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封建家庭的本质
——名著《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高一下期名著导读《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全书,但是如何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是需要思考的方面。同时巴金先生在这不做平中极尽笔墨表现了一个深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影响的封建家庭的腐朽、黑暗以及毁灭,是需要学生去认识和把握的。
但是一堂课只有40分钟,要课堂上呈现出对作品《家》的深入探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对《家》的阅读探究不是仅限于在课堂上,课堂上的40分钟只是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展示小组交流讨论后的结果,引起全班同学的思考与探究。提前在假期会让学生阅读全书,但开学之后并不会马上分享,可能会有一些遗忘,而假期阅读的情况老师也无法检查。对《家》的思想内容的分析必须在保证学生对书本内容熟悉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进行。
计划提前一周请学生再次拿起书籍,根据老师制定的导学案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进行勾画和批注;同时播放《家》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加强对故事的熟悉;选取重要的情节片段进行细致的研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形成一定的看法。在课堂上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思想和观点的碰撞,挖掘《家》中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影响,认识封建家庭的本质,从而把握到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1、挖掘《家》中的封建家庭里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罪恶。
2、认识阅读《家》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代表发言;阅读思考法;联系自身,迁移联想法。
教学准备:书《家》、《家》教学导学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家是什么?
(方式:在学案中,请学生用排比句式写出自己心中的“家是什么”,在课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听到了同学们对家的描述,我们看到,无论如何形容,家都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是爱的代名词。但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在新时代的风景里成了禁锢人的牢笼。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巴金先生所描绘的家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回顾故事梗概,初步认识高公馆的特点
请学生梳理主要人物关系图,回顾《家》的主要内容
(方式:提前让学生梳理主要人物关系图,回顾并熟悉作品内容)
初步认识高公馆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思维方向引导:这是处于什么时代背景下的家族,属于社会哪个阶层,家族的产业有哪些,家庭成员有多少,主要家庭成员是何身份、从事怎样的职业。请学生从书中找到相关的描写,哪些章节中的哪些语句对高公馆有所描述?请找出来,感受高公馆的特点。
请按照以下基本格式表述:在第……章的……语句,可以看出高家是一个……家庭。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并提供表述的格式,认识高氏家族的特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去挖掘巴金笔下的家庭的本质)
参考: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四川成都,“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第六章36页),社会的运动浪潮冲击着这个滞塞的内地地方。(学生与军人有冲突、军阀之间争夺地盘之战)
第1章(5页)结尾对高公馆外观的描写:门口一对大狮子、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木对联,是一个书香门第。
第13章(95页)“吃年饭”时摆设的象牙筷、银制杯匙、玻璃宫灯,以及地上铺的红毡子和太太穿的红裙等等生活用品,这些描绘,都以特有的古老、陈旧的形态和威风凛凛的气派流露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同时,“各种颜色的灯光……把壁上的画屏和神龛上穿清代朝服的高家历代祖先的画像照得非常明亮”,这简短的一笔生动形象地交代了高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封建家族。从时间上看这个家族的命运和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命运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13章吃年饭时,老太爷看着满堂屋的人,回忆过去:“从前怎样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97页);
第22、23章(191页),提到督军要驻扎高公馆,这是北门一带的首富。而克明(三老爷)曾在日本留学两年,四十二年的岁月,做过不太小的官,担任过种种名誉的职务。这又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官僚家庭。
高老太爷六十六的诞辰快到了。克定认为要用一笔款子来筹备庆祝典礼,并强调:“横竖有的是用不完的钱,每年要收那么多担租谷。”(266页)
这些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有着传统文化的封建家庭、书香世家。
“各房的产业除了田地外,还有省城里的房屋和公司、股票等等。”
第6章(33页)中间文字提及觉新中学毕业后,家族安排他到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做职员;
第7章(39页)开头对其规模及经营的事业做了描述“觉新服务的西蜀实业公司所经营的事业,除了商场铺面外,还有一个附设的小型发电厂,专门供给商场铺面的租户和附近一两条街的店铺用电。商场很大,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公司事务所就 是商场铺面经租事务所,设在商场里面,管理经租、收费等等业务”,这反映地主资本同商业资本转移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传统的封建家庭也跟着新时代的发展有了当时具有时代特征的民营企业“西蜀实业公司”。
师:通过这些种种的描述看出,高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诗礼之家,是一个有着传统文化的封建家庭;同时,高家有着新时代的民营企业,家族成员也从事着新时代的新职业,孙辈觉民、觉慧又在新式的外国语学校读书,可以看出这又是一个新时代下受到新思想冲击的家庭,是一个处于新旧交融下的家庭。
而作为家族权威的高老太爷一直维持着这个封建家庭的和谐,固守着该有的制度,压抑着年轻的灵魂,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它外表庄严肃穆,内里却荒淫腐败;它看似和乐知礼,实则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品读精彩章节,探究封建家庭的本质
师:下面我们通过品读精彩章节,一起来认识这个传统封建家庭,去感受其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罪恶。
(一)小组活动:阅读精彩章节,勾画、思考、交流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章节,进行勾画、批注:哪些情节或语句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什么制度、什么思想?
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观点,请组内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
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通过陈述情节火朗读精彩语句,阐述其如何体现其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老师做引导,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
1、鸣凤投湖(26章)
鸣凤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少女,从小失去父母,被卖到高家当了八年的丫头,经历着“流眼泪,吃打骂,受闲气”这样的奴婢生活。如觉民所说,“她一点也不像丫头,有聪明,有漂亮,还认得字。”在17岁这样美好的年龄,情窦初开,爱上了高家三少爷觉慧。但是在高老太爷眼里,婢女仅仅只是他财产的一部分,可以随意支配。在谈笑中,高老太爷就把她当作一个礼物送给了孔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妾,鸣凤的一切幸福和希望顷刻之间就被断送了。鸣凤听到这个绝望的消息,本能的向大太太周氏求救,周氏面对鸣凤的苦苦的求,只是一直说着“然而这是老太爷的意思,我也只得听他的话”、“然后这是老太爷答应了的,他说怎么办就要怎么办,我做媳妇的怎敢违抗?”、“现在实在办法可想。我自己要不放你去,也不行。老太爷的话,连我也不敢不听。”高老太爷的地位在高家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啊,任何人都是不能撼动的。由此可见,封建家庭中的大家长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力和地位,封建专制制度在封建家庭中展露无疑。
鸣凤在大太太处没有得到任何的帮助,但是她并不甘心就此接受自己的命运,“她不能放弃最后的希望,她不能甘心情愿地走到毁灭的路上。她还想活下去,还想好好地活下去。她想抓住任何的希望。”在即将被送走的前一天晚上,鸣凤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鼓起勇气又去找觉慧,然而觉慧却忙着赶写文章,没有马上领会她的意思,把鸣凤“推”走了。
鸣凤深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封建等级观念,明白自己与觉慧,一个是奴婢,一个是大家庭的少爷,二人之间横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地位的悬殊、主仆的尊卑,而且也相信一切命中注定,她的丫环地位就决定了她的悲惨命运。
从觉慧的房里出来之后,她知道这是真正的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一直来到花园湖畔。面对在黑暗中发光的湖水,面对万籁俱寂的世界,她感到“所有的人都活着,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流眼泪,服侍别人”,尽管“她跟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可是“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地关住了她”,为此,她又感到了愤懑不平,感到这个世界值得怀疑,“难道这一点(指唯一从觉慧那里得到了一点爱)她也没有权利享受吗 ”“为什么所有的人还活着的时候,她在这样轻的年纪就应该离开这个世界 ”带着委屈和不甘,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怀疑和留恋,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坚持对爱情的忠贞,鸣凤选择了投湖。
一段花样的年华,就这样淹没在湖水中。鸣凤的死是壮美的,尽管有些孤寂。她用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提出最严厉的抗议!
同时,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也有力地刻画了鸣凤的性格,揭示了她那美玉无瑕的善良心地。这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尽管渴望觉慧的援救,但她终于控制住了自己的奢望。这是因为她想到:“他应该做一个伟大的人。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这样,鸣凤的死除去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之外,还有一层新的意义,即为了爱,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这就进一步表现了鸣凤的善良性格,加深了这一悲剧性格的思想意义。
一个人的死不能终止悲惨的延续,鸣凤的死并没有引起高家人的怜惜,悲惨的命运最终降临在另一个婢女婉儿身上,婉儿被代替嫁给了冯老爷,继续着人生的悲剧,又一个纯洁的灵魂就此毁掉了。鸣凤和婉儿就是那个时代下层社会女子悲惨命运的代表,他们被别人出卖。婚姻、人生都被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主人让她嫁谁,他们就得服从,不能也不敢反抗,否则就只能以死逃脱。
而即使是这个封建家庭中的叛逆者觉慧思想上依然完全没有摆脱封建等级观念。他喜欢鸣凤,说过要娶她,但是也不敢大胆、果断地把鸣凤争取过来,二人的相恋不是大大方方的。并且,鸣凤死后,他做梦竟然梦到鸣凤成了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和自己平等了。(第28章后部分249页)
2、捉鬼风波(34章)
一个封建的家庭,是没有感情连带的,他们靠封建的传统支撑着整个家族。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在这个封建大家庭是如此的脆弱不堪。高老太爷生病时,他的儿子们却在外面逍遥快活,还很高兴父亲生病管不到他。“克安有时在家写字做诗,有事出去看戏或者到“金陵高寓”去玩;克定趁着老太爷生病管不到他的时候,整天躲在“金陵高寓”里面打牌,跟女人调笑。”“老太爷的病并没有给这个家带来达到骚动。”“人们依旧在笑,在哭,在吵架,在斗争。”
老太爷吃药无效,全公馆的人居然听信陈姨太的胡言乱语,求助于迷信。
最初是几个道士作法念咒,陈姨太每晚在天井里拜菩萨,持续了三个夜晚。接着,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祭天,仪式隆重,却很快完结,而“几个小时前克安还在戏院里看小旦张碧秀演戏,克定还在金陵高寓打牌喝酒,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愿意代替父亲先死的祷告辞。”真是太虚伪了!
新花样又开始了。请了巫师到家里捉鬼,在病人的房间又叫又跳,甚至向病人做出威吓的姿势,最后,病人因吵闹和恐惧而痛苦,更加大声地呻吟。捉鬼不仅没有减轻病人的痛苦,反而越来越严重。
更甚者,还要到每个房间捉鬼,不仅惊扰了病人的安宁,还让整个公馆都陷入了一种滑稽的骚乱。虽然这种做法有人不相信,也有人不赞成,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没有人愿意背负“不孝”的罪名。而“那几个‘熟读圣贤书’的老爷们为了在家里不给自己招来麻烦,在外面博得‘孝顺’”的名声”,(320页)丝毫不顾及病人的感受,默许了这样荒唐的做法。这是怎样淡漠的亲情!最终,高老太爷在他们的折腾下,含愤而死。
这些都一一暴露了那些长辈们的虚伪和丑恶,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腐朽与黑暗。
其他情节:
师:书中还有哪些情节能体现封建制度的罪恶?
(方式:请学生自由表达,找找其他的情节,适当分析,明白作品中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普遍性)
1、觉新的婚姻——
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觉新是这个家庭的“长房长孙”,正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决定了。他所要走的人生道路是父母提前安排好的,包括家庭事业的继承,包括婚姻的抉择。因为“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父亲“也希望早日抱孙”,由父亲为他包办了婚姻,用抓阄的办法在两个“门当户对”的姑娘之间随意地选择他的婚姻伴侣。(第6章31页)由于深受封建伦理特别是中国“孝悌”文化的熏陶,以及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影响,觉新毫无反抗的接受了,断送了自己爱情,也失去了自我。
2、觉民的婚姻(30、31、32章)——
在高老太爷六十六岁的的生日宴上,冯乐山提亲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就顺水推舟地接受了这门亲事。觉民在得知此事后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不愿意”并开始了逃婚计划。高老太爷的旨意遭到了抗拒,他觉得他的权威受到了威胁,怒不可遏,“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么样,就要怎样做!”(第30章279页)“他敢不听我的话?他敢反对我?他不高兴我给他定亲?那不行!你一定把他给我找回来,让我责罚他!”(第31章280页)“他很倔强。他不再需要理性了,他不再听理性的呼声了”。这时的高老太爷一心想的只是找回自己的威严,维护自己的权威,而且必须采取严厉的手段。至于孙子的幸福远没有他的面子重要,在他的传统观念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之婚,幼辈不得过问——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违抗者必受到惩罚。”(第32章296页)
高老太爷是高公馆的“帝”,掌握着大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命运和前途,他的话就是“王法”,他的权威不容许收到丝毫的挑战。封建社会例,家长在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家族中的主宰,“凡诸卑幼,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於家长。”(朱熹《朱子家礼》)
3、二妹淑英的婚姻(第31章285页)——
二妹淑英只有十六岁,但是也因爷爷的一句话就决定了她的亲事,许给了陈家人。而陈家也是一个荒淫而虚伪的家庭,“陈克家的儿子跟她父亲共同私通一个丫头,后来丫头有了孕才肯把她收房。”(第31章285页)嫁到这样一个家庭,怎么可能获得幸福?又有一个可爱的青年的生命即将断送在封建大家长的手里。
由上可见,封建家庭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没有爱,有的只是建立在孔孟礼教道德基础上的绝对权威,子女的青春与婚姻,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儿戏来摆弄。可以说,他们的青春和生命都是被罪恶的封建制度,吃人的旧礼教吞噬了的。所以作者曾气愤地说:“我要为过去那无数的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的青春的青年。”
4、过年时,高家的庆祝(13章95页)——
在高家吃年饭时,在餐具摆放整齐的桌子上,每个碟子下面都压着一张红纸条,纸条上写了每个人的名字,而这些名字的秩序是不能被打乱的。排桌次的描写,把封建社会里那种普通封建等级制度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在这些统治者眼里,自己的旨意就是要绝对服从,哪怕是在吃饭这样的小事上。吃年饭时高老太爷听见那张桌上的觉新的应声,端起酒杯,“这时桌上的酒杯也都举了起来,但是又随着老太爷的杯子放回桌上。”“在这张桌上除了老太爷外,大家都端端正正地坐着。老太爷举筷,大家跟着举筷,他的筷子放下,大家的筷子也跟着放下”。吃年饭没有家庭团聚的亲热与温馨,有的只是人们恪守着封建等级、封建专制制度的教条。
5、淑贞的小脚(14章112页、19章155页)——
淑贞只有十二三岁,因为封建思想和社会陋习的根深蒂固,母亲强行让她从小缠足,有了一双畸形的小脚。
缠足始于宋代中后期,并被宋朝理学家推波助澜,这是一种摧残肢体正常发育的行为。由于统治阶级认为小脚是美丽的,愚昧的民间也就视小脚为美,乃至把小脚唤作“三寸金莲”。在当时的人看来,小脚就是“女性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女子的长相、身材再好,如果是一双天足或脚缠得不够小(超过了三寸),就会被人耻笑,并且嫁不出去。缠足的女子要从幼年开始裹束自己的脚,慢慢地拗折足部骨骼,使之畸形。从缠足可见宋朝妇女深受礼教压迫。
清代理学家、教育家贺瑞麟在《改良女儿经》中说:“为什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缠足是父权制社会“男尊女卑”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旦把女子的脚缠成了“三寸金莲”,女性在劳动和交往方面必定会大受制约,只有困守家中,甚至站立、行走都要扶墙靠壁。这样一来,不仅让“男主外,女主内”顺理成章,也让“男强女弱”成了铁定事实,女性如有什么不满、反抗、私奔之类的举动,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唯有忍气吞声,听任摆布。这完全是父权制社会对女性施行的压迫和控制。
在民国时候,依然还有把小脚认为是一种美,还认为小脚可以获得幸福,足见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影响和伤害有多大。
“她成了母亲拿来向人夸耀的东西,同时她又成了哥哥姐姐们的嘲笑的资料。母亲所期许的赞美和光荣并没有来,而母亲所不曾料到的嘲笑和怜悯却来了。她在这样轻的年纪,她就做了牺牲品。”有了这双残废的脚,淑贞不仅时时感到酸痛,自己什么也赶不上姐姐们,人也因了身体的残废变得更懦弱了,而且将来的希望也会是很渺茫、很空洞的。
6、瑞珏难产而死(36、37章)——
瑞珏是在封建家庭里成长的小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高家以陈姨太为首的一群封建物无知的传统女人因高老太爷的去世灵柩还停放在家里,把即将临产的瑞珏赶出家,为的是要避免“血光之灾”,否则会冲犯到死人身上。要求瑞珏迁出公馆,迁到城外,城外还不行还要过桥,同时家里还要筑一个假坟。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就连高家的仆人袁成都知道这样做对孕妇不好,不明白为什么“偏偏有钱人家规矩这样多”,认为“总是人要紧”,也劝大少爷觉新“争一下”。然而觉新却没有任何的反抗,他痛苦的接受了这一切。为什么目不识丁的下人都知道的道理,受到过学堂教育的有识之人却不明白呢?觉新不是不明白,只是封建制度的长期熏染铸成了觉新委曲求全怯懦顺从的软弱性格,“他忍受一切”,他接受了这个封建社会,顺从了制度的压迫。
瑞珏呢,严格恪守着封建制度的三从四德,什么都听觉新的,即使是自己心里再委屈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只是怪“自己的命不好”,只是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反抗。就这样瑞珏被迁出公馆了,在城外阴暗潮湿的新居中,冷清孤寂与她为伴又缺乏照顾,最终瑞珏难产而死。
可悲的是瑞珏在痛苦地挣扎时,大声地呼唤丈夫觉新,悲痛的叫喊声让人撕心裂肺,可是谨遵主人命令的奴仆无论如何都不让觉新进产房看瑞珏。两扇薄薄的门板却挡住两个相爱的人最后的诀别。瑞珏连觉新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就丢下新生的孩子和海臣撒手人寰。瑞珏的哭喊并没有救下她,非人的制度让她成为了死人的殉葬品。
瑞珏这样一位贤惠善良、逆来顺受、谨遵封建礼教的柔弱女子,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摧残,成为了封建大家庭中勾心斗角与封建迷信“避血光之灾”的牺牲品。
一惯忍让、懦弱的觉新这时“突然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
7、高老太爷死后,家人瓜分财产(35章327页)——
全家人平时对老大爷是百般的顺从,唯恐敬重不周,唯恐孝敬不到,可是当老大爷刚刚死去,众人就都开始忙起来了,但众人是“借死人来维持自己的面子,表现自己的阔绰。”没多久,高老太爷尸骨未寒,高氏兄弟这帮“孝子贤孙”马上“树倒猢狲散”,在灵前吵闹不休,争着要瓜分田产,连祖传古董字画也要瓜分干净方肯罢休。“单分田、分东西,不把古玩字画拿出来分,这样分家还是不彻底!”“凡是爹的东西,都应该拿出来大家平分!”这更深刻、更详细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内部的虚伪、自私、贪婪的本质。
克定受罚(33章307、311页)——
克定在外面租公馆,讨姨太太,还把妻子的首饰骗去当卖。他的丑事被高老太爷知道后,跪在高老太爷面前接受责骂。“一个三十岁的人,有一个十三岁的女儿,居然挺直跪在地上,自己打耳光,责骂自己,屈辱自己。”“无论在行为上火语言上,他一点也不反抗。他做着特点父亲所吩咐做的一切,一点也不迟疑。”即使不相信他父亲的话,但依然顺从地执行,胆小而虚伪的动作惹人嘲笑。这都是封建专制和宗法制度作用的结果。
而高老太爷管教二字,训斥他们在外面吸大烟、嫖女人热、赌钱,完全是为了维护那套摇摇欲坠的封建名门家规。
历代的封建法律都保证封建家长对家属的惩罚权力,并允许送官惩处。而且对“不孝”的惩罚极重。“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封建礼教还极力鼓吹家属对所受处罚不应怨恨。《礼记·内则》上讲:“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不但如此,“父而赐子死,尚安敢复请?”(《史记·李斯传》)明末魏禧甚至说:“父母即欲以非礼父子,子不当怨,盖我本无身,因父母而后有,杀之,不过与未生一样。”(魏禧《日录》)可见,“父叫子死,子不敢不死。”
而封建家长对家属的惩罚有各种方式和手段。有“子孙故违家训,会众拘至祠堂,告于祖宗,重加则治,谕其省改。”(庞尚鹏《庞氏家训》
封建制度——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强调"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
封建家长专制——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家族是以男性为中心,由父系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所以家长是父系父权的代表,在家庭中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礼记·坊记》上讲:"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礼记·丧服传》上也谈到,"父,至尊也。"这个至尊的父家长,是家族中的主宰,"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朱熹《朱子家礼》
封建等级制度——是指各地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
封建思想——封建主义思想是基于封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而产生并为它们服务的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以及“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女子的“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亡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伦理道德等。主要表现为人身依附观念、宗法观念、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官商作风、家长制、个人迷信、重男轻女、门第观念,等等。
小结:
师: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深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闹剧、悲剧,扼杀了一个个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处处都充满了黑暗和罪恶。巴金曾反复强调:“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在我所有的作品里面我认为有罪的是制度,倘使有人问,是人坏还是制度坏?我的回答自然是制度坏。”
在《家》的结尾,代表着封建制度权威的高老太爷死了,觉慧脱离封建家庭而出走,正是预示着封建制度的没落和最终的毁灭。
但是,在“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却被当作“大毒草”判处了死刑,他们说《家》是“对封建制度的维护和美化”,是“三十年代的一股反动逆流”,把它定为“三十年代文艺黑线”的产物。而作者也因此横遭“四人帮”的残酷迫害。简直就是谬论啊!
在经过无数像觉慧一样的青年一代的努力和奋斗下,到今天,封建制度已经被推翻,封建家庭也已不复存在,而我们现在阅读巴金的《家》有何现实意义?
联系自身,认识阅读《家》的现实意义
(方式:学生联系自身及现实,经过短暂的相互交流之后,阐述自己的想法)
1、封建制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封建思想还是有所遗留,帮助我们认识封建思想对人的残害,给我们以警示,不要让封建思想在我们的意识中萌芽,要根除我们思想上的封建残余。
2、鼓励我们像觉慧一样用勇气和智慧去打破一切不合理的制度,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自己独立的精神品质,不随波逐流,向着光明奋勇前进。
五、结束语:
《家》这部作品诞生至今已近80年历史,但今天读起来依然是那样的扣人心弦,打动人心,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发自内心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写《激流》并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没有浪费读者的时间,它们并不是写了等于没有写的作品。”是的,《家》还有生命,它还没有过时,因为生活中的封建残余及其影响还大量存在,还在继续吞噬着年轻的生命,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家》还会继续发挥它的作用,继续向人们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向一切不合理的制度发出控诉。《家》必将长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