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二单元所选诗歌别具匠心:分别是两个“源头”、两个“第一”、三个“第一”,其中三个“第一”是《涉江采芙蓉》乃五言诗之冠冕,《短歌行》乃建安文坛领袖曹操所作,《归园田居》乃田园鼻祖陶渊明之作,可谓是三个“第一”(板书)。今天我们齐学《涉江采芙蓉》(学生齐读课题)
感知课文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着小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
3.提问:此诗所抒何情?并说出理由。(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此诗借“芙蓉”表现男女思念之苦。
理解诗歌
如果把此诗从中间阶段,各自四句,还能否成为一首相对完整的诗歌,同样抒发男女思念之苦呢?(学生自由朗读并体会)
既然这样可以,那么任意组合其中的四句,是否可以呢?(学生自由讨论,并把组合成的诗歌读给同桌听,让同桌作一评价)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组合成的诗句,让其他同学评价。(组合方式很多)
小结:这任意组合的诗歌都是出自同学之手,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可以说,你们也都是小诗人了。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感受到古体诗的自由自在的特点了,因为古体诗没有近体诗的格律上的约束,所以徜徉于其中,快乐自由啊!
深入鉴赏
我们既然了解本首诗歌所抒发的感情:借“芙蓉”表现男女思念之苦。那么,我有一个问题:本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幻灯片呈示),是在外的游子,还是在家的思妇呢?是他?抑或她?(请讨论并说出理由)
板书: 实 虚
她 他 虚实结合
虚 实
明确:如果我们眼前所见的是思妇,思妇就是实写,她所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就是虚写;如果把镜头对准在外的游子,那么游子就是实写,而他所思念的那个人就是虚写,所以我们可以说:眼前所见为实,心中所想为虚,,根据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前四句诗女子口吻,后四句是男子口吻,本诗歌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拓展延伸
补充三首诗,让学生分析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幻灯片呈示如下:
(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三) 除夜作
高适(唐)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总结:通过这样三首诗的分析,大家对虚实结合手法有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我们再次强调一下,诗歌中眼前所见我实,脑中想象为虚,用无限的“虚”来拓展有限的“实”,让我们在朗读诗歌时产生绵延不绝的遐想。一如我们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诗经》中《蒹葭》(幻灯片显示),此诗歌表达对心上人执着不屑的追求,而心上人始终没有正面出现。
课外作业
从你学过的诗歌中找到一首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的诗歌,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实 虚
她 他 虚实结合
虚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