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三单元第13课
《旅鼠之谜》
主备人:张华新 复备人:王金山
课标与教材分析:
新课标强调指出:阅读文章要“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就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写作特色等进行初步的鉴赏品评,提倡多角度有个性地理解”
本文是一篇极有趣味的说明文,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说明文。文章叙述“我”与丹尼斯交谈,“我”时而怀疑,时而“惊讶”,时而“迷惘”,时而猜测,进而疑惑,最后还有一出滑稽戏,结句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亦庄亦谐。采用这种方式讲旅鼠之谜,具有艺术效果,既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又解人疑惑,发人深思。
教学重点: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事物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
二是学习文章的特殊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知的:借助已有知识,读懂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也能自己解决字词。
2、学生想知的:既要注意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知识,又要注意体会作品的文艺性特点。
3、学生怎样知:仔细默读,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自由质疑自己提出的问题。
4、学困生: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及本文用到的说明方法。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写法上的不同。(2)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2)自主、合作、探究的理解文章给人类带来的启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创新支点:教师充分的展示旅鼠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情景激励法、资料交流法、及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学习生字词,阅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一)、导入:
放出旅鼠的图片,学生描绘一下旅鼠的样子。
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去探索一下。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作家、作品。检查自主阅读提出的问题。
位梦华, 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 《神奇的北级》、《南极之梦》等 。
2、读一读,写一写:检查注音情况。
徘徊 媲美 笃信 幼崽 啮齿
仓皇逃窜 饶有兴趣 神秘莫测
焦躁不安 东跑西颠 鼠目寸光
传宗接代 道听途说 若有所思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三大奥秘
(1)繁殖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百万后代。
(2)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 提问:你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有:
大自然有许多奥秘人类还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在位梦华和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的崇高献身精神
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调节机制,一旦被破坏,就会向新的平衡转化
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五)、 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1、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 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 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
学生思考、明确:此条做简单了解。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
记叙的框架、说明的内容、对话的方式
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趣。
2、学生自主选例评析,品味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六)、延伸拓展: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
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七)、课堂小结:
《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也许会领悟到很多……
板书:旅鼠之谜
1、旅鼠迷一:繁殖能力惊人。
2、旅鼠迷二: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出现奇怪的自杀现象。(1、停止进食 2、挑衅天敌 3、改变毛色,吸引天敌)
3、迷三:旅鼠死亡大迁移
七、作业布置:
A、 抄写生字词。完成学习检测。
B、 选择北极旅鼠三大奥秘中的任一一个奥秘,大胆而合理地猜测一下吧!
第二课时
迁移拓展训练 :阅读理解,点拨阅读方法
(一)金字塔之谜新说
①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七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5米,共用了230万块巨石。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样堆砌的呢 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实现如此艰巨的任务。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英里范围内,竟然难以找到类似的石头。
②不久以前,科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惊人的见解: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了巨石的构造。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土。
③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非常好,人们难以分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此外,大卫杜维斯还提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佐证:在石头中他发现了一缕约1英寸长的人发,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工人在操作时不慎将这缕头发掉进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
④20世纪30年代,一群科学家发现在一座金字塔塔高1/3处有一只垃圾桶,桶内有一些死猫死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这些尸体非但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为“木乃伊”。后来,很多科学家都做了类似的实验,证明了这样的金字塔结构不单能够保存动物尸体,还能够使食物保持新鲜,使刀片变得更为锋利并延长使用年限,甚至可以提高植物种子的发芽率。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金字塔能”效应。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金字塔内尽管温度较高,但是保鲜效果很好。其内部温度的分布、空气的流动与其他建筑物不同,它有像冰箱和烘干机一样的作用,所以,在金字塔内,水蒸发的速度快,物品脱水迅速。
⑤最初发现金字塔具有这种神秘力量的是法国人鲍比,他推测塔内可能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在起作用。鲍比的发现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美国加州大学派出科研人员前去考察,进入塔内之后,他们发现所携带的各种电子仪器几乎都失灵了。因此,他们推测塔内某处可能藏有巨大的磁石。意大利学者还发现长时间在塔内停留,会使人神经失调、意识模糊。这其中的奥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揭开。
1.文章第①段中加线的句子用词不当的语病,请找出来修改。
2.大卫杜维斯提出“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这一惊人见解的依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3.“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金字塔能效应’”,其中“这种现象”具体指什么?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学过的相关知识,对“胡夫金字塔”作一简要说明。(从形状、规模、功用等方面说明)
5.“金字塔之谜”和“金字塔之谜新说”给了你怎样的启迪?
(二) 我是从花蕊中启程的。
我最初的心思被春风阐释得很芬芳。阳光那么亮那么暖,他一下子钻到了我生命的最深层,他对我说:用美丽捍卫美丽只能保住半个美丽,用成熟捍卫美丽才能保住整个美丽。
我于是毫不惋惜地把一份嫣红投入泥土。我知道脱去了盛装的自己有多么丑陋多么寒酸,我可怜的躯体一度充当着狂风的玩偶,在那令人心悸的摇曳动荡中,我甚至怀疑自己真要成为夏的祭品了……
一个可爱的孩子迎着我跑来。他瞪大纯真的眼睛对我耳语:你真了不起,你能孵出一个香香甜甜的圆满——对吗?
我无声地笑了。暗暗发誓要用生命为这孩子撰写一部最真的童话!
光与影结伴滑过我生动光洁的肌肤,点点滴滴的忧喜贯穿了我成长中的每一个时刻——忧,被我咽进腹中凝成坚硬的核;喜,被我写在脸上绽成甘美的笑。
当第一阵秋风款款吹来的时候,我的童话业已完稿。我静静地期待着,期待着秋阳的披阅与润色。
我的梦很完美。我庆幸自己终于拥有了一份禁得起咀嚼的芳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要悄悄告诉那个曾鼓励过我的可爱的孩子——
摘下我吧!享用我吧!不要为我姿容的消殒而难过。如果你还想读到我精彩童话的续编,就请把我坚硬的内核埋进土里,那样,我就能以下一个春季为起点,继续我更加美好充盈的生命历程……
1.文中的“我”经历了生命中哪三个历程?
2.文中的“我”在生命历程中追求的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3.选取文章内容、语言和写法的某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