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7 06:16:52

文档简介

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代大封同姓子弟,“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 (  )
A.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认同
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为秦汉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D.促进了郡县制的产生
2.(2021·河北适应性测试)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湣公即位;宋湣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
A.传贤优于传子 B.宗法制度瓦解
C.王室逐渐衰微 D.殷人旧俗影响
3.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
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
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4.《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
A.确立皇帝制度
B.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
C.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D.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5.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  )
A.郡县制 B.行省制
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
6.“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
是 (  )
A.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B.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C.统率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7.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 (  )
A.推行郡县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
C.简化行政层级 D.实行省官互迁
8.李治安在《行省制度研究》中认为:“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作者认为行省制度 (  )
A.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易导致极端的中央集权
C.具有中书省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9.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
A.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C.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D.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10.(2021·济南高一检测)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 (  )
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
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
11.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 D.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
12.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荒淫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10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10分)
14.(26分)下表是历代行政区划变化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郡 县、道
汉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国
隋、唐前期 州(郡) 县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州、府 县
辽 道 府 州 县
宋、金 路 府、州、军、监 县
元 省 路 府 州 县
明 布政使司(省) 府、直隶州 州 县
清 省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民国初年 省 道 县、设治局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据材料,概括古代县级政区的特点。(12分)
(2)据材料,概述中国古代高层政区的变迁过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州”的层级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实质。(14分)
【备选习题】
1.楚简记载:“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自己)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自己)也,仁之至也。”材料中称赞的这种制度 (  )
A.使国家开始成为帝王的私产
B.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制度
C.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D.利于帝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商朝在夏朝原始内外服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分封制。商朝没有全部直接占领,而是采取扶植代理人的方式。西周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与商朝相比,西周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西周的管辖疆域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管理
3.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甚至连纣王之子武庚也被允许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以及部分王畿地区。这表明西周初期 (  )
A.对古代帝王后裔的追封构成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B.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
C.分封制中包含着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
D.实行分封制有效地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
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5.有人认为:“突破性创新的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的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下列制度属于“突破性创新”的
是 (  )
A.秦朝的郡县制
B.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明朝的科举制
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6.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
阶段 演变
战国萌芽 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秦朝建立 ①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西汉巩固 ①实行刺史制度;②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完善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北宋加强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元朝发展 ①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②实行行省制度
明清强化 ①明朝废丞相,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②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③八股取士
晚清衰败 ①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②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分出现
分析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
PAGE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代大封同姓子弟,“割天下之半而归之姬氏之子孙,则渐有合一之势;而后世郡县一王,亦缘此以渐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据此可知,周代分封 (  )
A.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认同
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为秦汉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D.促进了郡县制的产生
【解析】选A。材料大意是,周代将大半天下分封给同姓子弟,使各地逐渐出现了合一的局势;后世在郡县设一长官,也是源于西周分封制,使天下逐渐统一,风气文教日渐统一。由此可知周代的分封制不仅在周代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认同,A正确。中央集权体制在秦朝确立,B错误。周代的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造成了诸侯的割据混战,C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没有继承和发展关系,D错误。
2.(2021·河北适应性测试)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湣公即位;宋湣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
A.传贤优于传子 B.宗法制度瓦解
C.王室逐渐衰微 D.殷人旧俗影响
【解析】选D。本题解题关键在于调用所学知识中商代王位继承多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方式,宋国是殷商遗民建立的,D正确。
3.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
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
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封君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由国君派遣并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体现的是国君的权力开始集中,因此A正确。B、C是在秦朝,排除;D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
A.确立皇帝制度
B.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
C.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D.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解析】选D。抓住关键信息“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不可不略知也”,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实现不了的,故秦始皇设御史大夫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因此本题选择D。
5.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  )
A.郡县制 B.行省制
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内容,汉建国之初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无法维护政权的统治,所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C正确。
6.“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
是 (  )
A.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B.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C.统率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解析】选B。相权对皇权来说是有一定威胁的,而不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故A错误;宰相的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宰相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是为皇权服务的,皇帝的需求决定着相权的大小,因此,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的,故B正确;C、D并不是相权的本质,故错误。
7.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 (  )
A.推行郡县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
C.简化行政层级 D.实行省官互迁
【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描述可知考查的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B正确;郡县制度在元代以前就已推行,A错误;元代地方行政层级相对前代更加复杂,C错误;“省官互迁”与解决“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问题无关,D错误。
8.李治安在《行省制度研究》中认为:“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作者认为行省制度 (  )
A.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易导致极端的中央集权
C.具有中书省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解析】选A。根据材料内容“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在郡县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A正确。材料体现了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法得出易导致极端的中央集权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体现具有中书省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问题,材料没有涉及“中书省派出机构”的内容,故C错误;行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割据的因素,但不能够消除地方割据的根源,故D错误。
【深化点拨】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9.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
A.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C.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D.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解析】选C。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代设置固定督抚制度,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C正确,B错误。这一措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A错误;D中“根本”说法错误。
10.(2021·济南高一检测)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等地军务兼理粮饷、巡抚某某等府州县兼管河道的官名。这表明明代 (  )
A.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B.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
C.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D正确;根据材料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并非“得到空前加强”,排除A;材料仅涉及总督权力变化,未涉及其他监察机构,无法得出“监察体系更加完备”,排除B;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总督的权力扩大,提高行政效率,并非“走向低效”,排除C。
11.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 D.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
【解析】选B。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主旨不符,A错误;材料中强调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表明军机处对皇权有所约束,B正确;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C错误;材料认为军机处的设立延长了清朝的寿命,并没有说明军机处的设立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D错误。
12.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解析】选C。通过图片中大臣姿势由坐——站——跪的变化可知,大臣的地位不断下降,君主权力不断加强,所以C正确。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荒淫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10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10分)
【解析】第(1)题原因:由材料一中的“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可知原因是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第(2)题制度:由材料二中的“皆为郡县”和“置诸侯不便”可知实行的是郡县制。作用: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也有利于巩固统一。第(3)题原因:由材料三中的“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可知原因是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由“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荒淫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可得出最终导致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14.(26分)下表是历代行政区划变化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郡 县、道
汉 郡、王国 县、道邑、侯国
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国
隋、唐前期 州(郡) 县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州、府 县
辽 道 府 州 县
宋、金 路 府、州、军、监 县
元 省 路 府 州 县
明 布政使司(省) 府、直隶州 州 县
清 省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民国初年 省 道 县、设治局
——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据材料,概括古代县级政区的特点。(12分)
(2)据材料,概述中国古代高层政区的变迁过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州”的层级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实质。(14分)
【解析】第(1)题“地方行政制度”,依据材料中“郡”“县”“王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秦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特点”,据材料中县级政区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县级政区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长期存在且保持稳定的角度分析。第(2)题“变迁过程”,据材料中高层政区的变化可知:从州到道到路再到行省。“变化趋势”,据材料中魏晋、隋唐、清朝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魏晋南北朝时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时则为县级政区;呈现不断降低趋势。“实质”,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
答案:(1)制度:秦: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特点:县始终是国家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长期存在且保持稳定。(若答出类似说法,亦可得分)
(2)变迁过程:从州到道(方镇)到路再到行省。(若答出类似说法,亦可得分)趋势:魏晋南北朝时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时则为县级政区;呈现不断降低趋势。(若答出类似说法,亦可得分)实质:加强中央集权。
【备选习题】
1.楚简记载:“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自己)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自己)也,仁之至也。”材料中称赞的这种制度 (  )
A.使国家开始成为帝王的私产
B.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制度
C.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D.利于帝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解析】选B。材料信息“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自己)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指的是禅让制,这种制度“利天下而弗利(自己)也”,即民主推选首领,故B正确。王位世袭制使国家开始成为帝王的私产,故A错误;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故C错误;郡县制有利于帝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D错误。
2.商朝在夏朝原始内外服制的基础上,实行了分封制。商朝没有全部直接占领,而是采取扶植代理人的方式。西周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与商朝相比,西周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西周的管辖疆域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管理
【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可知,商朝的分封没有直接派人进行管理,而西周则是派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直接进行统治,这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答案选A。B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强调西周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符,故排除;分封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的间接管理制度,不是直接管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而是强调西周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
3.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甚至连纣王之子武庚也被允许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以及部分王畿地区。这表明西周初期 (  )
A.对古代帝王后裔的追封构成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B.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
C.分封制中包含着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
D.实行分封制有效地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
【解析】选C。周朝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宗族子弟,而不是古代帝王后裔,故排除A;虽然周武王分封了纣王之子,但在武庚的封地周围还设有周王室的诸侯进行监视,且题意中并没有体现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的内容,故排除B;西周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相当于对这些旧有地方的变相承认,故选C;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但不是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故排除D。
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选B。西周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王位继承上的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故B正确。禅让制是按才能和威望而非血缘来继承的制度,与材料不符,A错。材料现象主要和继承制度的变化有关,而非君主寿命,故C错。西周时期父子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更加受到重视,血缘纽带关系并非弱化,故D错。
5.有人认为:“突破性创新的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的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下列制度属于“突破性创新”的
是 (  )
A.秦朝的郡县制
B.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明朝的科举制
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题目要求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属于“突破性创新”,A正确。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同时恢复了分封制,不属于“突破性创新”,排除B;明朝的科举制沿袭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不属于“突破性创新”,排除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在吸收魏晋三省制的基础上的渐进式创新,与题意不符,排除D。
6.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选C。白鹿皮币定价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必须购买,而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20万钱,因此,诸侯王需要耗费两年的租税才能买一张白鹿皮币。这一做法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故C正确。“皮币”为诸侯王献礼所用,并非通用货币,故A错。材料没有反映思想统一的内容,故B错。材料只是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并非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错。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
阶段 演变
战国萌芽 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秦朝建立 ①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西汉巩固 ①实行刺史制度;②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完善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北宋加强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元朝发展 ①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②实行行省制度
明清强化 ①明朝废丞相,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②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③八股取士
晚清衰败 ①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②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分出现
分析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再据材料“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其衰败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答案:主要趋势:不断调整皇帝和中央各部门的关系,对中央行政机构调整、改革;强化监察制度;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不断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的关系,由中央直接任免地方官吏;不断加强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改革,分散地方政权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创立和完善选官用人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打破门阀世族对官府与政权的垄断与威胁,加强人才的社会流动,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以儒学作为官吏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思想基础。
衰败原因:西方列强入侵,统治危机加剧;西学东渐的影响;封建经济逐渐瓦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人民革命的打击,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冲击等。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