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5 05:3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肥东县综合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15年以来,国产动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接连登陆大银幕,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中好莱坞动漫、日本动漫独领风骚的现状。“国漫”的亮眼表现离不开鲜明的国风内核:以中国传统文学文本为母题,对其加以现代阐释和改编,从而生成既传统又现代的全新中国风文化IP。这些IP由于其融汇古今的全新中国风格切中其生存体验和审美经验,备受Z世代追捧。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电影在人物设定、价值理念等方面都没有完全遵照某一神话母本,而是对其进行具有现代特征改编。面对命运的捉弄,哪吒在绝望中呼喊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一具有鲜明个人主义色彩的口号切中了Z世代强烈的自我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青年群体津津乐道的网络流行语。《哪吒》的结局也并非经典模式当中弱者战胜强者、正义战胜邪恶,而是“灵珠”与“魔珠”携手实现保护苍生与救赎自我的使命,其背后隐含的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以及阴阳互生的哲学观念。《哪吒》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超越了流行文化的窠臼,让作品具有了“余衍层”,兴味蕴藉、发人深思。
国漫的异军突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时代精神的召唤与显现。国漫电影也并非书写时代心灵的唯一形式,近年来借助B站、抖音等以短视频UP主为特色的社交平台,汉服、古筝、田园生活等古风文化成为Z世代最喜爱的“民族风”。但古风并非Z世代初创,远有五四时期的武侠电影,近有金庸、古龙、梁羽生,除此之外还有各类历史、古装或穿越题材的文艺作品。它们与Z世代古风文化共享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看似相近,但在媒介特性和文化逻辑上却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Z世代古风文化的视觉性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视觉元素不再是叙事的附属而存在,而是成为主导。
Z世代迷恋古风文化,但不再局限于江湖里的侠客故事,而是更钟情于古风视觉符号的审美化呈现。古风文化从叙事到展现的转变背后,是媒介环境的转型。Z世代生长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取代了文字成为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导媒介,视觉性远比故事性更能吸引观众,忘掉故事、记住画面,这是古风文化形态转变的社会动因。同时,与文字相比,图像娱乐性有余而深刻性不足。不过近期的古风文化现象让我们看到,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Z世代习惯于互动式和参与式的传播方式,互动和参与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化情感,还会产生无数的超链接文本,这些文本纵横交错,成为密集的文化网络,在多个维度上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从而避免读图带来的浅薄化问题。
对于Z世代来说,古风视觉符号系统并非终结而是开始,承载着中国古典审美的古风视觉文化,不仅能够唤起Z世代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认同,而且能够生成超文本,与众多文本发生链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情感,如此生成的文化闭环,也正是越来越多青年成为民族文化“自来水”的重要原因。
(节选自刘润坤、张慧瑜《古风国漫“破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文汇报》2021年11月03日)
材料二:
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流行文化和时尚文化往往都是标准化的社会生产所主导的,大量标准化和同质化的产品都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以同样的形态展现在橱窗面前。古风文化实际上是对文化产品工业化和流水线化的抵制。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希望获得有特点的文化产品或者是艺术表达形式,各式各样的古风文化产品也就应运而生。但是古风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商业化和复刻化的过程中,当流行文化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时,古风文化从最初给人眼前一亮,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大量同质化的产品。丧失了其创新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直接关系到古风文化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工业化、标准化、商业化的生产过程中,如何保持古风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话题。
古风文化的发展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不能过分夸大古风文化在文化传承和文化接续中的作用。古风文化尽管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感知,其所涵盖的内容也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中的沧海一粟,仅凭古风文化一己之力,恐怕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和文化接续。二是古风文化产品要避免粗制滥造问题。古风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过程中必然有市场运作和商业化的推动,成为商家牟利的手段,引发了模仿、复刻的风潮,却因为文化的同源性难以被定义为抄袭,进而引发粗制滥造和炒作的现象,不利于古风文化的发展。三是古风文化产品不能过度依赖“粉丝经济”。古风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依然集中在粉丝圈内,“粉丝经济”是支撑古风文化的关键消费力量。但是,过度依赖“粉丝经济”的后果会导致依赖古风文化形成的趣群化群体越来越集中,反而不利于其发展。
此外,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可充分利用古风文化流行的契机,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古风文化的流行在改变文化断裂上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作为文化传承、文化接续、文化输出的工具和产品,尚显不足。因此,培养和挖掘古风文化的优秀创造者,需要政府、社会和平台共同努力。
(摘编自田丰《古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系列国产优秀动漫接连登陆大银幕,改变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中国动漫与好莱坞动漫、日本动漫已形成了相互抗衡的局面。
B.《哪吒》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超越了流行文化的固有套路,因而作品具有了更多的传统余味,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C.各式各样特点鲜明的古风文化产品是对文化产品工业化、标准化、商业化和流水线化的抵制,因而更受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的喜爱。
D.古风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中的九牛一毛,仅凭其一己之力,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文化接续和文化输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产动漫和古风文化为代表的中国风审美潮流屡屡破圈,成为近些年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出生于新世纪之交的Z世代是这种文化的拥趸和消费的主力军。
B.“阴阳”“和谐”等抽象的哲学观念与影片叙事之间呈现出很强的有机关联,故事令观念具体可感,观念令故事回味悠长,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C.因为文化的同源性难以被定义为抄袭,古风文化产品成为了商家牟利的手段,引发了模仿、复刻的风潮。这种现象,不利于古风文化的发展。
D.与一般的娱乐产品相比,古风文化在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娱乐大众的同时,还带有更强的价值传播功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古风文化的一项是( )
A.一些大型旅游景点的游客拍照时喜欢穿汉服唐装
B.由杨慎的《临江仙》改编而成的《三国演义》主题曲
C.漓江畔,云雾中,以《云霭·江上春》作为主题的浪漫婚礼
D.某校校庆晚会上学生用RAP形式吐槽学校的不文明现象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有评论家认为“金庸武侠文化不等于古风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南泥湾
侯发山
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
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冷冰冰的。我曾悄悄地问过母亲,母亲说父亲是“流浪”到他们村的,只说自己是个孤儿。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1961年来的。当时,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好多人四处流浪,父亲所说的话应该属实。我所在的村子是米脂的一个小山村,有的是土地,只要不惜力气,便饿不死人。父亲可能是奔着这个来的。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便收留了他。三年后,与母亲入赘成婚。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
后来搞运动,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批斗对象,经常被喊来叫去。他每次回来,身带着伤疤。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瞪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母亲便不哭了。有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抄家,从家里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里边有一个小包裹,没想到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才知道,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
当时,我已经上初中,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也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
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讨点好处,看到父亲如此固执,我便死了心。
得知父亲的身份后,村里人不再找他的茬儿。父亲难得“清闲”,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山上的旮旯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都给弄出规则不一的地来。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还没有分包到人,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有的地块小,其实根本算不上地,仅能站下一头牛,生产队不要,他便自己撒下种子,或菜,或庄稼。
到了1982年,我已经上高中了。榆林市来了几个人,找到父亲,要落实政策,为他恢复工作。这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原在榆林市某厂矿工作,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父亲响应国家返乡务农的号召,主动报了名。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再三恳请,父亲说:“我已经四十来岁了,还去干啥?把岗位留给年轻人吧。”
不止榆林来的人失望,我和母亲也很失望。父亲不满我和母亲的表现,说:“当农民咋啦?种地吃粮,问心无愧。”
父亲的老家是河南的,他为什么没有回老家却来到了米脂?我还有疑惑。“老家没亲人了,那地方也难……再说,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父亲说到这里,赧然一笑,不自然地挠了挠头,算是回应母亲的嗔怪。
我没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这时候,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天不亮就带着我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在地里忙活。在我们那个村,年年就属我家打的粮食多。吃不完,便积攒起来,遇到哪里有了难,捐,可劲儿地捐。为此,家人没少跟他闹别扭。
2021年夏的一天,父亲忽然感觉身体不适。我要送他去医院,他说:“我知道自个儿的病,上医院白花钱。八十个春夏秋冬了,就是一台机器也该歇歇了。”尽管父亲这样说,我还是请了村医。村医诊断后,留下话:“赶紧准备后事吧。”
没过两天,父亲便溘然长逝。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
我依照父亲的遗愿,背着他的骨灰来到了南泥湾。
我一直羞于说出父亲的名字,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这是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他一直没改过。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人生经历特别。他说没见过自己的父母,证明他是个革命烈士的遗孤:他“流浪”到米脂是假,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返乡务农来米脂是真。
B.父亲性格刚柔相济。父亲被批斗受伤,不准我母亲哭,显示其刚强的一面:在解释为何入赘米脂时,父亲一句“米脂的婆娘”饱含无限柔情。
C.小说脉络清晰。“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我已经上初中”“我已经上高中了”“我没考上大学”“2021年夏的一天”等时间词使小说层次分明。
D.小说结尾意蕴深厚。文章结尾叙述父亲溘然长逝,表面上没有表现出一丝伤痛,但用“骄傲”一词、“改姓”一事,彰显我对父亲的认可和崇敬。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始写“我”出生后按入赘习俗随母姓,结尾写父亲死后“我”把姓改成了“南”,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完整。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父亲作为烈士遗孤的特立独行,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凸显了文章的亲切感。
C.小说善用矛盾冲突,文中叙述父亲因拒绝落实政策恢复工作和粮食吃不完就捐而与家人闹矛盾,在冲突中凸显了父亲的形象,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D.小说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塑造父亲形象: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细腻生动地表现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品质。
8.小说以“解谜”为中心,请概括文章两处“解谜”的内容,并指出该情节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9.请探究小说标题“南泥湾”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惠王卒,武王立。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等。
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
C.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也用来指沃土。
D.江东,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文中的“江东”是指会稽等吴越之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凯旋而归,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
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
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
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2)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
14.秦国最终任用向寿为丞相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①风,庾楼②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楚台:楚襄王兰台。“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
②庾楼:庾亮南楼。“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充满了宦游的悲凉。
B.“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引发了思乡归隐的向往。
D.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作者被名缰利锁、世情俗态缚住了手脚,耽搁了自己的生活。
16.李攀龙评价此词“洵一幅秋光图,最堪把玩”,请你赏析这幅秋光图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认为国家治理要注重“礼”,而他哂笑子路治国不注重“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对偶句生动表现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加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燕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但后来还是被灭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 )、( )的卓越;没有( )、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 )、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生命哲学,也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脱颖而出、巧夺天工、冰清玉洁、稳如泰山
B.出类拔萃、巧夺天工、冰心一片、雷打不动
C.出类拔萃、独具匠心、冰清玉洁、稳如泰山
D.脱颖而出、独具匠心、冰心一片、雷打不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符合段意,句意连贯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生命哲学,也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人生信念。
B.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正心诚意、技进乎道的人生信念,也有格物致知、超然达观的生命哲学。
C.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超然达观的生命哲学,
也有正心诚意、技进乎道的人生信念。
D.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20.仿照画横线语句写一句你对袁隆平、张秉贵或钟扬身上某种精神的理解。要求运用引用论证和假设论证。
例句: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研究表明,孔蛛会侵入至少五种类型的蜘蛛网,而面对不同的蜘蛛网,它会谋划出不同的捕食策略,简直让人惊叹。它会记住曾经对不同猎物所使用过的不同绝招,如果是陌生者, ① ;如果是老熟客,那就按过往经验直接使出相应的杀手锏,争取一击致命。
孔蛛所呈现的这一系列行为, ② 。过去,科学家认为只有像猩猩那样的哺乳动物才具有认知能力,所以发现孔蛛这种小小的节肢动物居然也有令人惊讶的认知能力后,科学家很是困惑。
澳大利亚的白尾蛛虽然也会入侵并晃动蜘蛛网,但其具备的仅仅是一种老套而机械的捕食模式,不会随机应变。而孔蛛则更加高明, ③ 。例如,它在对猎物发起攻击之前,会先停下来思考,甚至花长达几个小时去规划最佳的行动路线,( )才确定出最佳的战术。
21.下列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观察地形,审视目标的弱点,考虑怎么跨过障碍物,怎样迂回才不会被猎物发现
B.观察目标的弱点,审视地形,考虑怎么跨过障碍物,怎样迂回才不会被猎物发现
C.考虑怎么跨过障碍物,怎样迂回才不会被猎物发现,观察地形,审视目标的弱点
D.考虑怎么跨过障碍物,怎样迂回才不会被猎物发现,观察目标的弱点,审视地形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五、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像树一样,只要有树的种子,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就能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这就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思考?请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D 2.C 3.D
4.①材料二首先总体提出如何保持古风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话题。②然后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古风文化发展要避免的误区。③最后提出国家对古风文化也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④材料二的论证思路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模式。
5.①金庸武侠文化不等于古风文化,两者之间有十分明显的差异。②古风文化主要用图像取代了文字,比金庸的武侠文化更具画面感。③古风文化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某种表在的意象特征,而金庸武侠文化更注重的是故事内涵。
6.A
7.D
8.①解开身世之谜。父亲不是流浪汉,是烈士遗孤,体现了父亲具有革命者的遗传因子:一心为公不为己的高贵形象。②解开地域之谜。父亲不呆在河南老家,来到陕西米脂,是为了离出生地革命圣地南泥湾更近,塑造了父亲初心不改、重情重义的革命后代的形象。
9.①表层含义:“南泥湾”是父亲的出生地、成长地,也是父亲成年后的向往地,贯穿父亲的一生。②深层含义:“南泥湾”是父亲一生生活的寄托和希望,身为革命烈士之后,他为人低调、勤劳善良、一心为公,真正体现了“南泥湾”精神。③主题延伸上:文中的“我”不断“设问——解谜”,都是围绕“南泥湾”而展开,深受父亲精神的感染,最后改姓“南”,不仅延续父亲的精神,更是代代相传“南泥湾”精神,从而拓展了小说的深度和广度。
10.A 11.C 12.D
13.(1)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
(2)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对秦国亲热得很。
14.(1)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2)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信任危机;(3)楚怀王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从而排挤掉甘茂,使自己受益。
15.B
16.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旅舍客馆、砧上的捣衣声、孤城城头、城头角声、燕子东归,大雁南飞等意象写出了一幅凄清哀婉、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
②视听结合。开头三句绘写秋声,“寒砧”“画角”写出悠远哀长的秋声。下两句写词人目之所见,燕子飞往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写出寥廓的秋景。(答“动静结合”亦可)
③虚实结合。开头五句为实写,后三句虚实相生。燕子、大雁等景物引发词人久客异乡之感,自然地过渡到后三句的忆旧。清风明月景象宛如昨日,追忆昔日游赏之快。
17.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18.B 19.D
20.示例张秉贵:有人说“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确,倘若没有心系群众、爱岗敬业的赤诚,怎会有主动周到、热情耐心的奉献。
21.B
22.①它就会试探摸索出有效的招数
②充分表明它们拥有认知能力
③它会精心制定自己的袭击计划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