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5 22:4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南的冬天》(2课时 )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通过抓关键词句,品读赏析本文写景状物的语言,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体会作者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欣喜与热爱之情。
3.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品读赏析本文写景状物语言,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
教学难点:在理解文意和蕴含的情感基础上,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肃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肃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说明:以不同的冬天为话题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背景简介: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
2.齐读课文,思考: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预设: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3.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哪些景物
写对济南的总体感受:“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的远山,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设计说明: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为什么文中的情那么浓,梳理课文脉络。
三、再读课文,感知“温晴”
提出问题: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那么,她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讨论前,确定好小组负责人、记录员、发言人等)
提示:学生讨论过程中分别抓准济南的天气、济南的山、济南的水。
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1)引导学生解读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一温晴。并了解这
段中采用的对比手法。
(2)引导学生解读济南的山的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一温暖、可爱;薄雪覆盖下的山美丽多彩;城外远山一是张小水墨画。了解这一段中采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其中流露出的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解读济南的水的特点:不结冰,清亮、空灵等。在把握景物特点的过程中,品味文中语言特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其中流露的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
小组上台,展示讨论结果。
小组A: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了它“温晴”的特点。
小组B:…
教师引导:除了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外,文字本身也带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来感受。(重点朗读第3段,感受重音与停连的表现力)
教师小结:文章描写了济南的山、济南的小雪、济南的水等,这些景物无不体现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也很好地照应了课文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种抓住景物特点、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提出问题,讨论“情感”:我们常说,景以情动、情以景起。文章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我”的情感的,但从写景的字里行间能清晰地感受到“我”的情感。同学们讨论一下,看看“我”对济南冬天的情感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明确:热爱、赞美、喜悦等。
教师小结:这就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板书“感情线索:热爱、赞美、喜悦”)学生活动:走进朗诵大厅,感受最美济南。
(1)请你带着热爱、赞美的情感,自由选读全文。
①由学生推荐最美语段诵读。
②教师从停顿、重音、音调等方面进行指导。
(2)讨论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3)评选“最美朗者”。由“最美朗通者”示范朗读。
(4)全班齐读课文,读出语言美和情感美,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设计说明:本环节通过一个主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逐步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体会老含先生如何紧紧抓住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使笔下种种景物与“温晴”天气紧密设计联系在一起,做到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串起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四、当堂检测
请学生完成填空,归纳小结:
在作者老舍的笔下,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的,因此作者忍不住要称其为“宝地”、“理想的境界”。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济南的冬天有这样的特点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一节课去探讨。
设计说明:强调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为下节课的学习留下思考问题。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本篇课文教学的第一课时,从作者到背景的补充到字词的积累等消耗了一定时间,所以在后面对具体语言品味,景物描写分析时时间不太够用。不过学生都能从整体上把握本篇散文的思路结构,很清晰,学生课堂变现很不错。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体验到老舍笔下温暖舒适的济南的冬天,也感受到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的。
设计说明: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自由探究
学生朗读后,思考体味以下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 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 妙在何处
①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预设:把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②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预设:“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③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预设:“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模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④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预设:“害了羞”是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一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⑤“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预设:“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得冻上”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说明:教师让学生在探究内容的同时,对精美语句加以朗读,细细品味、体会作品所饱含的思想感情,之后随文落实知识点,让学生加深体验理解,使其受到情感陶,享受审美乐趣。
三、合作探究,难点突破
1.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老舍对济南是充满了“温情”的,所以有同学说,不对,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应该是“温情”的。你觉得要把“温晴”与“温情”替换吗?为什么?
预设:
观点①:不能换,文章以写景为主,体现了济南冬天“温暖晴朗”的特点。
观点②:可以,一来作者在济南的冬天包含温晴。而来文章作者笔下多用拟人化的手法。景物有情人也有情。
2. 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
明确:
(1)《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句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人一筹。
(2)《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阅读难点,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出文章主旨。
四、当堂检测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作者紧扣这一点,用第二、三、四段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五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设计说明:回顾学习内容和方法,归纳中心主旨。
作业布置:请你仔细观察上海冬天的景物,倾注你的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晴(山景、水色) ——喜爱之情
比喻、拟人
课后反思:
作为本篇课文教学的第二课时,从课时安排的内容来看,比较合理,一节课结束时,基本达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知道细读文章,从中筛选重要语句,能理解济南的山上的小雪和济南的水的特点,并且能延用上节课品读语言的方法,关注到拟人和比喻句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