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第28课《醉翁亭记》
主备人:李红伟 复备人:王金山
备课标与教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教学重点:字词的理解积累;精美语句的读、品、诵。
教学难点:文言语句的赏析品味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七年级的积累与历练,已经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一些方法,也有了一定得知识储备。
学生还想知道:我国的古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学生还想探寻它的精髓,积累文言词汇与句式,培养文言语感,感受思想熏陶。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阅读,运用所学初步理解文义,积累重点词语。
4、学困生:背诵默写重点句,把握文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掌握关键字词,做好文言积累
2、过程和方法: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欧阳修写作本文的思想主旨。
创新支点: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这里美好的风光。
教学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媒体:利用好多媒体。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指导课)
教学要点:阅读课文,把握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
一、导语设计
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指导预习(多媒体出示)
1、初读课文,整理文中遇到的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给初读中整理的字词准确的注音,并及时掌握;
3、再读课文两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握好句间的停顿;
4、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重点掌握字词意思,并做好整理积累,不懂的字词要做好标记;
三、互助交流
1、文学常识积累: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2、生字积累。将初读中积累的生字生词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共识:
滁(chú) 壑(hè) 琅(láng)琊(yá) 潺(chán) 酿(niàng)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yǔ)偻(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弈(yì) 觥(gōng) 筹(chóu) 翳(yì)
3、朗读展示:
齐读一遍。
(2)谁觉得自己读还不错,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完后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4、文言词积累。
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文言词提出来,通过讨论共同解决,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到积累本上:
(1)重点实词:
林壑(山谷) 尤(格外)美、 自号曰(叫做)醉翁、 云归(指散开的云又汇聚到山来)而岩穴暝、 野芳发(开放)、 宴酣(尽兴的喝酒)之乐、颓然乎(相当于“于”,作介词,表处所)其间、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 伛偻:腰背弯曲。文中指代老人 提携:牵扶;携带。文中指代小孩
(2)词类活用:以下讲清楚重在意思,用法略作了解。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在山上或者是沿山路
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象鸟张开翅膀
名之者谁: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起别号
山水之乐:名词作动词,欣赏山水,游玩山水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喝酒
5、重点句翻译。把你认为不太容易翻译的句子,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给大家听,大家可以帮助你解决拿不准的地方
四、检测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壑( ) 琊(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觥( )
2、解释词语
林壑尤美 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伛偻提携 临溪而渔
酿泉为酒 太守谓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方法。
一、复习巩固
1、字词巩固
文言字词提问:
环:环绕。皆:副词,都。
壑:山谷
蔚然:茂盛的样子。
临: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是坐落高处的意思。
名:命名。
寓:寄托。
霏:雾气。
伛偻:驼背,老则背微驼,故“伛偻”指老人。
提携:被搀领着走,指小孩。
宴酣:尽兴的喝酒。
非丝非竹:奏乐的声音。原指弦乐器,管乐器。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记数用的签子。
2、重点句翻译,根据文中句子,学生理解程度适当增加。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深入研讨
1、介绍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思想主旨
(1)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你知道多少?
补充:宋仁宗庆历五年,参加政事的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辩护,同样也受到诬蔑陷害,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欧阳修来到滁州后,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就是本文《醉翁亭记》。
(2)文中的哪个字贯穿始终,最能体现作者的心境?(乐)
(3)全文提到了几种乐? 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为何而“乐”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5)本文要表达的主要是作者的哪种“乐”呢?
本文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的“与民同乐”的情怀,此点做重点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
2、妙点揣摩 在你看来,本文美在何处?
山水相映之美; 朝暮变化之美; 四季变幻之美; 动静对比之美……
3、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4、总结:
A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B勾勤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
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C积极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等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他们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替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府,一般被贬的人都是悲观,彷徨,沉迷于山水。而欧阳修却不同,他虽然被贬,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与滁州人民同乐,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在谪居时期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与一般的迁客不同,他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可以对比柳宗元的思想,见《小石潭记》。
D精巧的结构
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是人情之乐,写宴饮,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显得含蓄委婉,文章结构严谨,处处注意前呼后应,无懈可击。
E出色的语言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炼,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文中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语言凝炼精粹,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创造性地运用二十一个“也”字,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全文21个“也”字,都处在句尾位置,每个“也”字代表了一个语意层次,层次推进,一贯到底,使文章不仅层次分明,而且气势贯通;21个“也”字回环往复,造成一种舒缓委婉的音乐美与抒情气氛,读来一咏三叹,韵味无穷,情致盎然。
1、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5、主旨深化
本文与上一课《岳阳楼记》写于同一时期。而且两位作者有相同的遭遇,两篇文章有着相同的写作背景?那你觉得两篇文章在写法、感情上有何异同?
从表达方式上看,岳阳楼记以( 议论)为主,醉翁亭记以(记叙 )为主。
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四、如果你是导游,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里的美丽风光。
五、检测反馈
1、《醉翁亭记》作者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号________,晚号________。请另外举出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任意三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云归而岩穴暝 (2)宴酣之乐 (3)名之者谁:
(4)已而夕阳在山 (5)临溪而渔 3、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
4、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乐民之乐)
五、布置作业:
A:完成《学检》
B: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相映之美
景美 朝暮变化之美
四季变幻之美 与民同乐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情美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