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汽化和液化》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汽化和液化》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6-16 07:1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课题名 1.3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且蒸发过程中吸热。 3.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的特征。 4.知道常见的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的方法,知道气体液化要放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2.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且蒸发过程中吸热 2.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的特征。 3.气体液化的办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的特征。 2.“白气”是液态的水不是水蒸气。
教学准备 一杯冷水、一杯开水、毛玻璃2个、一瓶酒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棉球、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针管、乙醚蒸汽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出“水”字,过一会,“水”字不见了. 问题:水哪去了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出汽化概念。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问题:液态和气态之间能否进行相互转化呢? 二、新课讲授 蒸发 将水擦抹在毛玻璃上,一会儿玻璃上的水变干了(若将此毛玻璃放在投影仪上,可起到实验时间短,可见度大的作用).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回忆起小学学过的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上图1—15几种日常生活中晾衣服的情况。 问题:三幅图分别突出了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三幅图分别要对比什么) 导致什么结果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液体的表面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你还能举出其它实例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归纳。 问题:你能举出蒸发吸热的实例吗 教师举例: (1)从游泳池中出来,感觉有点冷 (2)风扇一吹,感觉凉快 (3)两个温度计,都放在教室中,其中一个包上有酒精的棉花,那么哪一个温度高?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答案。 沸腾 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即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现象,提出你看到的及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讨论:水的沸腾是否有规律?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P21的学生试验,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究。 1.按教材图1—16介绍实验器材和装置 2.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操作示范及说明) (1)实验的目的: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2)实验的操作步骤:当水温升到80℃开始记录温度,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一直到水沸腾后3分钟左右停止。 共同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特别是水中气泡的多少、大小、位置的变化,并把试验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教材第21页的表格中。 3.小组分组试验,互相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4.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教材图1-17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并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水的沸腾头像。 5.组织、指导学生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1)水在沸腾前后液面的情况如何 说明沸腾现象是剧烈还是平和 沸腾时水中的变化情况怎样 说明汽化在哪些部位发生 学生讨论回答: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前后水的温度变化情况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 (3)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那么沸腾是否继续进行 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不会继续沸腾,沸腾时要继续加热,是个吸热过程。 先请学生把上面3个结论归纳起来表述,然后教师总结。 6.沸点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表1-5的沸点表,提出下列问题: 食用油的沸点是多少;谁的沸点最高?最低?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食用油沸点250度,液态铁沸点最高,液态氦沸点最低。 问题: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有时会与书上的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给出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液体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液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液化过程,各小组拿出两个塑料杯,一杯倒入适量的热水,另一个塑料杯倒扣在上面。同学们两眼紧盯着上面的塑料杯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师点睛:秋冬季节,我们常见到“白气”“热气”应该是——细小的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后的产物。引出液化的概念。 那么怎样使气体液化 提出问题: 教室的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烧水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甚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水蒸气,当我们想要使水蒸气液化时可以采取哪些办法 设计实验: 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不同组别,选用实验器材不同,探究的手段和方法有所不同,各自看到什么现象 并提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交流与拓展: 甲组: 学生A:放在茶杯口上的小铁片上有水滴流下。 学生B:吃饭的时候,我看到电饭锅盖内表面有水珠。 学生C:我家里的纯净水桶上方有水珠。 学生D:秋冬季节,早晨上学时有时发现头发上面结有露珠。 乙组: 学生A:口对平面镜呵气,镜面模糊,用手摸,发现上面附有一层细小的水珠。 学生B:冬天洗澡时,我发现浴室的镜子上有一层雾。学生C:很冷的冬天,我戴着眼镜走进教室,不久我的镜片就模糊了。我们教室玻璃内表面也有一层白蒙蒙的水珠。 在学生解释现象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模糊的认识,如“空气液化”“冰箱里面水蒸气液化后跑到门外”“冰棒先熔化,再蒸发成白气”。教师加以指导,予以纠正,并有意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现象加以综合分析,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 展示: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使其液化。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压缩体积能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时放热。 课堂小结 1. 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2. 沸腾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 3. 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制冷作用。 4.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布置作业 课后题
板书设计 1.汽化和液化 2.沸腾 3.蒸发 4.液化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教学反思 本节课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开始认识、研究液化现象,将生活和物理课本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做实验的时候学生动手能力不足,耽误了时间,应该着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