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孔雀东南飞(并序)
文学常识
1、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
2、本诗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长篇叙事诗。(古代最长抒情诗《离骚》)
3、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知识回顾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结构,基本能复述本诗故事。
2、体会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理解赋比兴的运用。(难点)
3、主题:理解课文歌颂爱情,控诉封建礼教的思想感情。(重点)
理清思路
快速阅读,并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引子(1) :以孔雀失偶起兴,夫妻离别
开端(2-6):矛盾尖锐,兰芝被遣
发展(7-12):芝别焦门,夫妻誓别
继续发展(13-21):兰芝抗婚,被迫应婚
高潮、结局(22-31):投池自缢,双双殉情
尾声(32):合葬化鸟,告诫后人
一、研读探究(梳理课文)
问题: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问题: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A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
B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C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齐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
问题1:这一部分详写刘兰芝的十三至十七岁,以及在焦家的生活,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手法:赋
作用:内容上,极力表现兰芝的多才多艺、有教养、勤劳能干。
结构上,为下文被驱遣做铺垫,引起读者同情。
问题2:讨论为何兰芝走之前要盛装打扮,却又“事事四五通”?
1、盛装打扮,为了给心爱之人焦仲卿留下美好的印象。
2、不甘向焦母示弱,不卑不亢,坚强理性,自尊美丽。
3、也为下文县令、太守求亲做铺垫。
4、事事四五通,体现兰芝离开爱人时的自尊又杂乱的心情。
1、姑嫂关系的融洽与焦母的难以相处作对比,体现兰芝的善良、易处、知书达理,焦母的不通人情。
2、与焦母的拜别,温顺谦逊中自带一股反抗意味,细节中体现兰芝的刚性与倔强。
问题3:拜母别姑的情节中,与焦母拜别未流泪但别姑是却泪落连珠子,说明什么?
不重复
原因:1、前文是在求情遭母严词拒绝后回房所说,此时面对仍对求情抱有最后一丝希望的兰芝,仲卿不忍刺激,只有缓说原委,殷殷叮嘱,温存备至。
2、后文是在分别路口所说,不可多说,不可不说,只说重点,语气急迫,重在临别发誓,引出兰芝之誓言。
3、为后文双双殉情作铺垫。
问题4:本文擅长在不同情境下人物的不同表现来表达人物情感,对比仲卿对兰芝说的两段话,意思相似,是否显得重复?为什么?
问题5:本诗很注意前后文的照应,这里,刘母重复又照应了前文兰芝的话,有何作用?
1、表明兰芝之前所言非虚,证明兰芝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再次强调兰芝的无辜委屈,引起读者同情。(人物)
2、使故事情节发展真实自然。(情节)
3、使诗歌结构更加紧凑。(结构)
问题6:写太守家迎娶兰芝的排场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1、表现了兰芝不为富贵荣华所动的高洁。(形象美,人品好)
2、以太守家的喜与焦刘两家的悲对比,增加悲剧色彩。(反衬)
手法:赋
研读最后两部分
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尾声:化鸳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快速阅读尾声部分,分析其作用。
二、人物形象分析
总结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的形象,分析悲剧的根源。
文本研读:人物形象分析——
研读课文第2节、第9-12节、第24-26节,具体分析刘兰芝的性格特征:
(一)第2节: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君既---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
知书达礼
忠于爱情
勤劳善良
(二)第9-12节:
(1)第9节——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美到极致
服饰素雅
自然天成 美丽动人
仙女下凡 美若天仙
正面描写
(2)第10节:
告别婆婆:
惜别小姑:
(3)第12节: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谦逊温柔 通情达理
情深意切 人情浓厚
海枯石烂 忠贞不渝,永不变心
(三)24-26节
生人死别——
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哀婉、凄切
忠于爱情 以死抗争 外柔内刚
结合21节的铺陈排比,更见其——
不慕富贵 忠贞不渝
侧面描写
兰芝形象赏析(总结)
形体美
足 头 腰 耳 指 口 步
精妙世无双
品质美
勤劳:兰芝自诉
善良:与小姑别
知书达礼:与婆婆别
精神美
反抗性
焦母
兄长
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善良、知书识礼、坚强忠贞、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依据以上方法,重点阅读3-7段,11段,19段,25段,27-29段,31段,试分析焦仲卿、焦母、刘兄三个人物形象,并说明理由。
刘兄:性行暴戾、尖酸刻薄、趋炎附势、冷酷无情。
焦仲卿:谨守孝道,忠贞不渝,具有反抗精神。
焦母: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对儿子软硬兼施,封建家长制的化身,恋子情结,可恨可悲。
(消极反抗)
1、你认为焦仲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
2、仲卿对兰芝的感情始终如一,而对母亲的感情却有所变化。试指出这种变化,并体会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开始——既孝又怨,不敢违抗。
后来——对爱情的忠贞战胜了对母亲的孝顺、屈从,不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缢于庭树,作了最强有力的反抗。
一个谨守孝道,忠贞不渝,由顺从到抗争(消极抗争)的叛逆形象。
人物形象总结
焦仲卿
焦家
焦母
理想爱情
刘兰之
刘家
刘兄
封建家长制
矛盾
冲突
年轻美貌
多才多艺
勤劳能干
坚强自重
忠于爱情
外柔内刚
识礼仪
有教养
忠于爱情
善良孝顺
外柔内刚
蛮横无理
独断专行
见利忘义
尖酸刻薄
1、社会的悲剧
在当时,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长权威的坚实堤坝。所以焦母能用高压政策对待儿子,刘兄能用威逼手段胁迫妹妹,将他们双双推向了婚姻的坟墓。从这个角度看,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实质充当了杀害他们的刽子手。
三、主题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
2、性格的悲剧
兰芝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外柔内刚,所以当她面对独断专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决不屈服。
仲卿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淫威之中,养成了懦弱无能的性格,所以当他面对母亲的威逼,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争取婚姻的幸福。
知识延伸:
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她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封建制度规定: 妇女有“七出”(“七去”“七弃”):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
无子,淫泆yì ,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恶疾 (《仪礼·丧服》)
无过被休——长兄逼嫁——以死殉情
被逼休妻————————以死殉情
“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
1.原因在于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平日的言行,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为焦母所不容。(三从四德)
2.原因在于兰芝多年不生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原因在于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门第观念)
4.原因在于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因而必欲逐之而后快。(寡母恋子)
《礼记内则》中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仲卿和刘兰芝能否私奔?
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了焦母就是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遣责,而且可能会被绳之以法,焦仲卿和刘兰芝不会这样“不识时务”,所以,当时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和幸福。也就是说他们不可能私奔。
对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的结局,你怎么看?
追求爱情,可以理解。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逃避现实,不可原谅。
死都不怕,难道还怕活吗?!
爱是自私?爱是占有?爱是控制?爱是负担?谁也没有理由因为爱的艰难而选择自我的消亡。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死只是一刹那的念头。与其自私地结束我们自己的痛苦,却给别人带来心碎,不如用鲜活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坚强。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爱是一种能量。生命更加坚强。
1、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控诉。
2、对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反抗精神的赞美。
3、表达了人们珍惜美好婚姻、爱情、生命的愿望。
三、归纳本诗的主题思想
拓展阅读
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晋时,梁山伯与祝英台两情相悦却有缘无分,演绎了双双化蝶的悲歌。
陆游与唐婉---南宋时,诗人陆游与妻子唐婉,琴瑟相和,伉俪情深。但终被陆母逼得劳燕分飞。后来陆游随母意而另娶,唐琬也改嫁赵士程。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独游沈园,与唐婉邂逅,唐婉征得丈夫同意,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题《钗头凤》于沈园,唐和之。不久,唐抑郁而亡。
作业
1、同步练习册相关内容。
2、以刘兰芝为第一人称写个片段:
焦刘离别
再见
表现手法
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
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铺陈排比的手法。
善用比喻。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