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挑战·应战·嬗变
——《辛亥革命》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20课
以图证史
1911年10月21日 英国TheGraphic增刊
《“西方文明正在捶打束缚中国的锁链”》
两千多年来中国实行封建王朝君主专制统治,……老百姓饱受压迫与剥削,却被要求逆来顺受。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儒家文化的保守主义倾向,高度集权和差另有序的社会状况,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个性和社会活力,也限制了农业文明向高层次文明发展,……这一切在不与西方发生冲撞时还可维持,一旦碰撞和较量,劣势和弊端就会暴露无遗。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溥仪
摄政王载沣
溥杰
1842
1905
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法国确立共和政体
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汽车
德意志帝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一、世界潮流之挑战
1842
1905
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法国确立共和政体
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汽车
德意志帝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一、世界潮流之挑战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魏源《海国图志》受排斥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中法战争签订《中法新约》
现代化(近代化)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新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奏定学堂章程》
庚子年的冬天,西太后尚在西安的时候,她就下诏变法。以后在辛丑到甲辰那四年内,她裁汰了好几个无用的衙门,废科举,设学校,练新兵,派学生出洋,许满、汉通婚。戊戌年康有为要辅助光绪帝行的新政,这时西太后都行了,而且超过了。日本胜了俄国以后,时人都觉得君主立宪战胜了君主专制。于是在乙已年(1905)的夏天,西太后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法,表示要预备立宪。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找出慈禧变法包括哪些领域?
2.光绪帝的新政指什么事件?
应战
《钦定宪法大纲》
它(内阁)很快被指责为“御用的”或“皇族的”内阁,进而激起了普遍的愤怒和失望。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二、逆流而行之应战
新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的反封建志士。
……
新军淘汰了绿营练勇,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王朝的武装力量。
……
清末兵变不下20起,多以土卒索饷、反对克扣军饷为起因。
……
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
生一次。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结合教材P109“史料阅读”,思考作者“勇于就死”所指哪次历史事件?
作者的身份是什么?“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含义是什么?
黄花岗起义
革命党人
材料: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
鸦片战争后,到1893年,外国列强陆续在中国设立各种洋行,约有580家。1894年,外国在中国的制造业约有80家,投资额约合2791万元,航运企业共21家,投资额约合2643万元。两项合计5433万元。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
三、顺乎潮流之应战
同年(1905年)11月,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
——人民版必修三《历史》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
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三、顺乎潮流之应战
三、顺乎潮流之应战
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911年12月2日,英国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关于武昌起义后的报道《帝国官员起身赴任的理由》。
上图:被革命军炮击后的湖广总督府
中图:总督在军队的护送下抵达上海
下图:百姓从被烧毁的湖广总督府偷运木料
“九省通循的武汉开风气较先,群众爱国热情和进步思想也较浓烈。武汉也有革命传统,……文学社、共进会秘密经营多年,成功策反占半数以上的湖北新军,使新军成了武昌起义的主力,清王朝的军队竟然变成它自己的掘墓人。……辛亥这年清政府忽然宣布广州、四川、两湖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实际是要将其卖给外国人,于是激起了保路运动。为了镇压川民暴动,清政府遂从湖北调兵,如此造成武汉地区兵力虚空,这个时机被革命党人及时抓住了。
由上可见,当年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一步,所以即使不在这里发生也一定会在那里发生,即使不在这个时候也一定会在那个时侯。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阅读材料,说明革命首先爆发在武昌的原因?
控制武汉三镇
湖南、广东等14省纷纷宣布独立
1911.10.10
1911.10.12
1911.12
1912.1.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武昌起义爆发
三、顺乎潮流之应战
汉地十八省炎黄子孙
热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1912年3月3日法国Le Petit Journal《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清帝退位诏书》
四、新旧政体之嬗变
1912年
2月12日
革命后的政府,由于军费开支迅速膨胀,大批的士兵招来了,如果不发饷,就会闹事,甚至兵变。事实上,这样的兵变不仅在南京频发,就是在苏州也发生了。
——张鸣《辛亥革命:摇晃的中国》
临时政府面临着重重压力
为什么由袁世凯来组织共和政府?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袁世凯表示赞成共和
防止袁世凯专权
1.为什么由袁世凯来组织共和政府?
2.结合《临时约法》颁布时间,思考该法律此时颁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临时约法》通过哪些方式来防止袁世凯专权?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4.由此判断这部法律的性质是什么?
四、新旧政体之嬗变
1911年10月15日,法国
Excelsior Journal Illustr Quotidien
《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
评价辛亥革命,主要看其结果,……事实证明,辛亥革命的坐标设定是世界的和现代化的,它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帯来了巨大変化,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由此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星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所学,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
君主专制制度
共和政体
民主共和理念
政治
经济
思想
社会
思想解放
民族资本主义
移风易俗
1913
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
1915
护国运动
袁世凯
复辟帝制
1917
张勋复辟帝制,
段祺瑞破坏约法
第一次
护法运动
1921
第二次
护法运动
军阀混战
1912.3
袁世凯就任
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真的使中国崛起了吗?
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民生
民权
资产阶级共和国
关我们啥事
民主
共和
民族
没了清政府还有代理人
我们还是得不到土地啊!
局限性
未能明确反帝
资产阶级内部民主
没有切实的土地革命纲领
“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摘自1913年2月《独立周报》
没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辛亥革命只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我们不能要求它在短时期内完成所有中国革命应该完成的任务。段落不是文章,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一生都在写一篇大文章。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