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中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提分策略 课件 (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中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提分策略 课件 (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5 08:3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2022届中考语文三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考前10天提分策略
2022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情分析
内容概括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所谓内容概括,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而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整体概括,指针对全文内容或全文的核心观点进行概括。局部概括,指针对文中某一段落或某几个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
2022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向预测
概括内容的考查方向大致有以下几点:
1.对段落内容的概括;
2.对层次内容的概括;
3.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4.对文中的情节、事件及事件成因、过程进行概括;
5.归纳内容要点,拟写内容提要,拟写文章标题。
考题的呈现形式有:填空题、简答题。
2022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分策略
一、解题步骤
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这样才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2.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
3.搜寻标志性语句,筛选有效信息。
所谓标志性语句,就是体现文章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要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要点,也要关注文章中的隐性要点。显性要点指有明显语言标志的要点,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领起的,或者是有醒目中心句的。隐性要点是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而且散见于文章各处的要点,或虽有概括性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的要点。
4.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
二、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大致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及段落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圈点勾画,并理清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情感倾向等。
2.辨明文体,根据文体特点,有所侧重。
记叙文:要抓住叙述的基本要素(时、地、人,事件的因、过、果)来概括。
小说:要抓住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环境和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来概括。
散文:要抓住主要线索、事、情、理等来概括。
要在辨明文体的基础上抓住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找准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
二、解题技巧
3.概括内容要点的规律方法有:
A.对段落内容的归纳。
(1)要找中心句。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抓住了整个段落的中心意思。中心句一般位于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也有位于段落中间的。
(2)分析句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要准确归纳段落的意思,就必须弄清各个句子的意思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二、解题技巧
B.对层次内容的归纳。
(1)要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过渡段。有的过渡句、过渡段不仅概括了前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同时也指出了下一个段落的要点。
(2)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关系包括并列、对照、递进、总分等。并列、对照关系是要把各个段落的意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递进关系是要突出后者,总分关系是要抓住总说部分。
C.对全文内容的归纳。
归纳全文的内容,除采用上文提供的方法外,还应注意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
二、解题技巧
4.答题方式及技巧:提取原句法,提炼组合法,意会领悟法。
概括内容要点题,除了从以上两个层面考虑外,还需注意:
(1)尽量用原文有关词句回答问题,即使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也要从原文中找根据,不可脱离文章;
(2)归纳要点时要全面,不能有遗漏;
(3)归纳的角度应与试题的要求和指向一致。注意表述要到位,简明。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答题模板
概括类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 干什么 结果怎样”或者“什么 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概括类问题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鉴赏类问题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鉴赏类问题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夸大 (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鉴赏类问题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引用:
(1)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2)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鉴赏类问题
4.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先弄清该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的开头:①引出下文;②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题;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文章的结尾:①总结全文;②解释全文主旨;③照应前文;④照应文章标题;⑤引人深思。(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都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
鉴赏类问题
5.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①人物描写(肖语动心):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
②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6.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文中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鉴赏类问题
7.文章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等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深层次含义理解类问题
1.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此类题首先需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
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深层次含义理解类问题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答法:
①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
②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
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此类问题时,只要符合题干的要求,联系文章的内容,有具体的事例说明,表述合理即可。
真题演练
例1:【2021-辽宁大连-中考真题】
①在新疆,有一次到山里访问哈萨克牧人,很偶然地认识了一种奇怪的植物。
②如果不是新疆友人介绍,我决不会注意它们的。那是在爬坡的路上,前面的人突然大声叫起来:“小心!咬人草!”
③咬人草 草会咬人,我有点不相信。这是生在路边的一种普普通通的草本植物,叶色暗绿,有点像深秋经霜后的菊,没什么可怕的地方。“可别轻视它,碰它一下,就像被毒蜂蜇一样,手上要肿痛好几天呢!”友人正儿八经地关照我,绝无开玩笑的意思。
④这愈发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俯下身子,绕着一丛咬人草仔细看了半天,除了发现叶瓣上有些细小的透明的刺之外,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我掏出随身带的旅行剪刀,用摊开的笔记本接着,小心翼翼地剪下两片叶瓣。我要把它们带回去,让上海的朋友也能见识一下这种奇怪的草。“算了吧,它会咬你的。”友人笑着劝我。“不怕。”我很自信地回答。
⑤咬人草夹进了我的笔记本,我却安然无恙。这叶瓣似乎有些桀骜不驯,硬硬的,不肯平伏,那些尖尖的小刺竟戳穿了两页纸。,但不管怎么样,它们是我的俘虏了。这种小草会咬人,如同河豚的有毒,如同海胆的有刺,如同贝类的有壳,只是它在同其他生物的生存竞争中形成的一种自卫本领。
⑥几天之后,我几乎淡忘了这小草。一次,我翻开笔记本准备记一些什么,还没来得及写一个字,只觉得手指上猛地一阵剧痛,就像被尖利的牙齿狠狠咬了一口。我一下子把笔记本摔得老远,那咬人草的干叶从本子里掉出来,落在我的脚边——依然是硬硬的,一副倔强的模样,仿佛一对暗绿色的眼睛冷冷地嘲笑着我……
⑦啊!咬人草,它终于咬了我!
⑧咬是被咬了,我却并没有记恨,相反,倒生成一种敬佩的心情来——这任人践踏的、可怜的小草,性格的刚强不屈竟一至于此!它似乎要提醒我一些什么……
⑨我没有再把草叶夹进笔记本,而是任它们在沙土中躺着。因为我确信,假如带着它们,我一定还会被咬的,我不可能老是警觉地惦记着它们,防着它们,也不可能改变它们的性格,与其强迫它们耿耿于怀地跟我,不如让它们在自己的泥土中找到归宿。
⑩然而,关于这咬人草的故事,我是很难忘记了。
1、咬人草从外表看是“普普通通”,骨子里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两个成语概括)
答案:
1、桀骜不驯,刚强不屈
2、咬人草成了“我的俘虏”后,作者接着写了“河豚的有毒”、“海胆的有刺”、“贝类的有壳”,作用何在?
答案:
2、意在说明咬人草咬人不是有意害人,而是出于自卫,同其他生物一样是生存竞争中形成的一种自卫本领。
3、第⑥段画线的句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手法来描写咬人草呢?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3、因为作者要在这篇散文中借描写“咬人草”来歌颂一种刚强不屈的性格,运用拟人手法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文章主旨,所以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A.“我”对咬人草的态度经过了好奇——淡忘——敬佩——难忘的变化过程。
B.“让它们在自己的泥土中找到归宿”一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咬人草的同情。
C.“叶色暗绿,有点像深秋经霜后的菊”一句话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D.作者借写咬人草意在赞美平凡的生命中所蕴含的刚强不屈的性格。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特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感谢您的观看
祝大家中考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