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0 《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0 《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4 22: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
2、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呼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一、导入:
大家是否记得毛泽东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层林尽染的湘山,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吗?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徐志摩面对沉浸在夕阳余晖中的康桥,有吟唱出了怎样的缠绵与不舍吗?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朱自清面对清华园中那一方笼罩着朦胧月色的荷塘又说了些什么呢?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敏感的中国文人总是喜欢徜徉在山水之间,从自然中汲取精神成长的力量与智慧。那么,王安石名对褒禅山的探险之旅,又会悟出什么样的人生哲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思接千古,与先哲对话。
二、授课:
(一)看文章题目,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游记。游记类文章通常会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展开写。下面同学们自由诵读1、2段,小组讨论作者的游览踪迹。(幻灯片展示)
明确:学生按照幻灯片的提示复述作者的行踪。
(二)通过同学们的复述,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只是有选择地写褒禅山名字的由来,写了褒禅山上的前洞和后洞。其中略写了前洞,详写了游后洞的经历。还补写见到距华阳洞百余步,倒在路边的一块石碑。作者只是选取了游览褒禅山过程中的几个片段。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几个片段来写?
(三)游是记的缘由,记是因游而来。游而有记并非难事,但游后能记出深刻的道理来并非易事。大家齐读第三段,看看作者想要向我们讲述什么深刻的道理呢?(生齐读课文)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游洞未果的心得体会。
本段开头用“于是”表示本段议论是承接上面的记叙而来。用“叹”与前文的“悔”相呼应。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是“求思”深而;接着用世人的避难就易与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引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所需的条件。
(幻灯片展示)
1、想要欣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
2、这些条件中,作者认为哪个是最重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
(用原文的话回答)
3、怎样理解“尽吾志也,而不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作者在本段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尽己之志,及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同时揭示了“志”“力”“恒”“物”四者的辩证关系。作者通过游洞总结出的“尽吾志”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游览,也适用于治学,成就事业。
(四)有志的确是在学业、事业中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问:1、本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原文的话回答)
2、这个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幻灯片展示)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花、华音谬联想到了“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本段前面提到“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本文也同样,前两段是记叙,为后面的议论打下伏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这也是本文能够在众多游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五)本文第5自然段补叙了同游者的籍贯和姓名以及写作的时间并署名,这是古人协作游记常用的格式。
(六)本文以记游作比喻,引发出议论,因游洞未果这件事,向我们阐述了治学的道理,人生的哲理。
问:学习本文后,你得到怎样的启发?(同学自由讨论)
本文以其深邃的思想,高远的志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今天的作业就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三、小结:
最后,用王安石的一句诗来结束本课:“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幻灯片展示)愿同学们抱凌云之志,行独立之道,成就非凡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