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荷塘
月色
—美丽
气 氛 是
—宁静
格 调 是
—雅致
静
画 面 是
美
雅
本文的三“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情调美
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
(4-6段)集中体现了这点。
4.月下荷塘
5.塘上月色
6.荷塘四周
荷塘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
零星 袅娜 明珠
星星 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凝碧的波痕
不见颜色
脉脉
静
动
恬静淡雅
月下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塘上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如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树
杨柳
灯光
蝉和蛙
画面特点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重重围住 漏几段空隙
阴阴 烟雾
丰姿
无精打采
渴睡人的眼
热闹
1.借鉴课文动静、虚实和修辞的运用,写一段景描绘校园的一处风景。
2.选课文你觉得很美的段落背诵。
作业:
4.月下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语言美——
修辞生动
荷叶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呢?
用舞女裙的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亭亭玉立,灵动飘逸的状态比喻荷叶柔美的风姿。形象生动。
荷
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
比喻(博喻)
为什么要用“袅娜”和“羞涩”来形容荷花?
用女子的姿态和神情,赋予了荷花以灵动的生命力。
博喻手法的运用
闪闪发光
忽明忽暗
晶莹剔透
冰清玉洁
纤尘不染
优雅高贵
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写荷花?
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通感。(2)由嗅觉向听觉转移。(3)写出了荷香的时断时续、轻淡缥缈。(4)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5)生动形象。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
1、手法
2、如何使用
3、刻画了对象的什么特点
4、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此手法的一般效果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波
荷波
闪电
比喻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小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情景交融)
描写顺序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全段文字表现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生。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5.荷塘月色
语言美——
炼字传神
“泻”(1)“很快地流” ,(2)写出了月辉照耀的景象,化静为动,(3)烘托出恬静的氛围。(5)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泻”
“浮”
“浮”字,
(1)表现出月光下荷叶、何花的缥缈轻柔的姿容。
(2)通过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3)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情态。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笼”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飘忽虚幻的姿态,用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传达出作者此时无限的惬意与陶醉。
“画”,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用“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画纸上描绘的“倩影”,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解释该字的本义和在此语境中的含义。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如果该字用了手法,指出并做简要分析。
4、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6.荷塘四周
语言美——
小结——语言美
修辞生动:拟人、比喻、通感
动词传神:泻、浮、笼、洗、画
叠词:曲曲折折、田田、蓊蓊郁郁、亭亭、隐隐约约、淡淡
语言 作用小结:
比喻
拟人
通感
动词
叠词
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
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使语言准确、生动
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增加音律美
1.选择你觉得很美的三处词句赏析。
2.在读书笔记本上归纳炼词炼句的方法。
作业:
情调美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
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
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
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
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
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
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
目……。“ (《那里走》)
“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
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
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他是否找到内心的宁静?请画出文中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感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煤屑路 : 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江南)采莲—热闹 风流 有趣 可惜无福消受
(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
(苦闷)
(喜悦)
(宁静)
(喜悦)
(苦闷)
(向往、遗憾)
(更加寂寞苦闷)
作者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热闹属于月夜荷塘,我心情不再宁静,思绪复杂。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眼前现实的荷塘月色之景过渡到下文写古代的采莲之景。
作者为何“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少 年 女 子
双 关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金圣叹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惦记江南
采莲盛况《采莲赋》
《西洲曲》
热闹 风流
低头弄 子
子 如水
怜
怜 情
轻轻推
门进去
少年女子看的人多
回首江南采莲盛况,思乡情浓,心情依然不宁静
过去:热闹、风流、有趣——现在:无福消受
“观荷塘”与“想起采莲的事情”有共同点吗?
作者渴望自由、快乐、美好,现实无法实现,只有在它们中寻找。
讨 论:
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喜悦的还是哀愁的?为什么?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出自己的理由。
众说纷纭:《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李国平
苦闷彷徨与寂寞 吴周文
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程 翔
有浓浓的哀愁 姚效先
不消沉,无哀愁 吴海发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
l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l 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 《谈<荷>》
l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程翔《<荷>主题探》
l 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日日走过的”,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l 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余光中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拓展延伸
本文的结构、线索?
明线:游踪
暗线:情感变化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颇不宁静
超出平常的自己
得妙处
什么也没有
惦江南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圆形结构)
为什么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妻子”的生活?
1、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2、内容上,用妻代表民众的生活,他们不关心国家现实和未来,麻木地生活。
3、感情上,强调出无法排减,无人理解的孤独。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拓展延伸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秋风中荷花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隋·
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鱼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清华园中的荷塘
相关图片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试着与自然耳语,
试着让自然倾听,
试着借自然释怀!
借鉴课文的表达,写一段最能展现你内心世界的风景。字数200以上。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