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 《赤壁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 《赤壁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4 22:2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赤壁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本文的文学常识。反复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知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着重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3、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4、品味赋体文章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结合预习问题,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点拔、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为为高考阅读课外文言文打基础。
2、本文是高考必考篇目,课外背诵默写全文。
3、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思想,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本文的文学常识。反复朗读,疏通1—2段的文意,并背诵。
2、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并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预习、提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拔、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落实文言知识点, 进行文言积累,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本文是高考必考篇目,课外背诵默写全文。
3、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预习任务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段,着重落实下列词与句子的含义。
第1段:属、兴、歌窈窕之章、凌万顷之茫然、横、纵一苇之所如、冯虚、
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第2段:扣舷、溯流光 、渺渺、美人、倚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二、背诵第1-2段。
文学常识与背景介绍:
1、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
古代“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2、宋代的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形状像鼻子,人们称它为赤壁矶;又因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也称赤壁。一般认为孙、刘破曹的赤壁为湖北武昌西赤矶山。有人认为苏轼把黄冈赤壁误作孙、刘破曹处,其实他并没有弄错。苏轼在《书〈赤壁赋〉后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分别以“传云”“人道是”指黄州赤壁是孙、刘败曹之地,并非肯定。由于两山名同称“赤壁”,作者借黄州赤壁之名驰骋想象,吊古抒怀。
3、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受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已两年多。“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风物,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他曾站立江边赤壁之上,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千古名作《赤壁赋》。
自主检测
1.写出下列词语、句子的含义:
属( )凌万顷之茫然( )
纵一苇之所如( )
渺渺(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冯虚( )
2、默写:
纵一苇之所如,( )( )( )
其声呜呜然,( )( )( )( )
舞幽壑之潜蛟,( )
问题意见
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疏通3—4段的文意,并努力背诵第3段。
2、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并积累文言知识。
3、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与情感脉格,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提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拔、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落实文言知识点, 进行文言积累,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2、本文是高考必考篇目,课外背诵默写全文。
预习任务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不能翻译的词句,着重落实下列词与句子的含义。
第3段:正襟危坐、何为其然也、相缪、西望、正襟危坐、月明星稀、下江陵、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渔樵
侣、友、一叶扁舟、匏樽、寄蜉蝣与天地、沧海、须臾、挟、骤得
第4段:逝者如斯、卒莫消长、又何羡乎、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所共适
二、背诵第3段。
三、写出文章的感情脉络与结构层次。
感情脉络:乐——( )——( )
结构层次:
第一层:( 1 )段 段意:( )
第二层:( 2—3 )段 段意:( )
第三层:( 4—5 )段 段意:( )
自主检测
1.默写:
东望武昌,( ),( )
顺流而东也,( ),( ),(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驾一叶之扁舟,( ),( )。( ),( )。( ),( )。
问题意见
第三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与思想。
2、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3、品味赋体文章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预习、提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拔、引导、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概括主旨的方法,分析文章的写法,为自己阅读与写作打基础。
预习任务
一、阅读背景材料,分析课文内容,初步概括文章的主旨。
二、找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内容,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写景;
抒情:
议论:
关系:
三、背诵第4段。
自主检测
1、默写
盈虚者如彼,( ),(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且夫天地之间,( ),( ),( )。
耳得之而为声,( ),( ),( )。
2、翻译下列语句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问题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