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4 22:2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分析、探讨等方式体会本篇演讲辞的特点。
2、读写结合,通过写作领会演讲辞特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信息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2.结合本文的结构、内容和语言,把握演讲辞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并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写于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时,那时的北大,虽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腐朽守旧,了无生气。作为一个锐意改革的新任校长,蔡元培校长在演讲时开门见山,直指北大多年的弊端,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每段的开头句都是该段的中心句,不旁逸斜出,脉络清楚,一气呵成,逻辑性强。全文用简洁凝练的浅易文言文写成,言简意赅,严肃中有劝勉,可谓语重心长,思想性强。
本文采用讲解式、启发点拨式式、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有三:其一,本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又是由浅易文言文写成,采用讲解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其二,文中的一些观点至今能启发智慧,鼓舞人心,启发点拨式教学可帮助学生悟其精髓;其三,本文毕竟写于90多年前,涉及到当时的社会现实,采用合作探究式较为适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早读已经安排学生疏通字词,阅读理解,转入正课即检查预习效果,列出文章的结构与观点。
第一部分(1段):一番寒暄(回顾自己与北大的渊源)。
第二部分(2-4段):三点希望。
①抱定宗旨:求学而来。
②砥砺德行:品行谨严。
③尊敬师长,团结友爱。
第三部分(5段):两条计划
(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
总结:本文是一篇典范的演讲辞,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我们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那就是:“一番寒暄,两条计划,三点要求。”
提问:从本文结构来看,符合演讲辞的哪个特点?
明确:逻辑性:结构严谨,要点分明。
(本文每段的开头句都是该段的中心句,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易于学生把握结构。)
三、研读,
(一)阅读第二段至“自趋正轨”处,回答以下问题:
1、大学性质是什么?
2、蔡元培先生针对什么现状提出了什么样的宗旨?这符合演讲辞的哪个特点?
明确:①大学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②多年弊端(现状):
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③提出要求: 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点拨:由此可见符合演讲辞特点:针对性
【资料链接】(预习时学生已经了解此部分内容)
1.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诞生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
2.1916年12月,在法国留学的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大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因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在此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局面,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有碍声名;也有少数劝驾的,说腐败总要有人整顿,不妨试一试。北大有幸——蔡元培最终听从了少数人的意见。
阅读第二段余下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3、“苟能爱惜光阴……是自误也”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4、“且辛亥之役……亦以其道德沦丧”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5、本段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6、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得出结论符合演讲辞的哪个特点?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后明确:
正反对比论证:
求学者:爱惜光阴,孜孜求学,造诣容有底止。
求官者:放荡冶游,敷衍塞责,学问毫无。
④事例论证:
清朝的覆灭(官吏腐败)
人们对当局的不满(道德沦丧)
⑤结论: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⑥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得出结论,这体现演讲辞的特点:逻辑性
(三)阅读第三段,思考以下问题:
1、蔡元培先生针对什么现状提出了砥砺德行的希望?这符合演讲辞的什么特点?
2、在砥砺德行方面,除了提出束身自爱以外蔡元培先生还提出了什么要求?
3、除了要求品行谨严,蔡先生还有没有其他要求?
学生阅读第三段后明确:
①社会现状:道德沦丧。
②呼吁学生:束身自爱—力矫颓俗
③正当娱乐:品行谨严。
(四)阅读第四段,思考两个问题:
1、本段没有涉及现状却提出了要求,你能根据第二三段的情况探讨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吗?
2、蔡元培先生在德国买物品时的亲身经历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分组,根据第二三段文字探讨出当时的社会现状:
师生关系不真诚,生生情感不真挚。
于是蔡元培先生提出了①尊敬师长②团结友爱的要求。
明确第二个问题答案:写亲身经历属于事例论证。
阅读第五段,思考蔡元培先生拟定的两条计划是针对什么现状提出的?
根据文本信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依赖讲义,缺乏思考。
2、书籍虽多,新出甚少。
教师提醒:这符合演讲辞的针对性特点。
从全文看,本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符合演讲辞的哪个特点
1、浅易的文言文与口语相结合,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2、可讲性。
教师启发点拨式小结。
由此可见本篇演讲辞特点:
1.从内容看:针对性
2.从结构和论证看:逻辑性。
3.从语言看:可讲性。
四、拓展、练习:
请阅读以下内容,思考其与本篇演讲辞的共同特点。
《成都市民文明公约》文本一
总约:遵纪明礼 良言善行
分约:
1.热爱祖国,建设成都;感恩奋进,创新自强。
2.遵纪守法,维护秩序;见义勇为,弘扬正气。
3.诚实守信,勤勉节俭;爱岗敬业,优质服务。
4.崇尚科学,尊师重教;终身学习,健康身心。
5.讲究礼仪,举止文明;着装得体,文明出行。
6.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与人为善,以邻为伴。
7.履行义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扶贫济困。
8.讲究卫生,美化家园;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9.自尊自重,民族团结;谦让包容,共建和谐。
教师点拨,与本片演讲辞的共同特点是:针对性、逻辑性和可讲性。
展示第二份公约:
《成都市民文明公约》文本二
总约:遵纪明礼 良言善行
分约:1.遇到他人,笑一笑;笑脸相向心舒畅。
   2.依次排队,让一让;于人于己都方便。
   3.发生争吵,忍一忍;恶语相向终伤已。
   4.横穿马路,看一看;勿闯红灯保安全。
   5.驾车出行,慢一慢;十次车祸九次快。
   6.公共场合,静一静;声音嘈杂惹人烦。
   7.公益活动,做一做;日行一善美德传。
   8.修身养性,学一学;每天读书好习惯。
   9.上网发言,想一想;交流互动守规矩。
   10.不同意见,听一听;三人之行有我师。
   11.看到垃圾,捡一捡;环境清洁我心欢。
   12.他人相助,谢一谢;感恩之情暖人心。
教师提问:
从语言特点看,哪一份公约与本篇演讲辞接近?
明确:第一篇。原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采用浅易文言文的形式表达,其中有不少四字短语。故与第一份公约在语言上更接近。
五、课堂作业
请根据提供的两份公约,为本班写一份不少于40字不超过64字的班级公约。
要求:
1、针对现状,切中要害。
2、排列有序,层次分明。
3、四字短语,八字成行。
六、作品展示:
根据时间,展示两三份作品。课下完成余下部分。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