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优质课件---8 兰亭集序(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优质课件---8 兰亭集序(共4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5 22:5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兰亭集序的故事
  王羲之的大名及《兰亭序》的绝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爱书法的士大夫们对这篇珍品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由于王羲之的后代遵从书圣的话将其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陈、隋书法家)手中时,这件宝贝也不曾传出王家一步。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和儿子一样亲的弟子——辨才和尚。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唐朝初年,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属一流的风流人物。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间明察暗访的人回来报告说,《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闻报心花怒放,马上下诏将辨才请到长安,热情款待,希望辨才和尚能忍痛割爱,献出墨宝。辨才和尚在接旨时,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宁死也不交真品。这样打算不单因为他本人酷爱书法,还因为
《兰亭序》是亲如父母的师父临终所托,若是让它不幸流入深宫,恐怕就永无出头之日了。来到长安,无论李世民怎样百般盛情,辨才只是装憨作痴,推说不知《兰亭序》的下落。李世民盛怒之下真想杀了这个不识趣的和尚,但他知道,杀了辨才,只有解恨而已,并不能得到真品。无奈之下,只好放辨才回去。   监察御史萧翼见李世民为一件《兰亭序》愁肠百转,无人能解,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世民听后笑逐颜开,令萧翼速去办。
一天,天刚破晓,辨才和尚同往常一样打开寺门,欲往后山习武。可是刚跨出左脚,辨才和尚就吓一跳。因为他发现门外横卧一个人。他伸手试试那人的鼻息,却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自语道:“原来是个醉鬼!”“醉则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话音刚落,脚下这个就接了一句,然后翻身起来,用纸扇掸打身上的尘土。辨才这才看清,“醉鬼”原来是个书生,一副飘逸洒脱的样子,心里就有三分喜欢,便欲留他,机灵的书生,忙施一礼:“多谢师父!”此后这书生便在寺内住了下来。到后来竟与辨才同吃同睡,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天晚饭后,两人在桌上研习书法,书生忽然将随身携带的行囊打开,取出了一轴东西,在桌上展开。辨才起身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几件作品真迹。他不知书生的用意,却听书生说:“我与师父虽然素昧平生,但已引为知音。眼下既知师父酷爱书圣真迹,便当将平生所藏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场。”辨才听了书生的言语,觉得大出意料,继而开始自责:书生把平生所藏平白赠予自己,而自己藏有极品,竟不肯让他一观。他不动声色地在桌前转了一圈,淡淡地笑道:“真倒是真的,却不是最好的。施主且稍候。”说话间,辨才已飞身跃上屋梁,拿下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兰亭序》,展开让书生过目。书生一见真品,连声道“好”。两个人切磋研习到深夜,方才入睡。辨才躺到床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均匀的鼾声,可是同床的书生却睡不着。他翻身下床,将《兰亭序》卷了朝怀里一揣,轻轻打开房门,走进了溶溶月色之中。   辨才一觉醒来,刚想同往常一样出门练功,却发现知音和真品不见了。他前后一思量,大呼上当,便匆匆忙忙追下山来。
这盗宝的书生就是为李世民献计出策的监察御史萧翼。这时萧翼正匆忙行走在山间小路上。辨才追上萧翼的时候,天已经大亮,而这时萧翼已经踏上大路,正欲长吁一口气。辨才一声不响,几步纵到了萧翼身后,尽量不愠不恼地说:“书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萧翼见辨才拦路,并不惊慌。他一伸手从怀中掏出圣旨,高声道:“辨才接旨!”辨才一听,脑袋“嗡”地一声,心想果然没错,皇上是不会罢休的。他再也憋不住了,“哇”地一声,吐出了一口鲜血。回到寺庙没几日,辨才就在气恼中含恨西去了。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欣喜若狂,他将这件宝贝视若掌上明珠,爱不释手,朝夕不离。李世民病重去世前,还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恋恋不舍,再三叮嘱在床前服侍的太子李治,要他千万将这件墨宝与自己一起共葬昭陵。李治当然不负父皇临终心愿,将这件稀世珍宝放进了李世民的棺材。从那以后,《兰亭序》真迹就永远从世上消失了。
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兰亭序》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故宫博物院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兰 亭 介 绍
兰亭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南部,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园子古朴典雅。
中国书法圣地
“兰亭”是清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生,遂成残字。
正面刻着康熙帝临摹的《兰亭集序》
反面刻着乾隆帝所书《兰亭即事》诗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里都会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书法名家雅集兰亭,研讨书法,泼墨挥毫,流觞赋诗,盛况非凡。
王 羲 之
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东晋琅邪临沂人,世居会稽山阴。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有关“序”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序”是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写作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
讨论明确文章大意
1 第一、二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先总后分。先总叙时、地、事、人,再写“乐”。
2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人贤:群贤比至,少长咸集
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记叙写景为主。
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
骈散结合。
第三段:
心情词
“痛”
所议论的问题是
死生亦大矣
或取诸怀抱,悟言(于)一室之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喜欢某物时
一时的快乐,暂时的满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功业无成。
时过境迁时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欲望难足,世事无常。
回顾这一过程
面临死亡时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快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
时光易逝,美好不再
人总是要死亡的,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
作者在对“死亡”的关照中,再次感受到生命难测。
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
美好难再,
命运难测
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欣于所遇
老之将至
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古今文人谈“人生短暂”“时不我待”
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2、对酒当歌------《短歌行》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4、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古今文人论生死
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5.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
6.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7.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人的生命如草芥。
对生的恐惧对死的焦虑,使玄学盛行。
这些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士大夫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崇尚老庄,谈玄理,求长生,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当然,就无所谓死生,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3、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但他不为玄学家们的论调所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
表面:沉郁悲凉(寄情山水)
内心:执着(反思人生)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
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了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世事难料”的痛惜之情。
由己及人,沟通古今,发千古之悲,慨叹人生。进而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和“妄作”,不学老庄忘掉生死的界限,暗含重视生死,有生之年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义深,不亏为千古名篇。
多义词练习

茂林修竹
重修岳阳楼
修守战之具
雨村修书二封
修身洁行
长,高
修筑,修建
修造,打造
撰写
学习,锻炼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致千里
致谢、 致敬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
兴致,情怀
达到
表达,表示
招致
重要词句(一)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全,都。
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穷尽。
重要词句(二)
夫人之相与 夫:发语词。之:取独。
取诸怀抱:之于。
虽取舍万殊 :虽然。
及其所之既倦
及:等到。之:动词,到达。
终期于尽 :到。
重要词句(三)
喻之于怀 :明白。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动词,把---看作一样。
齐:动词,把---看作相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思想情趣。
1、通假字:趣舍万殊 (“趣”通“趋”,趋向)
2、词类活用 :
特殊文言现象
一觞一咏
足以极视听之娱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其致一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喝酒)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尽)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数词活用作动词,是一样的)
(数词活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亦将有感 于斯文
引以 为流觞曲水
晤言 一室之内
死生亦大矣
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之)
省 略 句
(于)
判 断 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