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1.教学理念、指导依据说明
教学理念:本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对中华文明的标志、早期文化遗存和早期国家的特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指导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课标对本课知识点的要求有:①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②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③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在整个解放战争过程当中,人民的态度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以本课以“人民的选择”为课魂。课标可以着重培养的核心素养:①运用战争形势图,定位历史时空,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时空观念】②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与中国共产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③通过对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家国情怀】
2.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部编初中《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部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分析教材地位及可能存在的难点上图左边的是部编初中教材的目录,右边是部编高中教材的目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第25课的内容在初中有2课内容,从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教材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拓展与深化,所以上本课时要特别注重知识的体系化和结构化。地位:对比初中和高中教材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可以看出,高中三课时的知识点在初中已经花了7课时,所以高中教学的重点不应该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分散的知识点上,应该放在知识点的体系化、结构化和核心素养的渗透上。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2)了解单元间的联系 研读课本我们发现整个近代中国史只有一条主线:反帝(西方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反封建(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历程。(3)了解单元内课与课之间的关系第23、24课围绕一条主线: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独立斗争,第25课围绕一条主线:反抗国民党专制统治的人民民主斗争。都符合单元主题: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历程。了解本课内各小节之间的关系 本课四个小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中蕴含的关系是: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影响,其中包括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共产党胜利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对本课知识进行重新整合,重新分为三个部分:1.谈判桌上的较量(解放战争的背景);2.战场上的较量(解放战争的过程);3.民心上的较量(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共产党胜利的原因、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3.学情分析
教学基础:初中历史课上对基础的知识点已经讲结果了,所以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而且其他学科中,特别是语文学科中总会涉及到解放战争的一些人物和文章。人文基础:现在有大量的关于解放战争的电视和电影节目,甚至在很多的网络平台上都会有很多相关的记录片,很多学生的知识储备甚至高于老师的。能力短板: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理解问题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并不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4)能力提升:本课内容的重点应该应该放在知识的结构化,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渗透上。
4.学术动态
备本课时我参考了以下书籍:1.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2.王树增《解放战争》3.杨奎松《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4.王宗荣《全国解放战争专题》5.金冲及《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6.陈益民《老新闻·民国旧事1944-1946》7.陈益民《老新闻·民国旧事1947-1949》 8.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9.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全国解放战争专题》三本书让我对整个解放战争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三本书对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和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有非常有见地的解释。《老新闻·民国旧事1944-1946》《老新闻·民国旧事1947-1949》两本书对当时的报刊上的相关内容有很详尽的摘录,可以从人民的角度看到解放战争的相关信息,同时可以让这段历史更加生动。
5.教学目标分析
(1)运用战争形势图,定位历史时空,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时空观念】(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与中国共产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对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家国情怀】重点为:运用战争形势图,定位历史时空,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难点为: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
6.教学方法分析
1.采用“史料解读”的方法,理解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与中国共产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采用“地图分析法”,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3.采用“情境创设”法,利用漫画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与中国共产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
7.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漫画为载体,以“人民的选择”为课魂,通过解读不同阶段的漫画史料,了解不同阶段的历史事件,理解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和共产党胜利的原因。用漫画作为载体贯穿整课,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究有趣的漫画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8.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教师:(呈现甲骨文图片),这两个甲骨文,大家认识它们吗?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左边这个是“人”字,指的是弯腰曲背在田地里劳作的劳动者。右边这个是“民”字,你看这像不像一个眼睛?用箭头刺瞎眼睛,用于殉葬。在殷商殉葬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奴隶头骨上的眼眶上有被刺伤的痕迹,而当时又有刺瞎奴隶眼睛用于殉葬的习俗。所以当时的“民”就是,眼被刺瞎的用于殉葬的奴隶。教师:“人民”从字体源头的产生上就是统治阶级给被统治阶级打下的标签,用来欺骗这个群体。中国的“人民”是不是一直都是被统治阶级呢?中国的“人民”又是何时改变被压迫的命运,成为自己和国家的主人的呢?教师:很多同学心中都有了答案,那你们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呢?下面大家跟随我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从漫画的视角看中国的人民解放战争》。【设计意图】用甲骨文“人民”两字导入,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又为引出本课的课魂“人民的选择”作了铺垫,还为本课后面的主题“解放战争”作了铺垫。用甲骨文导入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二、突破重难点 教师:今天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谈判桌上的较量;二、战场上的较量;三、民心上的较量。漫画1:珍爱和平(冯印澄、1945年)教师:同学们请看这幅漫画,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发言,教师小结:从漫画中我们可以知道,依靠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战胜了法西斯,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漫画2:民国三十五年重庆街头即景(叶浅予)教师:这幅漫画揭露的是谁的态度?为什么?学生:国民党(蒋介石),他们不想把抗战胜利的果实分给共产党,想要独裁。教师:那当时共产党的主张是什么?学生:建立联合政府。教师:当时存在两种方案:一种是国民党的独裁方案,一种是共产党的联合政府方案。谁能够取胜呢?下面进入本课的第一个环节:谈判桌上的较量。【设计意图】让学生解读漫画《珍爱和平》和《民国三十五年重庆街头即景》里的信息,并揭示漫画背后蕴含的信息,总结解放战争的背景。既教会学生解读漫画史料的方法,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一)谈判桌上的较量教师:(呈现漫画3和漫画4)漫画3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学生:重庆谈判。教师:在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后,蒋介石就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蒋介石的真实目的何在?学生:一是如果毛泽东不敢来,就可以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给中共;二是毛泽东来了,就利用美苏的压力迫使中共妥协,用几个部长的席位让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的领导权;三是即使最终没有谈拢,国民党也获得几个月的部署军队的时间。所以蒋介石是“假和平,真内战”。教师:中共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毛泽东迎难而上,参加了重庆谈判,但并没有屈服于国内外压力,对国民党妥协,而是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坚持自己的底线。教师:漫画4中人物可能是谁?学生:蒋介石。教师:“和平方案”指的是什么?学生:《双十协定》。教师:他磨刀霍霍又指向谁呢?学生:共产党。教师:这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学生: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教师:随后,国民党的六届二次会议否决了《双十协定》,再次暴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教师:既然谈判桌上谈不拢,那只能战场上见真章了。下面进入本课的第二环节:战场上的较量。【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取漫画《小距离》和《磨好刀再杀》里的信息,然后揭露漫画的寓意,通过对漫画细节的解读让学生对国民党的企图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共产党的智慧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既增强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也让学生理解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增强了家国情怀素养。(二)战场上的较量教师: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1949.10)分为四个阶段: 1.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2.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3.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4.战略胜利阶段(1949.1-1949.10)。教师: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学生: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教师: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方针?学生:中共中央准确地估计国际国内形势,确定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到1946年10月,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设计意图】将具体的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时空观。教师:之后,国民党还不死心,开始了重点进攻,主攻方向是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教师:根据漫画5,可看出,面对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中共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针?学生:采取了“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的方针。教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学生:取得了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甚至在孟良崮战役中消灭了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中将师长张灵甫),打退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教师:漫画6反映了什么事件,有何意义?学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教师:毛泽东主席对这一事件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国共就像拳击赛场上的两位选手,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就像伸出了自己的双手,这样他的“胸膛”南京、武汉就露出来了,我们千里挺进大别山就是给他胸膛上插一刀。而这也标志着我们从防守向进攻的转变。【设计意图】利用漫画5和漫画6可以用更加形象生动反映面对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时共产党采取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利用毛泽东同志的比喻和地图动画,既可以与漫画信息进行印证,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漫画7、8、9反映了什么事件,意义何在?学生:漫画7是辽沈战役——先取锦州,关门打狗。漫画8是淮海战役——围点打援,分割包围。漫画9是平津战役——先取两头,后取中间。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教师:从地图上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辽沈会战中,中共夺取锦州以后,就切断了国民党退回华北的后路,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如果还不太清楚,可以翻看一下书本第147页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淮海会战中,中共对徐州围而不打,吸引国民党其他部队的救援,围点打援,在双堆集、陈官庄、碾庄消灭了国民党救援部队,最后在集中兵力解决徐州守军,取得了最后战役的胜利。平津战役中,中共先取两头,堵住他们的退路,把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孤立起来,然后各个击破。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是,辽沈、淮海和平津,辽沈是1948.9-1948.11,淮海和平津都是1948.11-1949.1。【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漫画7、8、9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然后让学生详细解读漫画上的信息,了解三大战役的不同战略,然后把相关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教师:漫画10反映了什么事件,结果如何?学生: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教师:战场较量的背后其实是民心的较量,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第三环节:民心上的较量。(三)民心上的较量教师:漫画11、12反映了国民党的什么问题 导致什么结果?学生:国民党专制独裁,思想控制,征收重税。 教师:漫画13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人民的支持。【设计意图】先用漫画《“良民”》和《民国万“税”》揭露当时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用漫画《人定胜天》反映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然后用陈毅的话和例子进行佐证,证明人民力量的强大作用,有利于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素养。教师:下面我们来总结国民党失败而共产党取胜的原因?教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设计意图】用图示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对国民党失败而共产党取胜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从国内、国际、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有利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三、总结提升教师:这两个甲骨文是什么字?学生:左边这个是“王”字,在商朝,只有王才可以顶天立地,不用弯腰干活。右边这个是“主”字,下面为灯座,上面是点燃的火苗,主的本义就是灯头火焰,后来引申为主人、君主。教师:人民解放战争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中国共产党打败压迫自己的国民党,建立新中国,从而解放自己,使自己成为自己的“王”,成为国家的“主人”的战争。教师:历史的选择其实是人民的选择,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你们就是人民,中国将来的历史将由你们来书写!!!说的就是你!!!【设计意图】用甲骨文“人民”导入,用甲骨文“王主”结尾,首尾呼应,对人民解放战争提出自己的理解,升华本课主题,突显课魂“人民的选择”。最后通过一张漫画图让历史照进现实,历史的选择其实是人民的选择,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民,中国将来的历史将由我们每一个人来创造,我们每一个人都了不起。
9.板书
10.学案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导学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学习目标]1.运用战争形势图,定位历史时空,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时空观念】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与中国共产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对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家国情怀】[必备知识]一、谈判桌上的较量 (一)《重庆谈判》 材料一:1945年8月11日下达三道命令: 一道给国民党军队:“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努力,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 一道给八路军总部:“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 一道给所有伪军,要他们维持地方治安,只接受国民党部队的收编。 材料二: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 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和平局面,可期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毛泽东先生勋鉴:来电诵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 ……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蒋中正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 毛泽东先生勋鉴:未养电诵悉……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特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梗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1、原因: 国内人民:迫切要求和平。 国民党: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尽一切可能制止内战、争取和平。 国际方面: 二战结束时,美苏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也不希望中国爆发内战。 2、时间:1945年8月底——10月10日。 3、成果:签订《双十协定》内容:①和平建国、避免内战;②召开政协会议;③保证人民权利。 4、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例1:(2015·北京高考·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目录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三十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四十筹建新中国表1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二)《政治协商会议》 重庆政协会议召开:1946年初,依据:《双十协定》 1.成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 2.结果:国民党当方面撕毁协议,和平建国的梦想瞬间化为泡影。 二、战场上的较量 材料一: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对蒋介石的斗争,还是准备长期奋斗……5 年10年甚至15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 材料二:蒋介石曾坦言:“比较敌我之实力,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我们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一切之条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1946年10月18日在南京召开的秘密军事会议上,蒋介石狂妄地宣称“五个月之内打垮中共”。 ——《蒋介石日记》 1.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 ) (1)粉碎敌人全面进攻:1946年6月——1947年3月 战略上:藐视敌人,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 战术上:重视敌人,方法:运动战 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结果:八个月歼敌70多万,打乱敌人全面进攻计划,被迫转为重点进攻。 (2)粉碎敌人重点进攻:1947年3月——1947年6月 1947年春,区域: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战术:采取“蘑菇”战术(利用有利地形和群众基础,抓住敌人急于决战的心理,以小股部队与对人周旋,消耗、疲惫敌人,待敌人疲惫、松懈之时,集中主力聚而歼之。) 著名战役:陕北解放区: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镇战役和沙家店战役。 山东解放区:孟良崮战役全歼张灵甫美械装备74师,“王牌中的王牌”。2、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月) 资料回放: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第二年基本任务:全国性反攻,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场引向国统区。第二年部分任务:内线继续歼敌,收复失地。 序幕: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主力打到外线去: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①晋冀鲁豫主力(刘伯承、邓小平)→豫皖鄂根据地。 ②晋冀鲁豫一部:太岳兵团(陈赓、谢富治)→豫陕鄂根据地。 ③华东解放军主力(陈毅、粟裕)→豫皖苏根据地。 其他解放区军民反攻:收复失地。 ①聂荣臻部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 ②林彪、罗荣桓部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 ③彭德怀、贺龙部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战略反攻的意义: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例2:(2012·江苏高考·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3、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1949年1月) 解放军:①军队数量迅速增加,已经发展到280多万。②装备进一步改进,战斗力进一步加强。③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革命,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①军队数量迅速下降至310左右。②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③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处境十分孤立。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先取锦州、关门打狗”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围点打援、分割包围”歼敌55.5万。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下旬——1949年1月31日 “先取两头、后取中间”歼敌52万。 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事。 例3:(2016·上海高考·25)《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例4:(2018·江苏高考·10)下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战略胜利阶段(1949年1月——1949年10月) (1)北平和谈:1949年4月1日——4月20日。 背景:共产党:①三大战役胜利,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②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③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的痛苦,共产党提出和谈条件《八项基本条件》:“(一)惩办战争罪犯;(二)废除伪宪法;(三)废除伪法统;(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五)没收官僚资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废除卖国条约;(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国民党:①内战失利,美国对蒋介石失去信心。②国民党内部分化,蒋介石与桂系矛盾激化。③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 结果:国民党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和谈失败。(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6月2日结束,共歼敌43.7万人,解放苏、浙、闽、鄂、赣等省广大地区。 结果: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三、民心上的较量 (一)国民党方面1、政治统治危机: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的巧取豪夺,使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2、伪国大的召开:1946年11—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不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3、财政经济危机: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随之而来的是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例5:(2015·海南高考·22)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 A.偿还大量外债 B.贪污腐化成风 C.军费开支巨大 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例6:(2016·天津高考·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例7:(2012·四川高考卷·19)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二)共产党方面1、七届二中全会:①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③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④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 (1)1947年夏,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1946-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580多万人冀中有4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 (2)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三)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小结:人民解放战争(上完课后再做)一、谈判桌上的较量二、军事上的较量战略防御1946.6-1947.6战略反攻1947.6-1948.9战略决战1948.9-1949.1战略胜利1949.1-1949.10三、民心上的较量结论例题答案:1-5 DADCC 6-7 DA
11.教学评价设计
1.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表(见附件一)2.设计课后练习卷(见附件二)
12.教学反思
本课特色:(1)课魂:人民的选择。(2)整体设计思路:一、谈判桌上的较量;二、战场上的较量;三、民心上的较量。(3)以不同阶段的漫画为载体,反映当时的事件及寓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4)甲骨文“人民”导入,甲骨文“王主”结尾,首尾呼应,可以更好的升华本课主题,突显课魂“人民的选择”。(5)“史料解读”“地图分析法”“情境创设法”“图表法”“学案”等多重方法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存在问题:漫画数量过多,还可以进行适当删减,可以挑选部分有挖掘价值的漫画进行深入解读。导学案的内容过多,可以进行适当删减。过渡语句要重视,凸显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内容还是偏多,还要适当精简。未来的解决思路:(1)加强专业书籍的阅读,拓展学术视野;(2)加强对课标和课本的研读;(3)多次尝试,多次修改找到合适的取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