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1米有多长学案
知识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关系是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且1米=100厘米。
重点 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间的关系。
突破思路 让学生大胆寻找自己生活中见到的有关“米”的情境,具体的动手操作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在活动中感知、体会1米的意义,从而在脑海中建立“米”的正确表象。
难点 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突破思路 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比一比,量一量,走一走等方式具体感知1米,逐步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具体选择长度单位时,首先要根据自己平时生活的积累,判断物体的可能长度,然后再与“1厘米”或“1米”的表象进行对照,考虑它与“1厘米”或“1米”的接近程度,最后确定相应的单位。
案例 原题 在( )里填上“>”“<”“=”。 1米( )80厘米 95厘米( )1米
解析 解:1米( > )80厘米 95厘米( < )1米
点拔 在比较数量的大小时,学生很容易忽略单位的不同,仅仅去比较单位前面数字的大小,这样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解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观察这两个数量的单位名称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就直接进行比较;如果不同,就要化成相同的单位名称之后再进行比较。
归纳 对于单位名称不同的两个数量,在进行大小比较时,要先换算成统一的长度单位,然后再进行比较。
课后答案 1.略 可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先估一估。 2.(1)厘米 (2)米 (3)厘米 (4)厘米(5)米 (6)米 3.70厘米 4.略 5.(1)1 (2)30 (3)略 6~7.略
作 业 填一填。 1、 高14( ) 高100( ) 厚5( ) 2、 小山羊的身高是( )厘米。 3.1米=()厘米 ( )米=100厘米
存在问 题摘要 (1). ; (2). ; (3). 。
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始终围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对所传授的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合理安排。2.积极落实“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使他们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获取知识。 3.始终以教材为主,紧扣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带人到游乐园游玩的场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整个教学,始终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始终注意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米”的实际意义,并通过观察米尺发现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课外资料 我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古代的长度单位:里、引、丈、布、尺、寸、分、厘、毫、丝等 1里=15引=150丈 1引=10丈 1丈=2步=10尺 1步=5尺 步的长短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1尺=10寸 1寸=10分 1分=10厘 1厘=10毫1毫=10丝1丝=10忽 2里=1公里(古代的“里”和“市里”长度不同) 3丈=10米3尺=1米3寸=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