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4章 人与环境
网络构建
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生态占用)
①特点:
全球性
②措施: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 生态足迹
(2) 环境问题:
(2) 环境问题:
▲辨析:
温室效应、 酸雨、 臭氧层
CO2
氮、硫化物
氟氯烃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排放量;
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资源的覆盖率,增加CO2的吸收量
▲生态足迹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生态占用)
▲辨析:
温室效应、 酸雨、 臭氧层
CO2
氮、硫化物
氟氯烃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排放量;
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资源的覆盖率,增加CO2的吸收量
二、生物多样性
(1) 内容: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 价值:
直接价值
、间接价值
、潜在价值
(3) 保护措施:
①就地保护
②易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
:动物园、植物园
、濒危动物繁殖中心
③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
④加强立法、宣传教育
【最有效】
(4)多样性原因:
①分子水平:
②进化水平:
{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DNA(基因)多样性
蛋白质多样性
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
三、生态工程
(1) 任务:
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
(2) 特点: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3) 原理:
①自生
②循环
③协调
④整体
:物质循环再生、无废弃物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1)“无废弃物农业”——遵循循环原理。
2)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层次——遵循自生原理。
3)前面造林,后面砍树——违背整体原理。
4)草原确定合理载畜量,不能过度放牧——遵循协调原理。
5)单一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稳定性低,易暴发虫害——违背自生原理。
6)引种时考虑是否适应环境——遵循协调原理。
7)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既号召农民种树又要考虑农民生活问题——遵循整体原理。
快速准确判断所遵循的原理:
1.将硫、氮化合物从燃料中去除,主要目的是降低温室效应
2.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少
3.全球七大洲均存在土地荒漠化现象
4.臭氧层的破坏与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有关
5.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根本措施
6.赤潮和水华的发生与人类活动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有关
7.雾霾天气的细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均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8.赤潮发生后,水体污染加重,这一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
判断:
错
错
错
错
错
错
对
错
1.立体农业的建立增大了流入其中的总能量,增大了生态足迹
2.山顶种沉香,山腰种荔枝,山脚种香蕉是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
3.粪便资源化为生产者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4.在成都建立熊猫自然繁殖中心属于就地保护
5.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令人赏心悦目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6.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判断:
7.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错
错
错
错
错
错
错
查缺补漏 练出高分
1.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B.坚持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办法是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D.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
A
2.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B.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C.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C
3.长江流域是重庆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三峡库区建成后,为恢复长江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长江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
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
调与平衡原理
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A
4.下列有关生态工程及其基本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
B.治理雾霾要考虑社会—经济—自然效益,遵循自生原理
C.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生态工程
D.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B
5.下列有关生态工程实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属于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B.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和布局时,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
C.在生态工程建设时,应积极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强大自我恢复力,节省投资
D.我国生态工程的应用范围比发达国家小,也不那么强调经济效益
D
图甲表示土壤中镉化物严重污染地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的实验流程;图乙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燃烧的气化温度。已知镉化物的气化温度为420 ℃。请据图回答
甲
(1)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通过 逐级富集,从而危及人类的健康。
(2)如果图中气体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 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部分气体及灰分物质重新进入栽培区再度被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食物链
温室效应(酸雨)
物质循环
(3)研究表明,某些植物能促使吸收来的重金属与 、有机酸等结合而分别沉积到细胞壁和液泡等处,并依靠 (细胞结构)的功能,使污染物与体内的敏感分子或部位隔离,不干扰细胞正常的代谢。对栽培的此类植物要及时收割,否则,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可能通过 等途径重返土壤
纤维素(或果胶)
生物膜
枯枝落叶
(4)两种植物的根对镉化物的吸收有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细胞膜上: 。。
你认为更适合用于治理并回收镉化物的植物是 ,理由是 。
蔓田芥
对镉化物吸收能力强、气化温度低(便于镉化物回收提取)
运输镉离子载体的数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