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通过抓关键词句,品读赏析本文写景状物的语言,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体会作者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欣喜与热爱之情。
3.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品读赏析本文写景状物语言,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
教学难点:在理解文意和蕴含的情感基础上,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 通过对比手法及补充写作背景,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初步感知作者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对比手法,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就提到了济南的冬天:“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济南的冬天究竟有怎么样绝美的景致竟能令老舍如此着迷?留待同学们一探究竟。
【设计说明】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欣赏名家朗诵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文章最后一句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那么“这”指代文中的哪些内容呢?
预设:
(第1段)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第2段)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提炼“这”指代的内容:天气 山 水 )
明确: 第一部分(1),作者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分写济南的山和水。
追问1:作者写了哪些情形下的山,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注意: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回答问题。)
明确: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舒适的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太秀气的特点;城外远山,小水墨画的特点。
追问2:济南的水有哪些特点?(注意: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回答问题。)
明确:温,绿,清
【设计说明】结合预习单,梳理课文脉络。
三、再读课文,感知“温晴”
1.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从这句话中你捕捉到哪些信息?
(注:若学生没有捕捉到问题点,则老师补充: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出不出奇呢?)
明确:①济南的冬天出奇②济南的冬天不止有阳光③济南的冬天的阳光值得一提。
2. 那“算不了出奇的阳光”是不是不值得提?第一段是不是可以直接删去?
追问:第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不能删。第一段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无风声、响晴又无毒日的特点。
追问:作者为何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同济南做对比?(联系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明确: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小结:原来济南的阳光给“我”带来的感觉已经足够美妙了,但还不够,济南的冬天可还不止阳光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一段及过渡句。读出“自得”之感。
【设计说明】研读第一段,把握对比的写作手法,感知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四、揭秘冬天的济南
1. 我们已经初步体验到老舍笔下温暖舒适的济南的冬天,地处“北中国”的济南的冬天真
如作者笔下描写的这般温暖吗?
( 出示资料)
材料1:济南境内的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塞等。最高峰海拔为989米。
材料2: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3.8℃,最低气温零下19.7℃,
最低月均温-3.2℃。
2. 以上材料与文中描述有何矛盾之处
预设1:济南的山海拔并不低,作者却称它们为“小山”,并用“可爱”“秀气”来形容。
预设2:济南冬天的气温并不高,冬季平均气温比江南要低,但作者笔下的冬天的济南似乎
比江南还要暖和。
3.为什么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会和现实产生那么大的反差 我们来了解一下《济南的冬天》
的写作背景。
明确:老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7月来到山东,先后在济
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
二故乡”。本文写于1931年春天。
小结:文中的济南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
【设计说明】补充济南冬实际的气候情况与写作背景,在矛盾中初步感知老舍对济南的喜爱
之情。
五、课堂小结
在作者老舍的笔下,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的,这份“温晴”正是老舍内心“温情”的映射,倾注了老舍对于济南冬天的情感。也难怪作者忍不住要称其为“宝地”、“理想的境界”,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济南的冬天是一快“宝地”,是“理想的境界”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一节课去探讨。
【设计说明】强调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为下节课的学习留下思考问题。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部分。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 通过抓关键词句与修辞手法,品读赏析本文写景状物的语言,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体会作者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欣喜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 通过抓关键词句与修辞手法,品读赏析本文写景状物的语言,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体会作者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欣喜与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 进一步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体验到老舍笔下温暖舒适的济南的冬天,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温晴。
二、感知“理想的境界”
1. 通过补充资料,我们知道地处“北中国”的济南的冬天实际上没有作者笔下描写的这般温暖,那么作者为什么还会认为冬天的济南是个“理想的境界”?请运用你已经掌握的朗读技巧,自由朗读课文,并圈划相关语句。
预设: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看那些小山,这儿准保暖和。”
明确:“围”“放”表现出小山对济南城的呵护和怜爱之情,加上“低声说”,拟人,表现小山对济南城与济南人们的体贴入微的抚爱与温情。(从本文“济南的人们在冬天面上含笑”、形容词“慈善”等可看出)/朗读持续在线。
预设:“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l)妙在雪光、雪色(2)妙在雪态
预设: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是否可以换成“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压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法国主厨。”?)
明确:不可以,巧用比喻,山雪轻盈之态尽显。
预设:等到快日落时,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读出自己的感觉)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明确:以色彩描摹温暖晴天。
预设: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与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对?)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气。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预设:天儿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分水里照个影儿呢!(景物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可是作者往往把它们当“人”来写。试说说加点的部分应如何理解,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忍得冻上”表示水对“绿的精神”的爱怜,对垂柳的心疼。“在水里照个影”表明垂柳也爱美。这样,不仅描写了藻绿、水清、柳美,而且通过它们的相互爱怜表现它们的协调配合,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并使人感到这些景物好像有了灵性而更加热爱它们。
小结:大家可以发现我们找的阳光朗照的山、薄雪覆盖的山、城外的远山、泉城的冬水似乎都有同一个特点,也就是我们一开始就找到的一个词语?(预设:温晴)这也许就是他的出奇之处。处处充满温晴。
【设计说明】通过抓关键词句与修辞手法,品读赏析本文写景状物的语言。
三、朗读指导
1. 教师示范朗读,请学生仔细听教师重读和停连处,并总结朗读方法。
示例: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看那些小山,这儿准保暖和。
朗读指导:
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往往重读,如“特别” “全” “准”
②句中作谓语的动词重读,如“放”,突出动作。
③比喻句中的喻体重读,如“小摇篮”,强调小山的可爱④表示人物的情态的词重读,如“安静不动”“低声”。
停连:
①句中的主语需要突出时,要停顿,如“这一圈小山“这”。
②句子中有多个修饰动词的状语时,要停顿,如“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全”“安静不动”“低声”都修饰“说”,在“地”字后面停顿,突出说的情状
③句与句之间联系较紧密,则要连读。
2.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按照所总结的方法进行朗读。
【设计说明】在品读语言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方法,侧重朗读中重音和停连训练。
四、难点探析
1. 刚才有同学也说了,从字里行间看老舍对济南是充满了“温情”的?所以有同学说,不对,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应该是温情。你觉得要把“温晴”与“温情”替换吗?为什么?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①:不能换,文章以写景为主,体现了济南冬天“温暖晴朗”的特点。
观点②:可以,一来作者在济南的冬天包含温晴。而来文章作者笔下多用拟人化的手法。景物有情人也有情。
2. 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
明确:
(1)《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句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人一筹。
(2)《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设计说明】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出文章主旨。
五、总结课堂
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满含情感的描写“温晴”的济南,所以他的笔下,山、水、树、雪全有了情,如此暖和、秀气、清亮、温晴的济南冬天出奇!这笔下有情的老舍出奇!在情景交融中,我们感受到老舍对济南的深情与热爱。
六、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第3-4自然段。
2.借鉴课文比喻、修辞的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
七、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比喻、拟人 —— 情景交融 ——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