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优质课件---4《诗经》《采薇》(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优质课件---4《诗经》《采薇》(共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5 22:4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采 薇
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 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雨雪:下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迟迟:缓慢的样子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正字正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á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雨(yù)雪霏霏
1、文章中唱歌的人是谁?
征卒(抒情主人公)
2:再次自由朗读诗歌,从诗歌结构上看,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以采薇起兴,重章叠句,再现行役之苦。
从文章的哪些语句可看出本诗主人公久戍难归?
——(春 天)
薇亦 止
薇亦 止
——(夏 天)
——(秋 天 )



薇亦 止
时间流逝
征卒思归
与日俱增
3、这位士兵久戍难归的原因是什么?久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流露了士兵怎样的感情?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背景材料
“懿( )王时.王室遂衰.夷狄相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害.诗人始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汉书·匈奴传》

4、阅读诗歌四五两节,思考写了什么内容?
对战争场面的细节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战争
5:诗歌四五两节描写战争又流露出征卒怎样的感情?
由于意识到是敌人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敌人满怀仇恨在对敌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 、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表现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体现训练有素,一月三捷说明捷报频传
6、朗读诗歌第六节,设想征卒归家情境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7、戍卒归家时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悲欣交集:末章忆昔伤今,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两句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突出写乐,然而在九死一生归来之际,庆幸之余,难免痛定思痛;加之归途艰难,又饥又渴,怎不悲从中来呢。
思考探究: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你认为这句诗妙在哪里?可以多角度解读。
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对比中,一位远征战士归来,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体会到生命的流逝。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王夫之称它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刘熙载称它 “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
第六节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
《十五从军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如,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从情感抒发角度,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