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 《赤壁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 《赤壁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4 22: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赏析本文情景理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合作翻译重点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历经磨难仍然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
教学重点:
1.通过预习,初步翻译,体会字句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情感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文学史上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但总有一些最被人熟知称道,下面老师想吟咏几句,大家想一下这首词出自何人之手。(师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苏轼又是如何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来找寻答案吧!
首先,请大家齐读全文,回忆上节课疏通的译文。
同学们,受“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文人历来就有亲近自然山水的情怀,特别是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后,只有山水最懂那颗苦闷彷徨的心。公元1097年黄州迎来了满怀心事的苏东坡,所幸,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颗伤痕累累的心,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苏轼心中有了一丝慰藉,感情也有了一丝变化,现在请大家找出文中体现这些情感变化的词语吧!
乐——愀然——喜而笑
这些情感的变化让苏东坡面对命运的不公做出什么选择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三读三品环节,来走进苏东坡吧!
二、三读三品环节:
一读品乐景
合作探究:作者之乐体现在哪些字、词、句子里?试着赏析这些字、词、句。
二读品悲情
我来写写:美景让人心生喜悦,为什么在第三段作者会“愀然”?客人之悲体现在哪些方面?
外因:凄凉的箫声引发悲情,内因:乌台诗案被贬他乡,壮志难酬
客人之悲:
与历史人物的落差产生的自卑,无法逃脱既定命运轮回的无奈感
生命短暂与渺小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读品乐理
各抒己见:既然客人如此之悲,为何最后一段又“喜而笑”?如何理解苏轼的劝说?(可任选一句)
知足常乐、珍惜生命、乐观豁达
三、拓展链接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除了《赤壁赋》还有一首词《定风波》,希望我们通过这首词离苏轼精神世界再近一些。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到本文的开头,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的选择是……
处变不惊,悠闲从容,乐观旷达
四、总结: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因为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忧喜之上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五、作业
完成小聚焦19页《后赤壁赋》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