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1.“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这帝国”最有可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这一时期,“工商食官”的规定渐被打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人阶级得以形成,其地位也得到提高。这一局面出现于( )
A.商代 B.西周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3.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的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人全数落第,这引起了北方举人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主考官均系南方人,在取士上有偏袒南方士人之心。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4.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宋代( )
A.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B.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
C.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
5.根据下面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 B.各诸侯国内部形成了统一市场
C.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D.货币上的文字主要以隶书写成
6.北宋时期曾经因为交子无法兑换引发诉讼,后来政府在益州设立“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革伪造之弊”。这表明( )
A.宋代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交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并行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纸币产生 D.政府部分介入有助金融稳定
7.《宋史》中记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
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
8.公元前3 000年的埃及规定: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资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 )
A.古代埃及的商业十分发达 B.古埃及私有产品占主导地位
C.契约签订在古埃及比较广泛 D.古埃及人一般不会违背契约
9.唐朝时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兑换食物。“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师储存货币,政府会发放一份凭证,把它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就可以兑换到同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10.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转让重要财产,当事人均须订立契约明确财产所有权。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中国商周时期出现契约,汉代以后,但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的事宜,当事人均须订立契约。这说明古代社会( )
A.经济生活中商业活动十分频繁 B.人们注重保护自身的财产安全
C.经济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商人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11.农耕时代的中国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提高,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缯”者、“贩盐”者、“屠狗”者、卖“薪樵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经济研究》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军须”。“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答案:B
解析:拜占庭帝国盛行的宗教是基督教,首都是君士坦丁堡,A项错误;阿拉伯帝国盛行伊斯兰教,首都是巴格达,阿拉伯商人是东西方交流的使者,B项正确;罗马帝国盛行基督教,首都是罗马,C项错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是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过境商人课以重税,不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到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规定渐被打破,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自南宋起,江浙地区人才济济,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选B项;科举考试制度对南北方士子来说相对公平,故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仅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之一,C项表述不够全面,故排除;中央集权加强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说明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东京汴梁在世界上的地位,故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东京汴梁城市商业的发展,未涉及农村,故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5.答案:B
解析: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现了货币且形制各异,说明各诸侯国内部形成了统一的市场,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物铸造以礼器和兵器为主,A项排除;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而非货币经济为主,C项排除;此时尚未出现隶书,D项排除。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交子务”可以起到“革伪造之弊”的作用,说明政府的介入有助于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故选D项;仅据“交子务”的职责,无法推知其出现时间,排除A项;题干论述的是“交子务”的职责,无法推知其是否与铜钱并行,排除B项;题干论述的是“交子务”这一机构出现的背景及职责,与纸币的产生无关,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说明当时农民的生产活动,很多是负债进行的,产品生产出来首先得还债,故而“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已有”,故选B项;由材料无法判断民间金融机构的情况,借债不一定需要钱庄,故排除A项;材料与租佃关系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体现了农民生活的困苦,说明社会并不和谐,故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埃及的商业契约。由材料可知,古代埃及规定,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官府达成书面契约,这表明契约签订在古代埃及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排除A。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经济的发展使唐朝时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等金融业务,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人地位的提高,排除D。
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外的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契约关系,说明人们已经注重通过契约关系来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B项正确。商业活动频繁主要表现为交易频次多,材料中涉及的是交易关系,A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经济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C项排除;材料中只是强调契约,并没有说明商人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D项排除。
11.答案:
(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繁荣,在国家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