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
课题名 3.1运动与静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能够应用参照物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中常见到汽车的行驶,鸟儿的飞翔,白云的飘动,奔腾的河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位置都随时间发生了变化,并给出运动的定义。也有些物体我们看到是相对静止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运动和静止。 二、新课讲授 机械运动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一切物质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在各种形式的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物体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除了机械运动,还有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运动形式。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老师引导学生举例。 参照物 坐在行驶的列车中,感觉路边的树木高速后退,感觉车内的物体是静止的。路边的人觉得树不动,列车运动得很快。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为什么人会感觉“两岸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参照物的选择标准并总结。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铅笔,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选取课桌作标准,铅笔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选取课本作标准,铅笔、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铅笔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讨论得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 教师介绍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 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和静止情况是不同的。 提问:两个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要满足什么条件?以飞行员抓住子弹为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 (四)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我们生活中的运动随处可见,我们总会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那么我们从A点走到B点可以如何走呢?并用绳做圆周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归纳出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让学生举一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例子。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课后题
板书设计 机械运动 参照物: (1)定义: (2)选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实例中引出物体运动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运动的普遍性,并给机械运动下定义,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普遍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没有深入的思考,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把课本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