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 九年级上第四单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9 21:58:58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人教新课标
九年级上
第四单元语文课件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2005年10月“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10中国成功举办年世界博览会。2010年中国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1.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
2.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
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1、日本占领我东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
2、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
3、中共领导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撒抗日火种。1.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直接驳间接驳独立证明法归谬法(2)驳论据法(3)驳论证法2.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xuànxǐnɡcuīmiǎo谱诬诓宰慨 叹:玄 虚:渺 茫:诓 骗:为民请命:哄骗。有所感触而叹息。 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二、记一记1.课文中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2.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什么论点?他用哪些论据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课文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敌论点:敌论据2.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什么论点?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1.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
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2.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3.“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 4.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反驳方式? 一、研读文本1.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敌论点中 “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范围大;敌论据中所述“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2.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3.“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注解举例。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
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孔繁森、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李自成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宋鱼水。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埋头苦
干的人”“拼命硬
干的人”“为民请
命的人”“舍身求
法的人”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希望国联 也是事实 求神拜佛 也是事实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是信“地” 信“物”是“他信”是“自欺”4.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反驳方式?(1)直接反驳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2)间接反驳二、品析语言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们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2.揣摩下列红色字词的表达效果:
(1)……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脂粉”指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状元宰相的文章”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论。 “地底下”暗指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古代指哪些人?在今天,又指哪些人?请分别举出三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话是正确的。
古代事例:
发明家毕升、民族英雄文天祥、伸张正义的海瑞、探求佛教教理的玄奘等。
现代事例:
科学家袁隆平、体育健儿刘翔、抗击非典的英雄姜素椿、飞天英雄杨利伟等。 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