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5 17:1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姜寨遗址距今约6400-6600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极其重要的发现。考古工作者在其中发现了大批遗迹,如房屋、地窖、墓葬、广场、壕沟、圈栏、陶窑等。这集中体现了下列哪一选项的特征( )
A.集镇 B.贸易小镇 C.村落 D.城市
2.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方法,沟通内外空间。这体现了( )
A.天人合一的观念 B.上下有序的礼制 C.自足封闭的色彩 D.男尊女卑的思想
3.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居民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有三千家,且“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清初( )
A.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集市功能不断完善 D.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4.我国古代集镇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古代集镇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商品交换发展 B.地理位置重要 C.农业已经出现 D.专业分工出现
5.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了合理规划 B.江南的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原有集镇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6.《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B.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C.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7.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城市——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网络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市场的方向。在此,该学者主要是想说明城市经济的变迁( )
A.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B.促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C.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业化
8.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布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材料最能说明雅典( )
A.城市规划合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B.城市设计理念源于雅典的自然环境
C.民主政治和城市规划形成互动效应
D.城市建设对现代城市建设影响深远
9.兴隆洼遗址的氏族居住营地的周围有宽约2米、尚存深度1米左右的壕沟,这是氏族营地的界限,也是一种防御设施。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最早的防御设施。据此关于村落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定居、巢居、半穴居等功能
B.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C.有定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的功能
D.有定居、繁衍、仓廪、防卫的功能
10.1810年,英国的布拉德福德是一个仅有1.6万人的无名小镇。19世纪前半期,该城市工厂的产量增长了600%,人口达到了10.3万,在同时期欧洲城市中增长速度最快。据此可知( )
A.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 B.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
C.布莱德福是经济中心 D.纺织业聚集大量人口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欧城市数量在1100年至1300年间增加了10倍。城市非常需要劳动力,其以各种方式和封建领主争夺农民,甚至给农奴赎金来吸引他们流入城市,而农奴或佃农因谚语所说“城市空气使人自由”,也乐于改变生活方式。至1300年,西欧的旧庄园制已变为有名无实、苟延残喘的空虚骨架。……城市涌现了新兴市民阶级,在西欧中世纪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结为一体的条件下,这些市民阶级以赎买或武力方式从封建领主那里获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建立了有不同程度自自治权的城市共和国或自治市,成立由工商寡头、新贵族控制的独立政府,制定自己的宪章和行政管理制度。
——摘编自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西欧文明》
材料二 唐代至明清,江南地区有很多新城市兴起,在数量上和商业繁荣的程度上渐渐都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的苏州、南京、杭州、松江等城市的繁荣,不仅因为它们是该地区的政治中心,也因为这些城市的手工业(如纺织业等)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临近运河和长江沿岸的山东临清、济宁,江苏的淮安、杨州,湖北的汉口,江西的九江等地方成为附近货物的集散地……明朝和清朝在淮安、济宁、扬州等地驻扎有总督或巡抚这样的大官,对外贸易港口也派驻有专职的管理机构,如唐宋的市舶司等。
——摘编自郑昌淦《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明清城市的区别。并说明明清城市发展特征形成的原因。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早期村落。从材料信息看,姜寨遗址中发现有房屋、地窖、墓葬、广场、壕沟、圈栏、陶窑等遗迹,这些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比较符合村落的基本特征,故C项正确。集镇、城市、贸易小镇都与商品交换有关,而材料未涉及商品交换的相关信息,排除A、B、D项。
2.答案:A
解析:“采用……建筑方法,沟通内外空间”,即通过多种建筑方法采光通风,将室内空间与自然连通,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初江南集镇人数多、规模大,商业繁荣,A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集市功能不断完善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农耕文明的衰落,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集镇形成的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古代集镇的雏形出现;后来随着商人的出现,集镇逐渐形成。据此可知,A项正确。地理位置重要不一定会形成集镇,排除B项。农业的出现主要是满足自身需求,产品交换较少,不能成为集镇形成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有分工,才有物品的交换,但分工不是集镇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可知,农业的发展对集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根据材料“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的不断发展促使新兴集镇涌现,但分布稠密的集镇势必造成竞争,从而产生优胜劣汰,可见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在集镇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涉及商帮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B、C三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并未体现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和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故排除A、C两项;“最佳途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了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经济的商品化,A项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说明商品生产规模扩大,C项错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并没有实现商业化,D项不符合史实。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城市建设与其民主政治的关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雅典城市的这种布局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同时这种布局也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施,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知晓雅典城市规划是否合理,A项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雅典城市建设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D项排除。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村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C项正确。A项为居住形式,排除;B项为村落中的建筑,排除;仓廪是村落中的建筑而非村落的功能,D项将两者混为一谈,错误。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前半期,该城市工厂的产量增长了600%,人口达到了10.3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从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A项正确,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得出布拉德福德是经济中心,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纺织业的信息,故D项错误。
11.答案:
(1)影响,进一步瓦解了封建建农奴制和庄园制: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从封建割据向中央集权君主制过渡(或城市工商业者发展为市民阶级,成为反封建的政治力量)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近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形成:对西欧中世纪文明演进有巨大、深远的影响。
(2)区别:西欧:城市经济独立,政治自治、城市市民自由。
明清:城市的行政功能突出,国家操纵城市的经济大权:城市规模大且经济发达原因:明清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的城方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城市经济隶属于封建经济,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