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相思何处寻?
——古诗词中离别意象探析
《静夜思》
《赠汪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你记得多少有关离别的诗?
《芙蓉楼送辛渐》
《回乡偶书》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别董大》
《已亥杂诗》
……
这三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夜雨寄北》借夜雨、秋池抒发诗人孤寂的情怀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借杨花、子规、明月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担忧。《次北固山下》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抒发诗人旅居外地的思乡之情。
主观情感
客观物象
+
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
自然类: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
人文类:亭台楼阁、假山园林、宫殿道路……
离别经典意象之
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
诗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一是形容树枝轻柔随风摇动的样子,二是指不忍分离恋恋不舍的样子。这里就用杨柳依依来表现出征男子与家人难舍难分的情景。
依依: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他不禁回想起当初出征时与家人分别的情景。
这首诗表达一个戍卒的思乡之情。
为什么那么多离别的诗,都会写到柳呢?
。
2、古时候送别的堤坝、码头一般都种有柳树,人们便折柳相送表现难舍难分之意,“折柳相送”就成了一种习俗。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有祝愿友人随遇而安、一切顺遂之意。
4、柳枝细长,就像离人绵绵不断的思念,而随风舞动,又让人有流离之感。
1、“柳”与“留”谐音,即将离别,当然应惜别,“柳”与“留”读音相似,有挽留对方之意。
离别经典意象之
长亭
古时在城外路旁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旅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就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白《菩萨蛮》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林逋《点绛唇》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高妙,运思超脱。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
离别经典意象之
舟
在古代,人们要出远门经常要走水路,要坐船。舟作为古人常用的交通工具,送往迎来,自然与人的离别息息相关。舟作为水上漂泊之物,行驶在茫茫的江湖之上,其无所依持、行无所止的特性,又自然容易让人想到孤独漂泊,特别是在诗人离家或无助的时候,舟便成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象。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残阳
明月
流水
浮云
离别意象群
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草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以冷落的秋景作大背景,以透人心脾的凄切蝉鸣作通词的主旋律,列举了一组刻骨铭心的意象, 如“寒蝉”、“长亭”、“兰舟” 、“烟波”、“暮蔼”、“清秋”、“酒”、“杨柳”、“晓风”、“残月”等,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特殊意象。词人引特殊意象,便可让读者迅速由此而增添与原诗内涵相关的联想,引起读者共鸣,达到造境的目的,并使词达到了雅化的效果。
练一练
意象具有稳定性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有怎样的情感特征,往往就有怎样的意象类别。在传统的创作和阅读心理体系中,有些意象经过时间的淘洗,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以至于一睹诗中之物,我们往往马上联想到主人公的某种情绪。
离别
柳、长亭、舟
意象具有特殊性
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从意象入手,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为这首诗设计插图并配上颜色。
萧瑟苍凉
凄苦愁楚
灰
宴词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说说最后一句诗的表达效果。
“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又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这里就借船载物的功能,以船载离愁,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象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把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漂泊之苦推向高潮。
不要听棹声紧紧催促,桃花溪水太浅,承受不了这满载离愁的小舟。
颜色
外形、习性、功能
练一练
练一练: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