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素养检测(二)(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素养检测(二)(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7 06:15:32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检测(二)(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西城高一检测)《通志》载:“汉郡国每岁贡士,皆拜为郎。分居三署,储才待诏,无有常职。”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B正确。世官制是指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A错误。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制,C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家世门第的高低作为选官标准,D错误。
2.下面一组有关印玺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
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D.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进
【解析】选D。监史、刺史和监察御史都是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故选D。材料没有反映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的信息,排除A、B;材料的官职不是负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
3.(2021·嘉兴高一检测)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这一做法 (  )
A.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C.可能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D.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
【解析】选C。由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可知影响最终结果的有多种因素,尤其是声望和考官推荐,其中的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比较明显,C正确。因为“公荐”和“社会声望”等中央不能统一控制,A错误;取士时参考多种因素,不能体现君主对效率的追求,B错误;从声望和考官推荐影响取士来看,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会受到限制,并不能拓宽,D错误。
4.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选D。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官吏的考核越来越严密,这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格,实质上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D正确;A和C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故错误;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通过削弱相权,故B错误。
5.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唐代的门下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谏议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限制皇权至上
B.唐代谏议制度对皇权不起作用
C.明清谏议机构消失是服务于皇权需要
D.明清监察制度对君臣形同虚设
【解析】选C。谏议制度从属于皇权,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皇权,与材料中“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不符,故A错误;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不符,应该起一定作用,故B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中“‘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相符,故C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臣监察绝非形同虚设,故D错误。
6.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时倡导在三权的基础上加上中国从前的弹劾权,他说:“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这种御史都是梗直得很,风骨凛然。……”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 (  )
A.削弱了皇权 B.利于谏正皇帝过失
C.杜绝了腐败 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B。“遇到了君主有过”,官员“也可冒死直谏”,这有利于谏正皇帝的过失,故选B;封建君主时代,皇帝权力高度集中,官吏的进谏不可能削弱皇权,排除A;C“杜绝”过于夸大;皇帝和中央大臣之间的关系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
7.沃波尔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能言善辩,曾先后担任国防大臣、海军司库、主计大臣、财政大臣等职务,其执政晚期,反对派聚集在王储威尔士亲王弗雷德利克周围,盼望有朝一日王位更迭后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太子帮”。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
A.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
B.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C.国王仍掌握军政大权
D.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
【解析】选D。材料只反映了沃波尔面临反对派“太子帮”的压力,并没有使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故排除A;沃波尔当时已经是内阁首相,所以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故B不符合史实,排除B;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就“统而不治”了,故C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C;沃波尔作为首相是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选举产生的,而当时面临反对派“太子帮”的压力,说明当时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故选D。
8.(2021·湖州高一检测)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  )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制内阁
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事件为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A错误;根据材料得出近代文官制度让官员的选择有据可循,考试形式公开公正,有利于选拔出真才实学之人,适应了工业革命后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B正确;根据所学,英国责任制内阁制正式形成于1721年,1870年的近代文官制度与责任制内阁制的形成无关,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的是工业革命的完成,D错误。
9.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体现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  )
①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
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④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都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故①正确;只有中国的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②错误;两种制度都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故③正确;两种制度都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故④正确,选择B符合题意。
10.1904年清朝新设商部、巡警部、学部,加上原来六部,共十部(含外务部);1906年设吏、学、民政(以巡警部并入)、度支(由户部改)、农工商(商部并入)、陆军(由兵部改,以太仆寺并入)、法部(由刑部改)、礼部(以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另设邮传部和理藩院,共十一部;1911年又裁去吏部、礼部,增设海军部,共十部。部下设司,司下设科。清朝中央机构调整的历史影响是 (  )
A.增强中央机构半殖民地性质
B.奠定中央机构近代体制框架
C.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D.有利于下层民众民意的表达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清朝中央机构的近代化趋向,由此可见,其历史影响应该是奠定中央机构近代体制框架。A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1.1906年,清末推行官制改革,两广总督岑春煊被罢免官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湖广总督张之洞被调至京师,实际上也是明升暗降。此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是 (  )
A.清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B.官制改革顺应时代潮流
C.清廷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政治近代化已成为共识
【解析】选C。材料涉及清末地方官的“明升暗降”调整,主要是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考虑,故选C;罢免是正常的人事调整,和权力斗争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官职是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的,排除B;地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主动推动政治民主化,排除D。
12.(2021·温州高一检测)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准
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选B。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已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村干部任用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为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干部任用重视劳动楷模;改革开放后,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个人魅力、经济实力的人担任村干部。由此分析,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准,故选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个中国古代的人事制度,大体上包括了官吏的选拔、培训、任用、考核、融陟分类、体禄、体制以及监察等各项具体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从官吏录用制度的体系来看,官办教育性质的培训制度,通过儒家思想和僵滞的教育方式训练了一批又一批恭顺的奴才。从官吏任用制度来看,行、守、试等多种任用方式又加强了中央乃至皇帝对官吏的控制。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不断调整着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的关系。又如科举制,从培训制度来看,“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从任用制度看,除科举可获得任官资格外,门荫、捐纳、恩赐等多种途径都可获得任官资格。
——摘编自吴教练、侯大力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结构与功能探析》
材料二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考试组织法》,次年公布《考试法》,并于1930年1月成立考试院,以公务员为主的考试制度遂开始推行。这种制度“虽导源于往古而其精神技术则与往古者迎然不侔。初期多借鉴日本,复采欧美新制,与我国旧制而柔和之”。考试制度大致可分为三种:公职候选人考试、任用人员考试、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如《考试法》规定,参加任用人员高等考试者的条件:国内公立大学、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或教育部认可的私立大学、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毕业并有文凭者;具有专门学校技能或有专门译著经审查合格者。……任用人员的考试科目按考试类别有区分,但都必须考《国父遗教》《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内容。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有数十万人,而大多数的公务员是没有通过考试,凭借各种关系而厕身于内的,这降低了考试制度的效用。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与近代用人制度的共性,并说明古代用人制度的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用人制度与古代相比有何优越之处,以及对当前我国用人制度的启示。(13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整个中国古代的人事制度,大体上包括了官吏的选拔、培训、任用、考核、融陟分类、体禄、体制以及监察等各项具体制度”“考试制度大致可分为三种:公职候选人考试、任用人员考试、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可见都有较严密而完整的体系;由材料“从官吏录用制度的体系来看,官办教育性质的培训制度”“公务员为主的考试制度”,可见都制定了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由材料“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考试制度大致可分为三种”,可见多途径选拔人才;由材料“门荫、捐纳、恩赐等多种途径都可获得任官资格”“大多数的公务员是没有通过考试,凭借各种关系而厕身于内的”,可见任人唯亲现象严重;由材料“加强了中央乃至皇帝对官吏的控制”“公职候选人考试”,可见服务于政治。第二问,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古代用人制度,既承认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另一方面,又使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僵滞和衰落。第(2)题第一问,由材料“多借鉴日本,复采欧美新制,与我国旧制而柔和之”,可见借鉴了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用人制度;由材料“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可见选拔标准强调专业化的人才;近代中国用人制度借鉴国外做法,选用近代人才,具有近代化特征。第二问,本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重用人才的重要性、选拔人才制度建设、完善用人机制等方面归纳。
答案:(1)共性:都有较严密而完整的体系;都制定了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多途径选拔人才;任人唯亲现象严重;服务于政治。
影响:既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又使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僵滞和衰落。
(2)优越之处:借鉴了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用人制度;选拔标准强调专业化的人才;具有近代化特征。
启示:重用人才是兴邦安国的重要前提;要建立严密、公正的用人制度;严格考核与加强监督。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材料二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锉叙(审查考核)。1933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1947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待遇。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务员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作出评价。(22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的“《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可得出通过法律手段确立;从“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可得出制度逐渐完备。第(2)题从材料二中的“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锉叙(审查考核)”,可得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公务员选拔任用体系,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有利于国家机构的正常运作;从“1933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1947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待遇”,可得出强调资历和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从“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但突出党性为一党专政提供了方便之门。
答案:(1)特点:通过法律手段确立;制度逐渐完备。
(2)评价: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公务员选拔任用体系,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有利于国家机构的正常运作;强调资历和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但突出党性为一党专政提供了方便之门。
PAGE单元素养检测(二)(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西城高一检测)《通志》载:“汉郡国每岁贡士,皆拜为郎。分居三署,储才待诏,无有常职。”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2.下面一组有关印玺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
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3.(2021·嘉兴高一检测)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这一做法 (  )
A.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C.可能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D.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
4.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5.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唐代的门下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谏议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限制皇权至上
B.唐代谏议制度对皇权不起作用
C.明清谏议机构消失是服务于皇权需要
D.明清监察制度对君臣形同虚设
6.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时倡导在三权的基础上加上中国从前的弹劾权,他说:“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这种御史都是梗直得很,风骨凛然。……”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 (  )
A.削弱了皇权 B.利于谏正皇帝过失
C.杜绝了腐败 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沃波尔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能言善辩,曾先后担任国防大臣、海军司库、主计大臣、财政大臣等职务,其执政晚期,反对派聚集在王储威尔士亲王弗雷德利克周围,盼望有朝一日王位更迭后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太子帮”。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
A.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
B.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C.国王仍掌握军政大权
D.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
8.(2021·湖州高一检测)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  )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制内阁
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9.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体现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  )
①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
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④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1904年清朝新设商部、巡警部、学部,加上原来六部,共十部(含外务部);1906年设吏、学、民政(以巡警部并入)、度支(由户部改)、农工商(商部并入)、陆军(由兵部改,以太仆寺并入)、法部(由刑部改)、礼部(以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另设邮传部和理藩院,共十一部;1911年又裁去吏部、礼部,增设海军部,共十部。部下设司,司下设科。清朝中央机构调整的历史影响是 (  )
A.增强中央机构半殖民地性质
B.奠定中央机构近代体制框架
C.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D.有利于下层民众民意的表达
11.1906年,清末推行官制改革,两广总督岑春煊被罢免官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湖广总督张之洞被调至京师,实际上也是明升暗降。此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是 (  )
A.清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B.官制改革顺应时代潮流
C.清廷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政治近代化已成为共识
12.(2021·温州高一检测)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宗法习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准
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个中国古代的人事制度,大体上包括了官吏的选拔、培训、任用、考核、融陟分类、体禄、体制以及监察等各项具体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从官吏录用制度的体系来看,官办教育性质的培训制度,通过儒家思想和僵滞的教育方式训练了一批又一批恭顺的奴才。从官吏任用制度来看,行、守、试等多种任用方式又加强了中央乃至皇帝对官吏的控制。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不断调整着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的关系。又如科举制,从培训制度来看,“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从任用制度看,除科举可获得任官资格外,门荫、捐纳、恩赐等多种途径都可获得任官资格。
——摘编自吴教练、侯大力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结构与功能探析》
材料二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考试组织法》,次年公布《考试法》,并于1930年1月成立考试院,以公务员为主的考试制度遂开始推行。这种制度“虽导源于往古而其精神技术则与往古者迎然不侔。初期多借鉴日本,复采欧美新制,与我国旧制而柔和之”。考试制度大致可分为三种:公职候选人考试、任用人员考试、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如《考试法》规定,参加任用人员高等考试者的条件:国内公立大学、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或教育部认可的私立大学、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毕业并有文凭者;具有专门学校技能或有专门译著经审查合格者。……任用人员的考试科目按考试类别有区分,但都必须考《国父遗教》《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内容。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有数十万人,而大多数的公务员是没有通过考试,凭借各种关系而厕身于内的,这降低了考试制度的效用。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与近代用人制度的共性,并说明古代用人制度的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用人制度与古代相比有何优越之处,以及对当前我国用人制度的启示。(13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材料二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锉叙(审查考核)。1933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1947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待遇。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务员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作出评价。(22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