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入:聊一聊安吉县的历史:哪一年建县?县名出处?
Q:安吉建县于哪一历史时期?——东汉晚期。
安吉建县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让我们穿越时空近距离感受一下1800年历史的厚重。这是一枚比安吉县小一岁的东汉钱币(呈现四出五铢)。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汉承秦制与亡秦之鉴
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它的建立者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年轻时曾是秦朝的基层官吏——沛县泗水亭长。年轻时的刘邦还曾与秦始皇有过一面之缘。
材料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史记·高祖本纪》
Q:请用一个词概括刘邦见到秦始皇时的心情?——激动、羡慕、崇拜
T: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全盘接受了秦始皇创造的皇帝尊号及其相应的一整套皇帝制度,西汉王朝也基本沿袭了秦王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材料2:秦祚虽移,而秦之政制仍行于汉。——钱穆《秦汉史》
Q: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秦始皇和汉高祖的年龄,有何特点?——差距小,基本属于同时代人。
T:是的,所以汉高祖刘邦既亲眼见证了秦王朝的统一与强盛,也目睹了秦的迅速灭亡。所以汉初一方面继承了秦制,另一方面也深刻反思秦亡的教训。
材料3: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陆贾《新语》
Q:这段材料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繁重的捐税负担、暴政
Q:对此,汉初统治者在施政方针上有何调整?——尊奉黄老无为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Q:(追问)这一调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T: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过渡: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的灭亡一方面是因为其暴政,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孤立之败”,秦朝扫灭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使得其无力镇压反秦势力而最终灭亡。对此,汉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实行了郡县和分封并行的制度。
材料4:至孝文时……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后卒以叛逆。——《史记·平准书》
Q:根据《西汉前期形势图》和材料四,你认为“文景之治”下潜藏着怎样的危机?
T:是的,在郡国并行制下,当时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一些大的诸侯国却“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上却有很强的独立性,这对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最终在汉景帝时期(前154年)酿成了七国之乱。虽然中央政府只用了3个月即平定了叛乱,但封国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则是在汉武帝时期。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T: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了推恩令。
Q:推恩令妙在何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这些侯国地位与县相当,由郡守统辖。这样诸侯国被越分越小,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T:与此同时,汉武帝还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材料5:(前113年)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汉代中央铸钱机构)铸。——《史记·平准书》
Q:认真研读教材,为巩固大一统,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表格梳理整合
政治 ①颁布“推恩令” ②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中朝 ③划分十三州部,设刺史监察地方 ④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
经济 ①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推行均输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思想 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Q:聚焦汉武帝的经济措施,这些措施除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外,还有何目的?——增加财政收入。
T:汉武帝为什么如此想方设法地“搞钱”,盛世皇帝为何也缺钱?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汉武帝应该“不差钱”,无论如何也不至于“缺钱”。
材料6:至今上(汉武帝)即位数岁,……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司马迁《史记》
T:仔细研究汉武帝的经济措施,发现“实行盐铁官营”和“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都发生在公元前119年,这一年汉武帝还发行了两种虚值大钱以增加收入。为什么这一年的汉武帝特别“缺钱”?汉武帝年少即位,继承了文景之治的丰厚遗产,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不仅在内政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还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
T:请看这幅西汉前期的形势图,汉王朝面临的最强劲对手是哪一支力量?(匈奴)从刘邦开始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直到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的政策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公元前11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匈战争已经进行了第15个年头。为了能够彻底打败匈奴,汉武帝在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几十万步兵深入漠北追击匈奴主力,漠北决战以西汉胜利而告终,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匈奴退至漠北并开始西迁。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这一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和第一次出使西域相比这一次要顺畅地多,因为在两年前的河西之战中汉军占领了河西走廊并在此设置了四郡。
除了北击匈奴,汉武帝也在其他方向上进一步开拓疆域。如西巴蜀地区,南越和闽粤,以及东北的朝鲜等。最终,在汉武帝时代汉王朝的疆域大大拓展。
对此,史学家夏曾佑是这样评价的: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在汉武帝时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汉武帝外儒内法,全面继承了秦制);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汉武帝时代,不仅汉王朝的疆域得到了大大地拓展,中国的“大一统”局面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儒学思想开始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然而,汉武帝在晚年却有这样一段自我反省。
材料7:“(汉武帝)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资治通鉴》
T:晚年的汉武帝意识到长期的大规模战争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转而重拾汉初的息兵养民、轻徭薄赋的国策(司马光: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朱熹: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
三、从王莽篡汉到光武中兴
材料8:在汉帝国投入财力物力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对帝国统治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地主势力的逐步膨胀。……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一剩下的家财——土地。……朝廷政治核心衰退的另一个标志是外戚对宫廷中枢的控制力越来越大。 ——卜正民《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T:汉武帝的扩张政策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西汉后期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另一方面对汉王朝更为直接的威胁还在于外戚专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在其掌权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解决西汉后期以来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材料9:
材料10:公元9年,王莽将西域各国的王改封为侯。公元9年,收缴“匈奴单于玺”,代之以“章”,后还下诏令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单于”。公元12年,征服高句丽后,将其改名为下句丽。
Q:王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这里仅列举两端,你认为王莽改革为何最终失败?
T:对于王莽的失败,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有着高度精辟的概括: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中国通史简编》)。王莽的改革使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最终激起了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王莽也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新朝灭亡以后,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因为都城建在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Q:面对西汉后期以来的问题,汉光武帝有何解决之道?
T:汉光武帝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但是,到了东汉中后期,汉光武帝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材料11:
四、走向没落的东汉王朝
T:这是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和死亡年龄表,由于皇帝年少即位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东汉政治日益腐朽黑暗的同时,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发展,土地兼并严重。终于,在公元184年,酿成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却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的基础。公元188年,东汉政府以“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刺史为州牧;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后面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段历史了:189年,董卓进京,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五、课堂小结
T: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两汉四百年的历史。
材料12:(秦汉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政治上大一统;表现在中华文明史上,主要特征是汇集总结先秦已经出现的一切文明因素而加以升华、光大、巩固、发展。
——《中华文明史》
T:汉承秦制,汉王朝承续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秦朝开创的大一统局面。表现在中华文明史上,主要特征是汇集总结先秦已经出现的一切文明因素而加以升华、光大、巩固、发展。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T:始铸于汉武帝时代的五铢钱,不仅是两汉时期最主要的货币,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后五铢钱在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依然是主流货币。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行开元,五铢钱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此时,一个新的大一统时代的帷幕正徐徐拉开。
最后,留下开放性思考题,并提供一段材料。
Q:东汉之后,中国历史经历了369年的分裂时期后为何还能再归于一统?
秦汉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形势促使大一统的文化观迅速形成。……大一统思想已深入人心,即使在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下也是如此。 ——《中华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