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公元1279年
崖山海战
王夫之
明末清初思想家
“宋亡,则举黄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之也。”
文化
覆灭?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唐·士族门阀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
宋·中央集权
统一
分 裂
再 统 一
思考:自唐末始,“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反应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1.君权神授意识遭到削弱
2.传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儒家信仰的崩塌
天下大势
传统儒学何以远去:困 境
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思想体系缺乏思辨性;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五经正义》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自唐代始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按此答卷,不许自由发挥。颁布后直到宋初,实行百年之久。 ——CCTV《中国通史》纪录片
材料2 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曹大为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1 儒学,大都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中庸之道”等道德伦理说教... ...儒家传统中没有像佛学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
——李厚泽《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如何确立北宋新政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便成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共同关心的问题!
时代赋予的挑战
一、匡时济世之理学秩序
谁来应对时代的挑战
材料4: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即特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宇宙观
世界的本源是理
哲学观
理有客观的统一性,又分别体现在具体事务中。
社会观
理在社会上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
如何保留人身上的“理”,如何寻找世间的理?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传统儒学如何重建:理学内容
方法论
一、匡时济世之理学秩序
探究: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过分的欲求容易使人超越道德界线,他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是希望人们加强自律和节制。
材料: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材料: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统治者从中窥见了可资利用的门道。
①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分别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
②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何在呢?
③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达到了吗?
朱熹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例如: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日常生活细节
养成良好习惯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
张载
新生理学去向何方:影 响
907
理学产生
宋朝
1279
1271
儒学吸收佛道义理学并创新
朱子学独盛
定于一尊
统一后的元朝
四书作为科考内容
"横
渠
四
句"
... ...
在传统史学家的笔下,宋朝是屡屡遭受非议、评价不高的时代 ... ...其实宋朝有它辉煌的另一面... ...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它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二、黄金时代之文化繁荣
此处作者如何看待宋朝的?请同学们结合本课,罗列宋和“与之处于相同时空场域的辽金夏蒙”的相关证据予以说明。
文学
史学
思想 理学
艺术
科技 三大发明
三大家
文字 辽
金
西夏
元
宋词
元曲
话本
《资治通鉴》
书法
绘画
说书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沈括
郭守敬
王祯
契丹大字、小字
女真文字
西夏文
畏兀体蒙古文
八思巴文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这些思想文化反映出什么样的“新变化”呢?
为什么会有这些新变化?
散曲语言晓畅,更易于传播,从诗到曲,整体呈现通俗化、世俗化的趋势。
元杂剧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作为舞台艺术也取得很高成就。
其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所谓“词境”,也就是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型,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集中地刻画抒写出某种心情意绪。
——李泽厚《美的历程》
ihao
关汉卿《窦娥冤》插图
王实甫《西厢记》插图
杂剧演出壁画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王实甫《西厢记》
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黄周星《制曲枝语》
城市经济的繁荣、文治的繁荣
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少
数
民
族
文
字
契丹小字、西夏文和金文有什么共同点?
思考
三者都是在借鉴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 ...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既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元朝统治者希望用八思巴字... ...力图兼顾不同民族的语言。
———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特点?创制文字的作用?
元代多元文化的并存融汇,的确是隋唐文化多样化的繁荣鼎盛以后的又ー段值得称道的现象。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开放和多样化,也需要多个子文化或子文明之间的彼此碰撞、竞争。
——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
——陈寅恪
你同意哪个人的观点?结合本节课所学举例说明理由。
三、帝国统一之巍巍中华
在大一统的元朝,可以找到北族政权和中原政权的双重遗产!
骑马民族驰骋世界的时代 !
公元1279年
崖山海战
王夫之
明末清初思想家
“宋亡,则举黄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之也。”
文化
覆灭?
交融
新生!
陈寅恪
近现代“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终必复振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出自《大学》。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语出自《中庸》。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校训出自《大学》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校训出自《论语》
深耕优秀文化,坚持文化自信
学习拓展
宋代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等重要成果。请搜集资料,了解两宋史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后代史学有何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通过战国至五代期间的1362年的史事脉络梳理,生动详细地叙述了历代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信仰危机 秩序重建
新
经济繁荣 文化繁荣
帝国统一
交融新生
影响深远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