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人教新课标
九年级上
第二单元
8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和教师在一起
苏霍姆林斯基和学生在一起
1.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品味含意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特点。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作品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用了多年时间研究爱情这个问题。他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重大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执教35年,这使他有机会细心观察自己的学生在其个性形成的最活跃阶段的许多情况。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14岁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忐忑( ) 麦穗( )
曙光( ) 伫立( )
一抔黄土( ) 怒不可遏( )
tǎn
tè
suì
shǔ
zhù
póu
è
一、读一读 写一写
二、记一记
勃然大怒 :
化为乌有 :
无可奈何 :
迷惑不解 :
突然生很大的气而发怒。
变得什么没有。指全部消失。
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辨不清是非,让人难以理解。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旨是用怎样的一种形式来显现的 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
讲故事的形式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视察。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上帝有什么反应?
一、研读文本
2.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上帝有什么反应?
上帝看到的东西 上帝的反应
第一次 爱情 勃然大怒
第二次 忠诚 怒不可遏
第三次 心灵的追念 思索着离去
2.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1.文中有不少含意深刻的语句。如,人“成了大地上的
上帝”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2.“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
为真正的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3.作者提出:“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
慧的人的时候。”结合本文的观点,应如何理解?
二、品析语言
1.文中有不少含意深刻的语句。如,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文中这句话,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2. “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真正的爱情远大于生理的需求,爱情饱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标志。
3.作者提出:“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结合本文的观点,应如何理解?
根据作者对爱情的解释: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体现人性的光辉。因此,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能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1.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爱情呢
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2.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作者在这封信里谈论爱情,主要是谈“情”与“性”、或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贯穿在作者所有爱情论述中。作者之所以强调他的爱情观,既是与当时苏联弘扬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合拍,也是和他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中学生)有关的。我们在研讨本文及爱情问题时,应该坦诚而审慎地把握“情”与“性”的分寸,不能偏执一端。
3.你是如何看待爱情的?
爱情是爱人之间的彼此忠诚,永远思念,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
致女儿的信
第一次 爱情
第二次 忠诚
第三次 心灵追念
爱情是人独有的体现人类美和力量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