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下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下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5 16:3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契诃夫,了解故事的相关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讽刺意味,使学生理解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3.分析别里科夫典型形象,理解其所具有的讽刺意义。
4.鉴赏并学习文中环境描写、对比、反讽等手法。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讽刺诗)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课 堂 导 入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万尼亚舅舅》《海鸥》《樱桃园》。
契诃夫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作 家 作 品
他(契诃夫)沉默了,他在想点什么,然后,他挥了挥手轻声地说:“我们俄罗斯是一个多么荒谬、多么愚蠢的国家。”深深的忧愁的阴影蒙住了他漂亮的眼睛,皱折的细纹包围着它们,使他的目光更加深邃。
——高尔基
作 家 作 品
作 家 作 品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俄国契诃夫
法国莫泊桑
美国欧·亨利
作 家 作 品
作 者 代 表 作
《变色龙》《胖子和瘦子》《装在套子里的人》
《小公务员之死》《凡卡》
俄国契诃夫
《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
法国莫泊桑
《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
美国欧·亨利
写 作 背 景
19世纪末,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这篇小说写于1898年,作者写作本文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沙皇政府鹰犬的丑恶本质。
写 作 背 景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内容丰富深刻、形式短小精湛的一种独特的短篇小说体裁。在这种短篇小说中,作家往往以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凭借巧妙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的心理进行真实而又细致的描绘和概括,从中展示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有强烈的抒情意味,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里的丑恶一面的厌恶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但作家把他对自己笔下的生活和人物的褒贬以及作家内心的痛苦和愉悦之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中,让读者自己从不同的人物形象中认知和体会作品的含义。
文 题 解 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1、重点字音
契诃夫(hē) 胆怯(qiè)  憎恶(zēnɡ wù) 祈祷(dǎo) 
辖制(xiá) 撮合(cuō) 孤僻(pì) 噩梦(è)
怂恿(sǒng) 滑稽(jī) 讥诮(qiào) 消遣(qiǎn)
谗言(chán) 搓手(cuō)
基 础 积 累
2、词语释义
战战兢兢: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基 础 积 累
整 体 感 知
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每层大意。
段 落 主 要 情 节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故事主体
尾声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别里科夫的死及影响。
(18-36)
(6-37)
(38-40)
结识华连卡,决定结婚。
漫画风波,骑车事件。
与柯瓦连科争吵,摔下楼梯。
婚事失败。
(6-7)
(8-17)
(1-5)
(37)
2.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和叙述人称来叙述故事情节?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别里科夫的死亡,然后再叙述其故事,这样写能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也是别里科夫命运的见证者,这样写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合 作 探 究
人 物 形 象
1、别理科夫有哪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活习惯(有形的套子)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出行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住处
胆小孤僻
封闭保守
与世隔绝
狭隘惶恐
用具
穿着
1、别理科夫有哪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行为
准则
套子
论调
职业
套子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思想 观念
(无形的套子)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
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来躲避现实生活。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都闷闷不乐。
(维护旧制)
(顽固守旧)
(害怕变革)
思想 本质
2、该怎样理解“套子”?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旧思想
旧生活
旧制度
套子
相似点
比喻
束缚、禁锢
2、该怎样理解“套子”?
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套子: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
作者写这种人的目的是揭露他们的本质,希望人们在与旧制度斗争的同时与之斗争。
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
3、别理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4、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
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
害怕社会变革;
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5、辖制了全城人十几年的别里科夫就这样突兀地去世了,导致他猝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自杀:从他的日常穿着与习惯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极为保守,正是这种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
他杀:别里科夫的死也属于他杀,当时的俄国实行沙皇专制统治,而别里科夫就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从根本上说,沙皇专制制度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6、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7、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呢?
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8、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9、请概括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别里科夫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成了一切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害怕新生事物、反对任何改革的人物的代名词。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因此,他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
合 作 探 究
1、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故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华连卡是如此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别里科夫恋爱、想结婚其实是他思想的复杂性与斗争性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别里科夫固有的思想与想要改变的冲动之间的矛盾斗争。而最后恋爱以失败告终,这充分说明了别里科夫“套子”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思想的顽固性。
2、小说运用哪些手法来达到含蓄幽默的讽刺效果?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2、小说运用哪些手法来达到含蓄幽默的讽刺效果?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写 作 特 色
1、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
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写他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写他睡觉时的惊恐,写他滚下楼的安然无恙,而响亮清脆的几声“哈哈哈”却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夸张、幽默的表现手法。
写 作 特 色
2、荒谬绝伦的言论和反语
荒谬绝伦的言论和反语,构成强烈的讽刺。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柯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荒唐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而且出于善意,声称“忠告”。
写 作 特 色
3、强烈的对比
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在强烈的对比中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就是奇事一桩;这边骑自行车兴高采烈,那边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别里科夫滚下楼梯,这边一脸尴尬,那边纵声大笑。凡此种种,都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刺画。
《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描写别里科夫的特征及婚事的失败等情节,刻画了一个封闭保守、害怕变革、极力维护旧秩序的“套中人”形象,揭示了精神的奴役对人心灵的巨大毒害,批判了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呼唤。
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课 堂 总 结
拓 展 延 伸
1、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旧制度旧思想的牺牲品,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形象;也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应该是我们批判的对象。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形象?
(观点一)我认可前一种观点。小说中有多处直接描写别里科夫的文字,能直接表现出别里科夫生活在恐惧之中,他整天畏首畏尾、战战兢兢。他不能拥有正常的生活,他和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有着某些相似的生活遭遇,他们都是旧制度旧思想的牺牲品。我们应该同情他。
拓 展 延 伸
1、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旧制度旧思想的牺牲品,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形象;也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应该是我们批判的对象。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形象?
(观点二)我认可后一种观点。别里科夫虽然有其可悲的一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用许许多多的“套子”来约束辖制身边的人,使这些正常人很难拥有正常的生活。他代表着沙皇旧制度旧思想,处处辖制别人,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应该受到批判。
拓 展 延 伸
1、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旧制度旧思想的牺牲品,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形象;也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应该是我们批判的对象。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形象?
(观点三)我认为应该综合两种观点来辩证看待别里科夫这一形象。他确实是沙皇制度的牺牲品,身上充满着悲剧性。但他同时又是旧制度的卫道士,影响约束着别人的生活。“套子”既“套己”更“套人”。这样的人物阻碍新生思想,阻碍社会发展,我们可怜他,更要批判他。
拓 展 延 伸
2、请同学们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套子?
“套子”可理解为行为规则。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定反思,挣脱羁绊,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
拓 展 延 伸
2、请同学们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套子?
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拓 展 延 伸
3、让我们再回到葬礼上暮色四合,送葬的人渐渐四散离去。我们发现别里科夫的墓碑上还没有墓联和墓志铭,为警示后人让我们为别里科夫写一副墓联或一则墓志铭吧。
普希金:“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爱情和懒惰,共同消磨了愉快的一生;他没有做过什么善事,可在心灵上,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拓 展 延 伸
3、让我们再回到葬礼上暮色四合,送葬的人渐渐四散离去。我们发现别里科夫的墓碑上还没有墓联和墓志铭,为警示后人让我们为别里科夫写一副墓联或一则墓志铭吧。
爱尔兰诗人叶慈:“对人生,对死亡,给予冷然之一瞥,骑士驰过。”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了!”
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拓 展 延 伸
3、让我们再回到葬礼上暮色四合,送葬的人渐渐四散离去。我们发现别里科夫的墓碑上还没有墓联和墓志铭,为警示后人让我们为别里科夫写一副墓联或一则墓志铭吧。
班内交流示例:
披套而生,何苦;郁闷而终,何必。
在封闭的套子中忧郁而活,在忧郁的套子里无奈而死。
活在过去的套子中躲避现实,死在崭新的精神下大快人心。
装在套子里的人物,躺在坟墓里的时代。
装在套子里,活在套子里,死在套子里。
他走了什么都没有留下,可他的套子却世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