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名著阅读跟踪
《水浒传》之艺术特点
目录
名著导读
01
跟踪训练
02
名著导读
一、情节方面
巧妙的构思使得情节引人入胜:
1.人物故事相互关联、环环相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鲁智深展示武艺引出林冲,再集中写林冲的故事。
2.善用伏笔。如前有林冲结交鲁智深的情节,后来才有鲁智深野猪林救林冲的情节。
3.设置巧合。林冲因为大雪压垮栖身之所而夜宿山神庙,躲过一劫,恰好听到陆虞候等人的密谈,便怒杀仇人,上了梁山。
4.一众好汉齐聚梁山,但上山方式各有不同,富有变化。如林冲被陷害,忍无可忍上了梁山,而武松则快意恩仇,手刃仇人后上了梁山。
二、写人方面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金圣叹
1. 善于结合人物的身份经历,用比较的方法写出人物的个性。
2. 善于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和丰富逼真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3. 善于把人物放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人物的表现来展现其个性。
三、语言方面
第一次将白话运用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程度,使它成为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水浒传》的语言是高度口语化的,与《三国演义》的文白相杂不同,因此更为准确生动。
特别是人物语言个性化方面,《水浒传》能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108个英雄好汉,每人有每人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人物的迥异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水浒传》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它的语言明快、洗练、生动、准确、富于表现力。
1. 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 写人叙事,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
3. 自然环境描写简短而精彩,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的背景。
四、结构方面
结构宏大、完整而富于变化。
跟踪训练
一、名著阅读
(一)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
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掸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动掸不得。
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 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就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捱下冈子来。
(节选自《水浒传》)
1. 请你以“地点+人物+情节”的格式概括选文内容。原著中有另一处打虎情节,按同样格式写在答题线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再概括出两个有关武松的故事情节,并结合选文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阳冈武松打虎。沂岭李逵杀四虎。
示例: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从武松拼尽全力也要打死老虎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武松具有勇敢无畏的英雄本色和为民除害的决心。
3. 武松在打虎过程中,一开始就把梢棒打断了,这个细节有何妙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借梢棒打断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武松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了这场恶斗的气氛,也为后文武松赤手空拳打虎的情节做了合理安排,从而突出了武松的神力和勇武。
(二)
“兄弟”是《水浒传》中最令人动情的两个字,根据个性化语言分别选择正确的一项,并概括该情节主要内容以及“兄弟”这称呼中所体现的人物的性格。
【甲】拿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
【乙】对四家邻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却才甚是惊吓了高邻,……”
【丙】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
A.武松 B.李逵 C.鲁智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体现鲁智深行侠仗义,侠肝义胆。
【乙】武松怒杀西门庆潘金莲为兄报仇,表现武松兄弟情深,有仇必报。
【丙】李逵喝下宋江给的毒酒,明知酒有毒,李逵仍然喝下,体现他对宋江的忠诚和个性率真。
二、名著探究
宣和遗事(节选)
是年,正是宣和二年五月,有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万贯金珠、珍宝、奇巧匹段,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其马县尉一行人,行到五花营堤上田地里,见路傍垂杨掩映,修竹萧森,未免在彼歇凉片时。撞着八个大汉,担着一对酒桶,也来堤上歇凉靠歇了。马县尉问那汉:“你酒是卖的?”那汉道:“我酒味清香滑辣,最能解暑荐凉。官人试置些饮?”马县尉口内饥渴瘐困,买了两瓶,令一行人都吃些个。未吃酒时,万事俱休;才吃酒时,便觉眼花头晕,看见天在下,地在上,都麻倒了,不知人事。笼内金珠、宝贝、匹段等物,尽被那八个大汉劫去了,只把一对酒桶撇下了。
直至中夜,马县尉等醒来,不见了那担仗,只见酒桶榼在那一壁厢。未免令随行人挑着酒桶,奔过南洛县,见了知县尹大谅,告说上件事因。尹知县令司使辨认酒桶是谁人家动使,便可寻觅贼踪。把酒桶下验,见上面有“酒海花家”四字分晓。当有缉事人王平,到五花营前村,见酒旗上写着“酒海花家”四字。王平直入酒店,将那姓花名约的拿了,付吏张大年勘问因由。花约依实供吐到:“三日前日午时分,有八个大汉,来我家里吃酒;道是往岳庙烧香,问我借一对酒桶,就买些个酒去烧香。”张大年问:“那八个大汉,你认得姓名么?”花约道:“为头的是郓城县石碣村住,姓晁名盖,人号唤他做‘铁天王’;带领得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等。”张大年令花约供指了文字,将召保知在,行着文字下郓城县根捉。
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报与晁盖几个,暮夜逃走去也。宋江天晓,进将文字呈押差董平引手三十人,至石碣村根捕。不知那董平还捉得晁盖一行人盖?真个是:网罗未设禽先遁,机阱才张虎已藏。
那晁盖一行人,星夜走了,不知去向。董平只得将晁家庄围了,突入庄中,把晁盖的父亲晁太公缚了,管押解官。行至中途,遇着一个大汉,身材迭料,遍体雕青,手内使柄泼镔铁大刀,自称“铁天王”;把晁太公抢去。董平领取弓手回县,离不得遭断吃棒。
且说那晁盖八个,劫了蔡太师生日礼物,不是寻常小可公事,不免邀约杨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个,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去落草为寇。
1. 郑振铎称《宣和遗事》是“最初的《水浒传》雏形”,请对比节选段落与《水浒传》第十六回,谈谈“成形”后的水浒故事有哪些妙处。可从角色安排、情节设置、叙事技巧、细节描写等角度进行比较,也可自选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形后的《水浒传》有了如下的变化:
①角色改变:使“生辰纲”事件成为杨志人生的转折点;
②情节优化:由“八大汉”到“七星聚义”凸显的是由个人英雄主义到集体反抗的转化;
③叙事高超:原本平铺直叙的故事因加入伏笔、蓄势、渲染,变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④细节加入:一路行进所见、所感、所遇,都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享受阅读。
2. 阅读第16回,说说你从老都管对杨志的称谓变化读出了什么,讨论是否可以如下表一般修改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不能如表修改,老督管对杨志的称谓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其实在老督管心里,杨志并没什么大分量,只是看在自家主人的面上,为的是顺利完成押送生辰纲的任务,然而杨志后来的一系列表现,让老督管心里的不满越来越强烈,最后终于撕破脸。一方面,为下文智取生辰纲埋下伏笔,另一方面说明杨志的地位的变化,这也是杨志被迫上梁山的根本原因。这一称谓的变化,体现了《水浒传》情节设置的巧妙构思。
原文 修改后
提辖,端的热了走不得。 杨提辖,端的热了走不得。
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 提辖且住!你听我说。
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 量你是个提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