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 18 地形和地壳运动
一、单选题
1.(2022·龙港模拟)龙港市位于鳌江平原下游,该平原河网密布是浙江省第五大平原,形成该平原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生物
2.(2022·椒江模拟)2022 年 1 月 15 日(农历十二月十三),汤加王国境内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猛烈爆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汤加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板块的内部
B.火山爆发是外力作用导致的
C.火山爆发当天月相是下弦月
D.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软流层
3.(华师大版科学九下 1.1 我们的宇宙)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A.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B.宇宙的起源
C.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4.(2022七下·宁波竞赛)图中最易形成瀑布的地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5.(2022·慈溪模拟)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大部分能被我们感知
B.地震和火山的发生频繁区域有一定规律,大多是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C.我国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地区台湾省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地震发生时,住在高楼的人不能乘坐电梯,可以躲在墙角处
6.(2022九下·杭州月考)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A.火山和地震 B.海陆变迁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7.(2022九下·兰溪月考)科学中的论断是需要通过实验或事实去证明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证据之一是地球上的四季更替现象
B.地壳在不断变动的证据之一是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C.大西洋海底在不断扩张的证据之一是远离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较老
D.大陆是漂移的证据之一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8.(2022九下·杭州月考)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12时27分,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域发生强烈火山喷发,并引发大范围海啸。如图为全球板块构造图,☆号(震中)处为汤加所在位置,请据图分析汤加火山喷发可能的原因( )
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张裂
9.(2022七下·庆元开学考)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万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
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⑤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10.(2022七上·婺城期末)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平均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致使珠峰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力因素 B.火山地震 C.板块碰撞 D.板块张裂
二、填空题
11.(2022·仙居模拟) 2022年1月14日上午,汤加发生了剧烈的火山喷发。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如图。此次火山喷发是由于板块 (选填“碰撞”或“张裂”)形成的。喷出的岩浆来自地球的 (选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12.(2022·鹿城模拟)2022年 1月,南太平洋汤加的火山连续燥发,导致该岛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1)如图是世界地图上引起此次火山爆发的两大板块,为了快速寻找到汤加的位置,小明建议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2)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多种。除火山外,请再列举一种: 。
13.(2022七下·庆元开学考)如图是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 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 路线,理由是 。
14.(2022七上·婺城期末)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8月6日16时11分在距台湾岛约39公里的宜兰县海域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不少网友表示福建多地有震感。另据日本气象厅发表消息,称熊本县阿苏山当地时间2021年10月20日上午发生火山喷发,这已是该地区自2000年以来的第六次火山喷发了。请回答:
(1)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 的证明。
(2)台湾多地震以及日本地震、火山多发的原因是两地均处在 处。
15.(2022七上·滨江期末) 2021年12月1日,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9千米,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1)地震是由地球 (选填“内力”或“外力”)作用引起的。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 大板块组成,而四川位于 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地震带上,所以地震多发。
(3)如图为地球内部三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位置,A处位于 (填地层结构名称)。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2七上·婺城期末)在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后,小科同学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工具,制作等高线模型。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制作过程中需注意 (填字母编号)。
A.尽可能挑选形状规则的马铃薯
B.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要相同
C.画线时记号笔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D.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 (填“甲”或“乙”)地上山顶的路比较平坦。
(3)为了把等高线描绘在白纸上,小科,接下来的操作是 。
17.(2020七上·杭州月考)周日,小明和小红去爬附近的某座山,他们征得家长同意后,查阅了此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写出图中F字母所表示地形的名称 。
(2)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处(填数字)。
(3)适宜攀岩运动的是 地。
(4)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千米。
18.(2020七上·温州月考)为了研究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 2 个一端开口的容器标为 A、B,用松散的泥土在容器内堆制成一个斜坡模型;
②在 B 容器的斜坡模型表面铺上一层草皮,A 组斜坡不做处理;
③另取一个空的容器置于装置下方(图中该容器已省略),用洒水壶在斜坡上方洒水;
④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1)这是一个模拟实验,实验中草皮模拟的变量是指自然界的 。
(2)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在用洒水壶洒水时,两组实验中有哪些量需要保持一致(写 2 项) 。
(3)实验中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现象是 。
四、解答题
19.(2022七下·长兴开学考)“大陆漂移说”提出后,当时有这样一些事实:
①大西洋两岸发现了相同的二亿年前恐龙的化石;
②大西洋两岸的岩层有的是连续的;
③陆地不能在海洋中漂移;
④大西洋两岸的地图不能完全拼合。
(1)上述事实中,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是 。
(2)请你站在“大陆漂移说"反对者的立场,对事实①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
(3)最近,科学家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上发现了煤矿,这对“大陆漂移说"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为什么?
20.(2021七上·吴兴期末)全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
(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发现 ,从而大胆假设,提出“大陆漂移说”。
(2)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对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作出了解释。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并不断向两侧运动,所以从年龄上看,①处海底岩石的年龄比②处海底岩石的年龄 (选填“大”或“小”)。
(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在“大陆漂移学说”之后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之所以能为大多数学者认可,是因为它能很好地解释 。
①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②环太平洋地区多火山和地震
③非洲与南美洲有相同的动植物 ④世界上一些高大山脉的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2021·湖州)世界是不断运动的。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认为现今的地球陆地原来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才逐渐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哈勃的现代宇宙学说告诉我们“宇宙在不断地膨胀”。
(1)魏格纳提出这一假说的事实是:①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对应的。②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群在形态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确定当时的生物具有 ,从而推测它们曾经生活在同一大陆上。③.....
(2)如图图是“气球充气”活动,若将小圆点表示星系,该活动模拟了 (选填序号,不定项选择)。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②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③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
五、综合说理题
2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3 生物进化)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球大陆位置的迁移。
材料二:澳大利亚大陆上有许多十分独特的生物,如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哺乳动物都属于有袋类动物,它们总是让产下的幼崽继续待在母亲腹部的囊袋里发育成长,而在其他大陆上几乎不存在有袋类动物。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推测澳大利亚大陆的许多独特物种形成的原因,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造成现今地质地貌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前者主要指的是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来源于地球内部的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等。
后者主要指这些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月球等。这类作用主要有海洋、地面流水、湖泊、冰川、风、冰川等的地质作用。内动力作用主要使得地球表面凹凸不平,而外动力地质作用趋向于削高填低,使地壳达到均衡的状态。我们现在的地貌就是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等。
【解答】龙港市位于鳌江平原下游,该平原河网密布是浙江省第五大平原,形成该平原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火山
【解析】【分析】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处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所以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会发生火山喷发。
【解答】A: 汤加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板块的交界处,A错误。
B: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导致的,B错误。
C:火山爆发当天月相是上弦月,C错误。
D: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软流层,D正确。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相邻的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板块之间的距离扩大,形成海洋和裂谷,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相邻的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时,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如地中海的面积缩小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
【解答】板块构造学说是指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跟宇宙起源无关。
故选B。
4.【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瀑布发育于河谷且坡度较陡处.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由低处弯向高处,故可判断河流的流向。
【解答】瀑布发育于河谷且坡度较陡处。图中乙地位于河谷处,且下游有陡崖地貌,最易形成瀑布景观。
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或躲在墙角下,千万不能从窗户跳下。在室外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电梯。
【解答】A: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错误。
B:地震和火山的发生频繁区域有一定规律,大多是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正确。
C:我国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地区台湾省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正确。
D:地震发生时,住在高楼的人不能乘坐电梯,可以躲在墙角处,正确。
故选A。
6.【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相邻的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相邻的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相对,发生碰撞挤压。
【解答】 火山和地震 、 海陆变迁 、 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都是由板块运动形成的,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主要靠水源。
故选C。
7.【答案】A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地壳变动、大陆漂移学说及海底扩张学说的证明。根据相应的理论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现象,A错;
B.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表明地壳处于不断变动之中,B正确;
C.远离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较老是大西洋海底在不断扩张的证据之一,C正确;
D.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是证明大陆是漂移的证据之一,D正确。
故选A。
8.【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解答】由图可知,太平洋岛国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
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发生地震时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应及时离开教室,跑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在离开时,不要慌乱以致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如:为了迅速离开从高处跳楼逃生等;离开后要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人埋在废墟里时,要注意保存体力,不要急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求救援,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传递自己的信息;综上所述①②⑤正确,③④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之间的碰撞容易形成高山、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珠穆朗玛峰每年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板块碰撞。
故选C。
11.【答案】碰撞;地幔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解答】 2022年1月14日上午,汤加发生了剧烈的火山喷发。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如图。此次火山喷发是由于板块碰撞形成的。喷出的岩浆来自地球的地幔。
12.【答案】(1)AB是板块交界处,多火山
(2)地震、风力、流水等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质作用是分内力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是——地球内部的能量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如火山喷发,造山运动,海陆交替,地震等。
外力作用是有——风化,水的搬运、侵蚀作用,植物的破坏等因素。
【解答】 (1)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理由是AB是板块交界处,多火山 。
(2)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多种。除火山外, 还有地震、风力、流水等 。
13.【答案】(1)B
(2)DB;CB的等高线明显比DB更加密集,即CB处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较缓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
【解答】(1)由地形图可知,B处海拔明显高于A处;
(2)由图可知,CB的等高线明显比DB更加密集,即CB处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较缓;
14.【答案】(1)地壳运动
(2)板块交界
【知识点】火山;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地壳变动是地球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作用的结果。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地震是由于地壳里的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和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地震包括震源、震中、震中距。
【解答】(1)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地壳变动的证明。
(2)台湾多地震以及日本地震、火山多发的原因是因为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15.【答案】(1)内力
(2)六;亚欧
(3)地壳
【知识点】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山脉分割而成的。
【解答】(1)地震是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而四川位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地震带上,所以地震多发。
(3)如图为地球内部三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位置,A处位于地壳。
16.【答案】(1)B、C
(2)乙
(3)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1)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制作过程中需注意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要相同,画线时记号笔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故选BC。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乙,因为乙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为了把等高线描绘在白纸上,小科,接下来的操作是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17.【答案】(1)山顶
(2)1
(3)C
(4)3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此题以地形图为依托,考查等高线,判断地形等。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解答】(1)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F为等高线最高位置,故为山顶。
(2)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故 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1.
(3)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4)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 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3千米。
故答案为:(1) 山顶(2) 1(3) C(4) 3
18.【答案】(1)植被
(2)水壶洒水的总质量、水壶所处的高度(水壶倾斜的角度、洒水的时间等)合理即可
(3)分别观察并记录 A、B 两容器下方空容器中被冲刷下来的泥土的量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分析】该实验用了两组实验进行对比,然后模拟 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的变量是两个实验操作不同的地方, 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去说明实验的结论,这里又用到了用 冲刷下来的泥土的量去表示水土流失的程度。
【解答】 (1) 实验的变量是两个实验操作不同的地方, 在 B 容器的斜坡模型表面铺上一层草皮,A 组斜坡不做处理;故变量是植被的有无。
(2) 这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除了植被我们其他的操作必须都一样,故水壶洒水的总质量、水壶所处的高度(水壶倾斜的角度、洒水的时间等)合理即可。
(3) 我们用被冲刷下来的泥土的量表示水土流失的程度,故观察记录的是 A、B 两容器下方空容器中被冲刷下来的泥土的量 。
19.【答案】(1)①②
(2)由于恐龙的迁徙行为,使大西洋-岸的恐龙到了另一岸
(3)支持。因为煤矿是古代的植物埋藏在地底层经高温高压形成的,南极天寒地冻不可能生长树木,说明南极大陆是由其他地方漂移而来(合理即可)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学说:(1)1912年由德国的魏格纳提出来的;
(2)主要观点是: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
【解答】(1)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曾经是同一板块,之后分离造成了①大西洋两岸发现了相同的二亿年前中龙的化石;②大西洋两岸的岩层有的是连续的;因此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是①②。
(2)由于恐龙的迁徙行为使大西洋一岸的中恐龙到了另一岸也能作为“大陆漂移说”反对的依据。
(3)科学家发现,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下面竟然埋藏着丰富的煤炭,对于这一事实成因的解释,合理的是大陆漂移,南极大陆原先不是在现在的位置,原先世界大陆为一块大陆,之后慢慢分离,因此这对"大陆漂移说”是支持的。
20.【答案】(1)大西洋两侧(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海岸线吻合
(2)小
(3)D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是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于1960年和1961年分别在美国和英国的两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解答】(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侧(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海岸线吻合,从而大胆假设,提出“大陆漂移说”。
(2)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分析:①处海底岩石的年龄比②处海底岩石的年龄小。
(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在“大陆漂移学说”之后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之所以能为大多数学者认可,是因为它能很好地解释 ②环太平洋地区多火山和地震 ④世界上一些高大山脉的形成。
21.【答案】(1)亲缘关系
(2)①②③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凹凸非常吻合,便推测非洲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从这一偶然的发现,开始了大陆漂移的研究,通过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不久魏格纳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2)用气球建立星系模型,观察气球上的不同的点,当气球膨胀时气球上的点之间的距离会增大,气球表示宇宙,点可表示不同的星系,由宇宙中的星系的运动情况可知宇宙的运动情况。
【解答】(1)魏格纳提出这一假说的事实是:①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对应的。②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群在形态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确定当时的生物具有亲缘关系,从而推测它们曾经生活在同一大陆上。
(2)用气球建立星系模型,观察气球上的不同的点,当气球膨胀时气球上的点之间的距离会增大,气球表示宇宙,点可表示不同的星系,模拟了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亲缘关系(2)①②③
22.【答案】大陆的漂移使得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隔离,很久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大陆的漂移,物种内的不同群体彼此也就失去了联系,被相互隔离开来,各自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而澳大利亚大陆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进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种群中不利的变异个体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
【解答】大陆的漂移使得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隔离,很久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大陆的漂移,物种内的不同群体彼此也就失去了联系,被相互隔离开来,各自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而澳大利亚大陆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进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
故答案为: 大陆的漂移使得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隔离,很久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大陆的漂移,物种内的不同群体彼此也就失去了联系,被相互隔离开来,各自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而澳大利亚大陆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进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 18 地形和地壳运动
一、单选题
1.(2022·龙港模拟)龙港市位于鳌江平原下游,该平原河网密布是浙江省第五大平原,形成该平原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生物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造成现今地质地貌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前者主要指的是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来源于地球内部的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等。
后者主要指这些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月球等。这类作用主要有海洋、地面流水、湖泊、冰川、风、冰川等的地质作用。内动力作用主要使得地球表面凹凸不平,而外动力地质作用趋向于削高填低,使地壳达到均衡的状态。我们现在的地貌就是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等。
【解答】龙港市位于鳌江平原下游,该平原河网密布是浙江省第五大平原,形成该平原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故选B。
2.(2022·椒江模拟)2022 年 1 月 15 日(农历十二月十三),汤加王国境内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猛烈爆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汤加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板块的内部
B.火山爆发是外力作用导致的
C.火山爆发当天月相是下弦月
D.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软流层
【答案】D
【知识点】火山
【解析】【分析】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处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所以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会发生火山喷发。
【解答】A: 汤加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板块的交界处,A错误。
B: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导致的,B错误。
C:火山爆发当天月相是上弦月,C错误。
D: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软流层,D正确。
故选D。
3.(华师大版科学九下 1.1 我们的宇宙)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A.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B.宇宙的起源
C.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答案】B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运动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相邻的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板块之间的距离扩大,形成海洋和裂谷,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相邻的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时,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如地中海的面积缩小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
【解答】板块构造学说是指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跟宇宙起源无关。
故选B。
4.(2022七下·宁波竞赛)图中最易形成瀑布的地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瀑布发育于河谷且坡度较陡处.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由低处弯向高处,故可判断河流的流向。
【解答】瀑布发育于河谷且坡度较陡处。图中乙地位于河谷处,且下游有陡崖地貌,最易形成瀑布景观。
故选B。
5.(2022·慈溪模拟)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大部分能被我们感知
B.地震和火山的发生频繁区域有一定规律,大多是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C.我国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地区台湾省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地震发生时,住在高楼的人不能乘坐电梯,可以躲在墙角处
【答案】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在楼上的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要就近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恐惧,或躲在墙角下,千万不能从窗户跳下。在室外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地震中不应乘车逃命,远离交通工具.发生地震时应远离建筑物、危险品,就近采取防护措施,更不能躲进防空洞、电梯。
【解答】A: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错误。
B:地震和火山的发生频繁区域有一定规律,大多是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正确。
C:我国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地区台湾省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正确。
D:地震发生时,住在高楼的人不能乘坐电梯,可以躲在墙角处,正确。
故选A。
6.(2022九下·杭州月考)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
A.火山和地震 B.海陆变迁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相邻的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相反,发生张裂运动;相邻的两大板块运动的方向相对,发生碰撞挤压。
【解答】 火山和地震 、 海陆变迁 、 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都是由板块运动形成的,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主要靠水源。
故选C。
7.(2022九下·兰溪月考)科学中的论断是需要通过实验或事实去证明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证据之一是地球上的四季更替现象
B.地壳在不断变动的证据之一是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C.大西洋海底在不断扩张的证据之一是远离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较老
D.大陆是漂移的证据之一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答案】A
【知识点】地壳变动的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地壳变动、大陆漂移学说及海底扩张学说的证明。根据相应的理论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现象,A错;
B.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表明地壳处于不断变动之中,B正确;
C.远离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较老是大西洋海底在不断扩张的证据之一,C正确;
D.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是证明大陆是漂移的证据之一,D正确。
故选A。
8.(2022九下·杭州月考)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12时27分,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域发生强烈火山喷发,并引发大范围海啸。如图为全球板块构造图,☆号(震中)处为汤加所在位置,请据图分析汤加火山喷发可能的原因( )
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张裂
【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解答】由图可知,太平洋岛国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
故选A。
9.(2022七下·庆元开学考)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 )
①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万去
③迅速于高处跳楼逃生
④躲到高层教学楼下面
⑤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答案】D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发生地震时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应及时离开教室,跑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在离开时,不要慌乱以致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如:为了迅速离开从高处跳楼逃生等;离开后要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人埋在废墟里时,要注意保存体力,不要急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求救援,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传递自己的信息;综上所述①②⑤正确,③④错误。
故选D。
10.(2022七上·婺城期末)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平均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致使珠峰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力因素 B.火山地震 C.板块碰撞 D.板块张裂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之间的碰撞容易形成高山、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珠穆朗玛峰每年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板块碰撞。
故选C。
二、填空题
11.(2022·仙居模拟) 2022年1月14日上午,汤加发生了剧烈的火山喷发。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如图。此次火山喷发是由于板块 (选填“碰撞”或“张裂”)形成的。喷出的岩浆来自地球的 (选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答案】碰撞;地幔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解答】 2022年1月14日上午,汤加发生了剧烈的火山喷发。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如图。此次火山喷发是由于板块碰撞形成的。喷出的岩浆来自地球的地幔。
12.(2022·鹿城模拟)2022年 1月,南太平洋汤加的火山连续燥发,导致该岛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1)如图是世界地图上引起此次火山爆发的两大板块,为了快速寻找到汤加的位置,小明建议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2)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多种。除火山外,请再列举一种: 。
【答案】(1)AB是板块交界处,多火山
(2)地震、风力、流水等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地质作用是分内力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是——地球内部的能量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如火山喷发,造山运动,海陆交替,地震等。
外力作用是有——风化,水的搬运、侵蚀作用,植物的破坏等因素。
【解答】 (1)先在图上沿曲线AB附近寻找,理由是AB是板块交界处,多火山 。
(2)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多种。除火山外, 还有地震、风力、流水等 。
13.(2022七下·庆元开学考)如图是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 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 路线,理由是 。
【答案】(1)B
(2)DB;CB的等高线明显比DB更加密集,即CB处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较缓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
【解答】(1)由地形图可知,B处海拔明显高于A处;
(2)由图可知,CB的等高线明显比DB更加密集,即CB处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较缓;
14.(2022七上·婺城期末)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8月6日16时11分在距台湾岛约39公里的宜兰县海域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不少网友表示福建多地有震感。另据日本气象厅发表消息,称熊本县阿苏山当地时间2021年10月20日上午发生火山喷发,这已是该地区自2000年以来的第六次火山喷发了。请回答:
(1)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 的证明。
(2)台湾多地震以及日本地震、火山多发的原因是两地均处在 处。
【答案】(1)地壳运动
(2)板块交界
【知识点】火山;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地壳变动是地球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作用的结果。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地震是由于地壳里的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和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地震包括震源、震中、震中距。
【解答】(1)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地壳变动的证明。
(2)台湾多地震以及日本地震、火山多发的原因是因为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15.(2022七上·滨江期末) 2021年12月1日,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9千米,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1)地震是由地球 (选填“内力”或“外力”)作用引起的。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 大板块组成,而四川位于 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地震带上,所以地震多发。
(3)如图为地球内部三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位置,A处位于 (填地层结构名称)。
【答案】(1)内力
(2)六;亚欧
(3)地壳
【知识点】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2.、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山脉分割而成的。
【解答】(1)地震是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而四川位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地震带上,所以地震多发。
(3)如图为地球内部三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位置,A处位于地壳。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2七上·婺城期末)在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后,小科同学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工具,制作等高线模型。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制作过程中需注意 (填字母编号)。
A.尽可能挑选形状规则的马铃薯
B.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要相同
C.画线时记号笔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D.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 (填“甲”或“乙”)地上山顶的路比较平坦。
(3)为了把等高线描绘在白纸上,小科,接下来的操作是 。
【答案】(1)B、C
(2)乙
(3)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1)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制作过程中需注意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要相同,画线时记号笔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故选BC。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沿甲、乙两条路线登山,比较容易的是乙,因为乙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为了把等高线描绘在白纸上,小科,接下来的操作是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17.(2020七上·杭州月考)周日,小明和小红去爬附近的某座山,他们征得家长同意后,查阅了此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写出图中F字母所表示地形的名称 。
(2)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处(填数字)。
(3)适宜攀岩运动的是 地。
(4)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千米。
【答案】(1)山顶
(2)1
(3)C
(4)3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此题以地形图为依托,考查等高线,判断地形等。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解答】(1)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F为等高线最高位置,故为山顶。
(2)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故 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1.
(3)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4)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 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3千米。
故答案为:(1) 山顶(2) 1(3) C(4) 3
18.(2020七上·温州月考)为了研究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 2 个一端开口的容器标为 A、B,用松散的泥土在容器内堆制成一个斜坡模型;
②在 B 容器的斜坡模型表面铺上一层草皮,A 组斜坡不做处理;
③另取一个空的容器置于装置下方(图中该容器已省略),用洒水壶在斜坡上方洒水;
④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1)这是一个模拟实验,实验中草皮模拟的变量是指自然界的 。
(2)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在用洒水壶洒水时,两组实验中有哪些量需要保持一致(写 2 项) 。
(3)实验中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1)植被
(2)水壶洒水的总质量、水壶所处的高度(水壶倾斜的角度、洒水的时间等)合理即可
(3)分别观察并记录 A、B 两容器下方空容器中被冲刷下来的泥土的量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分析】该实验用了两组实验进行对比,然后模拟 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的变量是两个实验操作不同的地方, 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去说明实验的结论,这里又用到了用 冲刷下来的泥土的量去表示水土流失的程度。
【解答】 (1) 实验的变量是两个实验操作不同的地方, 在 B 容器的斜坡模型表面铺上一层草皮,A 组斜坡不做处理;故变量是植被的有无。
(2) 这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除了植被我们其他的操作必须都一样,故水壶洒水的总质量、水壶所处的高度(水壶倾斜的角度、洒水的时间等)合理即可。
(3) 我们用被冲刷下来的泥土的量表示水土流失的程度,故观察记录的是 A、B 两容器下方空容器中被冲刷下来的泥土的量 。
四、解答题
19.(2022七下·长兴开学考)“大陆漂移说”提出后,当时有这样一些事实:
①大西洋两岸发现了相同的二亿年前恐龙的化石;
②大西洋两岸的岩层有的是连续的;
③陆地不能在海洋中漂移;
④大西洋两岸的地图不能完全拼合。
(1)上述事实中,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是 。
(2)请你站在“大陆漂移说"反对者的立场,对事实①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
(3)最近,科学家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上发现了煤矿,这对“大陆漂移说"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为什么?
【答案】(1)①②
(2)由于恐龙的迁徙行为,使大西洋-岸的恐龙到了另一岸
(3)支持。因为煤矿是古代的植物埋藏在地底层经高温高压形成的,南极天寒地冻不可能生长树木,说明南极大陆是由其他地方漂移而来(合理即可)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学说:(1)1912年由德国的魏格纳提出来的;
(2)主要观点是: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
【解答】(1)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曾经是同一板块,之后分离造成了①大西洋两岸发现了相同的二亿年前中龙的化石;②大西洋两岸的岩层有的是连续的;因此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是①②。
(2)由于恐龙的迁徙行为使大西洋一岸的中恐龙到了另一岸也能作为“大陆漂移说”反对的依据。
(3)科学家发现,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下面竟然埋藏着丰富的煤炭,对于这一事实成因的解释,合理的是大陆漂移,南极大陆原先不是在现在的位置,原先世界大陆为一块大陆,之后慢慢分离,因此这对"大陆漂移说”是支持的。
20.(2021七上·吴兴期末)全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
(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发现 ,从而大胆假设,提出“大陆漂移说”。
(2)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对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作出了解释。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并不断向两侧运动,所以从年龄上看,①处海底岩石的年龄比②处海底岩石的年龄 (选填“大”或“小”)。
(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在“大陆漂移学说”之后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之所以能为大多数学者认可,是因为它能很好地解释 。
①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②环太平洋地区多火山和地震
③非洲与南美洲有相同的动植物 ④世界上一些高大山脉的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大西洋两侧(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海岸线吻合
(2)小
(3)D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是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于1960年和1961年分别在美国和英国的两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解答】(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侧(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海岸线吻合,从而大胆假设,提出“大陆漂移说”。
(2)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分析:①处海底岩石的年龄比②处海底岩石的年龄小。
(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在“大陆漂移学说”之后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之所以能为大多数学者认可,是因为它能很好地解释 ②环太平洋地区多火山和地震 ④世界上一些高大山脉的形成。
21.(2021·湖州)世界是不断运动的。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认为现今的地球陆地原来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才逐渐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哈勃的现代宇宙学说告诉我们“宇宙在不断地膨胀”。
(1)魏格纳提出这一假说的事实是:①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对应的。②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群在形态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确定当时的生物具有 ,从而推测它们曾经生活在同一大陆上。③.....
(2)如图图是“气球充气”活动,若将小圆点表示星系,该活动模拟了 (选填序号,不定项选择)。
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②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③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
【答案】(1)亲缘关系
(2)①②③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凹凸非常吻合,便推测非洲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从这一偶然的发现,开始了大陆漂移的研究,通过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不久魏格纳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2)用气球建立星系模型,观察气球上的不同的点,当气球膨胀时气球上的点之间的距离会增大,气球表示宇宙,点可表示不同的星系,由宇宙中的星系的运动情况可知宇宙的运动情况。
【解答】(1)魏格纳提出这一假说的事实是:①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对应的。②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群在形态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确定当时的生物具有亲缘关系,从而推测它们曾经生活在同一大陆上。
(2)用气球建立星系模型,观察气球上的不同的点,当气球膨胀时气球上的点之间的距离会增大,气球表示宇宙,点可表示不同的星系,模拟了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亲缘关系(2)①②③
五、综合说理题
22.(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学期2.3 生物进化)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球大陆位置的迁移。
材料二:澳大利亚大陆上有许多十分独特的生物,如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哺乳动物都属于有袋类动物,它们总是让产下的幼崽继续待在母亲腹部的囊袋里发育成长,而在其他大陆上几乎不存在有袋类动物。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推测澳大利亚大陆的许多独特物种形成的原因,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大陆的漂移使得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隔离,很久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大陆的漂移,物种内的不同群体彼此也就失去了联系,被相互隔离开来,各自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而澳大利亚大陆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进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种群中不利的变异个体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
【解答】大陆的漂移使得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隔离,很久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大陆的漂移,物种内的不同群体彼此也就失去了联系,被相互隔离开来,各自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而澳大利亚大陆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进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
故答案为: 大陆的漂移使得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隔离,很久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随着大陆的漂移,物种内的不同群体彼此也就失去了联系,被相互隔离开来,各自开始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而澳大利亚大陆孤立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的进化很缓慢,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物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