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检测(三)(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解析】选C。根据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知,先秦时期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逐渐萌发,故选C;材料强调的不是神权统治的思想,而是人民的意志,排除A;先秦时期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排除B;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D。
2.(2021·海口高二检测)春秋时期,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这是时势发展的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 )
A.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 B.传统治国方式出现调整
C.法家法治主张受到重视 D.贵族阶层特权得到强化
【解析】选B。材料中子产支持铸刑书,说明传统利用礼乐制度管理国家的模式发生变化,B正确;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材料中铸刑书并不能说治国思想是以法家思想为主,C错误;贵族特权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3.(2021·烟台高二检测)汉代有一案件:“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该如何裁决甲呢 董仲舒说:“‘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据此论,皇帝最终宽释了甲。材料主要反映出 ( )
A.儒生干政 B.儒家约束皇权
C.儒术独尊 D.儒学影响司法
【解析】选D。材料案例判决中,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之义,父为子隐是人之常情,并未违背人伦,因此释放了甲,说明儒学影响司法审判,D正确;董仲舒对司法案例进行解读判决并不等于干政,排除A;B与材料无关,排除;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4.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 ( )
A.抑制土地兼并
B.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
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解析】选D。从材料“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可以分析出,家国一体的观念逐渐在乡村渗透,即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选官制度和世俗文化的发展,故B、C错误。
【补偿训练】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全文用典多,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是中国古代典籍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的出现反映了 ( )
A.宋代儒学无异于孔孟儒学
B.宋代儒学走向普及化
C.宋代儒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D.宋代儒学走向思辨化
【解析】选B。《三字经》是宋代儿童启蒙读物,内容宣传儒家思想,贴近生活现实,便于儿童接受,说明宋代儒学逐渐走向普及化,故B正确;宋代儒学发展到理学,与先秦时期孔孟儒学有很大区别,故A错误;理学是孔孟儒学的发展,仍然倡导仁、义、礼、智、信,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错误;《三字经》是通俗读物,并不是儒学思辨化的体现,故D错误。
5.(2021·普陀高二检测)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在明代所有社学中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著作,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A正确;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了儒法合流,B排除;理学的新发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6.(2021·抚顺高二检测)从法制发展史的角度看,宗教性常常是人类幼年时代法律的共性。古罗马所使用的大量不成文法皆依赖于神的启示和命令,其解释权掌握在祭祀手里。而《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成文法典的诞生。它的问世是社会发展轨迹的浓缩,是罗马走向文明之界碑。这表明 ( )
A.《十二铜表法》完全摆脱了宗教性
B.《十二铜表法》是公民参与立法的结果
C.《十二铜表法》的解释权掌握在公民手中
D.《十二铜表法》具备了现代法律的一切特征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B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习惯法的汇编,完全摆脱宗教性说法错误,A排除。《十二铜表法》的解释权掌握在贵族手里,C排除。《十二铜表法》是奴隶主专制的工具,并未具备现代法律的一切特征,D排除。
7.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 )
A.维护公民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
C.遵循法律程序 D.保护私有财产
【解析】选A。法官中立是指在诉讼中,法官应给予各方主体以同等的对待,最终保证各方主体诉讼权利的平等,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被视为无罪,不告不理原则指的是对未经起诉的事情法院不予受理的诉讼原则。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A正确。
8.(2021·鞍山高二检测)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席林(1874-1956)认为,为了给人类的生存提供和保障物质资料,人类必须从事经济活动,但是经济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毋宁说“最终是为了上帝”,这是当时天主教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其中合理的是 ( )
A.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
B.是宗教顺应时代的体现
C.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
D.挑战了西方国家社会形态
【解析】选B。“最终是为了上帝”是从精神层面说明人类活动的目的,说明宗教顺应时代的发展,B正确;材料中宗教信仰符合人们心理,不是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A错误;材料中信仰不是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C错误;西方国家信仰上帝,材料中信息不是挑战了西方国家社会形态,D错误。
9.下图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 )
A.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B.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
C.依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解析】选B。示意图显示“文化大革命”时期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最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增多,说明我国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故B正确;示意图体现出民主政治法制化,并不能说明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故A错误;依法治国的正式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C错误;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材料未体现,故D错误。
10.董必武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制定了宪法和一批重要的法律、法令和其他法规……(但仍存在)少数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不重视和不遵守国家法制的现象。这表明 ( )
A.法律的权威地位急需得到确立
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C.新中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D.新中国急需建立司法监督体系
【解析】选A。根据“(但仍存在)少数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不重视和不遵守国家法制的现象”可知,新中国的法律的权威地位急需得到确立,故选A。材料不能说明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故排除B;C、D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1.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总纲第二十八条修改如下(见下表),这一修改 ( )
修改前:“……镇压叛国和其他反革命的活动……”
修改后:“……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A.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立
B.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C.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关键信息是“1999年”,将镇压反革命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立,故A正确;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至今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故B错误;题干中宪法内容的修正与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之间不存在密切联系,故C错误;宪法内容的修正不能反映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故D错误。
12.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人民群众崇德向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了实处,A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皆非最佳选项,排除B、C、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严复认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严复主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
——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
材料二 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毛泽东确定“五四宪法”的重要使命。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步骤都做了规定。宪法在制定的时候就被确定为过渡性宪法,被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它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
——据蔡定剑主编《历史与变革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五四宪法”的历史意义。(10分)
【解析】第(1)题进步性:根据“严复主张依法治国”得出主张依法治国;根据“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得出注重保障人民权利;根据“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得出健全法制,维护公理。背景: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回答。第(2)题根据“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步骤都做了规定”并结合所学得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根据“宪法在制定的时候就被确定为过渡性宪法”得出推动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根据“它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得出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答案:(1)进步性:主张依法治国;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健全法制,维护公理。
背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西方启蒙思想(民主法治思想)的传入。
(2)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推动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
材料二 研究英国宪法的著名学者德洛姆在1834年写道:“英国法学家坚信的基本原则,是认为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以外,它什么都能做到。”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13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19世纪70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和《取缔选举舞弊法》,19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20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材料三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确保国内安定和平,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保证我们自己及后代得享自由的恩赐,特为美利坚合众国颁布和制定本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导言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1)材料一中,西塞罗揭示了法律的什么属性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法制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呈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共同原因。(1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宗旨,并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活着的宪法”的看法。(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意为古罗马执政官的一切行为均按照法律规定执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意为法律是古罗马判断一切行为的依据,可见体现了客观性、权威性。第二问,罗马法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第(2)题第一问,由材料“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以后”和“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以外,它什么都能做到”,可见议会地位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限制王权、执掌立法大权,再到议会至上无所不能。由材料“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19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20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可见议会权力分配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机会。第二问,可以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民权运动兴起、议会改革等角度分析。第(3)题第一问,由材料“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确保国内安定和平,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可以归纳为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维护社会公正、自由、稳定与安全。第二问,由材料“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结合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为谈判与妥协提供了政治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激进的社会变革,表现为:在经济大危机中,广大工人通过劳资谈判获得法律保障。但是,美国1787年宪法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如垄断组织操纵参议院发动侵略战争等。
答案:(1)属性:客观性、权威性。
影响:近代欧美很多法律制度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2)变化:议会地位由专制王权的御用工具,到限制王权、执掌立法大权,再到议会至上无所不能。议会权力分配由贵族阶层垄断,到资产阶级参与分享,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机会。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民权运动的兴起、议会改革的推进,使君主立宪制逐步完善。
(3)宗旨: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维护社会公正、自由、稳定与安全。
优点:宪法为谈判与妥协提供了政治保障,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激进的社会变革;经济大危机中,广大工人通过劳资谈判获得法律保障。
缺点:为政客的勾心斗角和财阀的巧取豪夺打开了方便之门,如垄断组织操纵参议院发动侵略战争;对公众人物隐私的过度关注。
PAGE单元素养检测(三)(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2.(2021·海口高二检测)春秋时期,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这是时势发展的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 )
A.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 B.传统治国方式出现调整
C.法家法治主张受到重视 D.贵族阶层特权得到强化
3.(2021·烟台高二检测)汉代有一案件:“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该如何裁决甲呢 董仲舒说:“‘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据此论,皇帝最终宽释了甲。材料主要反映出 ( )
A.儒生干政 B.儒家约束皇权
C.儒术独尊 D.儒学影响司法
排除A;B与材料无关,排除;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4.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 ( )
A.抑制土地兼并
B.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
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补偿训练】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全文用典多,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是中国古代典籍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的出现反映了 ( )
A.宋代儒学无异于孔孟儒学
B.宋代儒学走向普及化
C.宋代儒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D.宋代儒学走向思辨化
5.(2021·普陀高二检测)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
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6.(2021·抚顺高二检测)从法制发展史的角度看,宗教性常常是人类幼年时代法律的共性。古罗马所使用的大量不成文法皆依赖于神的启示和命令,其解释权掌握在祭祀手里。而《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成文法典的诞生。它的问世是社会发展轨迹的浓缩,是罗马走向文明之界碑。这表明 ( )
A.《十二铜表法》完全摆脱了宗教性
B.《十二铜表法》是公民参与立法的结果
C.《十二铜表法》的解释权掌握在公民手中
D.《十二铜表法》具备了现代法律的一切特征
7.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 )
A.维护公民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
C.遵循法律程序 D.保护私有财产
8.(2021·鞍山高二检测)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席林(1874-1956)认为,为了给人类的生存提供和保障物质资料,人类必须从事经济活动,但是经济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毋宁说“最终是为了上帝”,这是当时天主教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其中合理的是 ( )
A.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
B.是宗教顺应时代的体现
C.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
D.挑战了西方国家社会形态
9.下图是1950-2000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 )
A.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B.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
C.依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10.董必武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制定了宪法和一批重要的法律、法令和其他法规……(但仍存在)少数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不重视和不遵守国家法制的现象。这表明 ( )
A.法律的权威地位急需得到确立
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C.新中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D.新中国急需建立司法监督体系
11.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总纲第二十八条修改如下(见下表),这一修改 ( )
修改前:“……镇压叛国和其他反革命的活动……”
修改后:“……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A.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立
B.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C.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
12.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严复认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严复主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
——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
材料二 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毛泽东确定“五四宪法”的重要使命。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步骤都做了规定。宪法在制定的时候就被确定为过渡性宪法,被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它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
——据蔡定剑主编《历史与变革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五四宪法”的历史意义。(1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
材料二 研究英国宪法的著名学者德洛姆在1834年写道:“英国法学家坚信的基本原则,是认为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以外,它什么都能做到。”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13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19世纪70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和《取缔选举舞弊法》,19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20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材料三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确保国内安定和平,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保证我们自己及后代得享自由的恩赐,特为美利坚合众国颁布和制定本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导言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1)材料一中,西塞罗揭示了法律的什么属性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法制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呈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共同原因。(1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宗旨,并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活着的宪法”的看法。(6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