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十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十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7 06:20:58

文档简介

十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解析】选D。通过材料中屯田、官署遗址群等信息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故D正确;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结合所学可知,屯田是汉朝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故C错误。
2.(2021·淄博高二检测)东汉初年,将军马援在平定岭南地区叛乱后,在当地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当地人。这一
政策 (  )
A.消除了中原民族和越族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拓展了东汉的统治区域
【解析】选C。材料中马援平定岭南后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岭南本身就属于当时东汉的统治区域,D排除。故选C。
3.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王国维据《史记》所载“汉武帝时,为防匈奴,始筑令居以西到武威、敦煌等四郡”,再据唐《沙州图经》所载,得出结论:“木简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长城也。”这说明 (  )
A.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第二手史料
B.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相互补证
C.西方人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
D.《史记》史学权威和史学价值较高
【解析】选B。由“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王国维根据史书记载印证得出结论“木简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长城也”,说明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相互补证,B正确。
4.唐代元稹《估客乐》诗载:“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据此可以判断出当时 (  )
A.商帮活动范围广泛 B.市场不受地点限制
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D.民族经济往来频繁
【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党项马”“吐蕃鹦”等各民族商品都在长安城销售,由此可以判断出唐朝各民族经济往来频繁,因此D正确。A错误,商帮兴起是在明清时期;B错误,依据材料中“城中东西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市场受到地点限制;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代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往来,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
5.《元史·地理志》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  )
A.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B.加强了对边疆管辖
C.边疆人民负担沉重 D.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解析】选B。材料信息表明,边疆地区和内地一样交纳赋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加强了对边疆管辖,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族分化政策”,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边疆地区和内地一样交纳赋税,无法看出边疆人民负担沉重,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元朝时加强了对边疆管辖,无法体现“自治”,排除D。
6.(2021·本溪高二检测) 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
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解析】选A。根据题意内容可知,西域人士流连中原的很多,中原人士涉足边疆的也很多,说明民族之间的交流很频繁,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情况,故选A;由西域人士“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无法体现出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排除B;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未能体现题意中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C;元朝建立大一统王朝,西域已经不存在独立于元政府之外的民族政权,排除D。
7.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  )
①秦始皇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②唐太宗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府州
③元朝设置理藩院主管民族事务
④清朝设驻藏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故①表述正确;唐太宗在东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府州,故②表述错误;元朝设置宣政院主管民族事务,故③表述错误;清朝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故④表述正确。因此A正确,B、C、D排除。
8.(2021·通州高二检测)清代在蒙古、新疆、青海、 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解析】选A。清代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而设置与内地不同的特别行政区,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同时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特别行政区是地方行政区划,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特别行政区的设置虽然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并不能解决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排除C;材料未涉及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效率问题,排除D。
9.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是 (  )
A.东南沿海的商品经济比内地任何一个地方都发达
B.东南沿海地处边陲,商品大部分需要从外国输入
C.东南沿海相对独立,未受草原民族的侵扰
D.地处东南沿海,港口优良,航海便利
【解析】选D。A说法绝对;B说法错误,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品不需要大量进口;C说法错误,宋元时期,东南沿海依旧受到北方草原民族的影响。所以本题应从地理角度考虑,D正确。
10.“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  )
A.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B.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平等
【解析】选A。“‘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说明明朝对外关系是依靠朝贡贸易进行,A正确;朝贡贸易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B错误;“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亦无从体现,排除C;“双方地位平等”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
11.下图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材料,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
1683年清设立台湾府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派驻藏大臣
1762年设伊犁将军
A.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B.杰出的君主康熙大帝
C.康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解析】选D。设伊犁将军和台湾府及驻藏大臣不属于对外关系,A错误;1727年是雍正年间,1762年是乾隆年间,故B错误;材料中的历史事件都有利于巩固多民族的国家,和君主专制无关,C错误,故选D。
12.阅读下表,该表史实可以证明明朝
1514年 葡萄牙海盗商船直接侵占“屯门”(今香港新界)
1521年 屯门葡人被明军驱逐,此后,所有朝贡国一概被禁止来广州通贡
1543年 葡人和一些中国海商在闽浙沿海骚扰,明将剿捕,反遭败绩
A.海禁政策是外患的根源
B.海禁政策阻止了殖民扩张
C.实行海禁有一定合理性
D.海禁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葡萄牙海盗商船侵占“屯门”以及葡萄牙人在沿海地区骚扰是明代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说明海禁政策有一定合理性,C正确;A颠倒因果联系,排除;B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并未阻止殖民扩张,排除;海禁政策并非禁止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排除D。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 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
(1)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 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16分)
(2)材料二中的“上”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 除材料所述史实外,再举一例。(10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春秋战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所以,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秦始皇。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答案:(1)秦始皇。政治: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等加强中央集权;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开明的民族政策;如:文成公主入吐蕃等。
14.(26分)中国古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但和平形态是主要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少数民族 演进及发展史实(部分)
匈奴 战国时期崛起,逐渐强大。秦始皇命蒙恬出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巩固北部边防。西汉初,鉴于国力有限,汉朝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对匈奴展开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派张骞出使西域以配合对匈奴作战。东汉,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出兵大败北匈奴。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匈奴等少数民族加快内迁
西南夷 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开辟“五尺道”,设置官员;西汉武帝时,在南越设郡管理;东汉初年,重新并入汉版图
藏族(吐蕃)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政权;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初期,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与尺带珠丹;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元朝,设宣政院管理,成为行政区;明朝,称乌思藏,设卫所,用藏人管理,建立僧官制度;清初顺治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设驻藏大臣
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此后,先后灭掉西夏、金、南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9年,统一全国;1368年,元朝灭亡;14世纪,分裂为鞑靼、瓦剌等部;1449年,瓦剌攻明,鞑靼与明和好,在边境开设互市;明末清初,分裂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康熙时平定漠西噶尔丹叛乱;1771年乾隆年间,漠西土尔扈特部东归
——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整理
根据材料,概括在和平形态下,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各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并概述其积极作用。
【解析】第一问方式,根据材料“西汉初,鉴于国力有限,汉朝与匈奴和亲”可得出和亲的方式;由材料“在南越设郡管理”得出设立与内地一样的行政管理机构;由材料“明朝,称乌思藏,设卫所,用藏人管理,建立僧官制度”“1727年,设驻藏大臣”得出设立专门的军事、行政管理机构;根据材料“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得出会盟的方式;根据材料“清初顺治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得出册封的方式;根据材料“鞑靼与明和好,在边境开设互市”得出边境贸易的方式等。第二问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匈奴等少数民族加快内迁”“派张骞出使西域”等信息,可得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根据材料“康熙时平定漠西噶尔丹叛乱”“1771年乾隆年间,漠西土尔扈特部东归”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等。
答案:方式:和亲,如西汉、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或政治宗教首领),如唐朝、清朝;设立专门的军事、行政管理机构,如西汉、明朝、清朝;设立与内地一样的行政管理机构,如秦、汉、元;边境贸易、会盟,如唐朝、宋朝、明朝;人口迁徙,如西晋、清朝。
积极作用:促进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或答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或答有利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化);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备选习题】
1.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解析】选A。材料表明,7世纪的中国即唐朝,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形成风气,说明唐朝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得益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A正确;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景象,并非反映社会风气不好,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
2.下图为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画中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C.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选C。图片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时“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松赞干布是吐蕃的领袖,唐太宗是中原王朝的君主,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吐蕃希望通过通婚的方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同时也反映出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故答案为C。材料反映的是使臣觐见求婚的场景,没有册封方式的体现,排除A;材料中没有反映互相派遣使臣的活动,排除B;唐朝中央政府对吐蕃没有形成有效的管辖,唐政权与吐蕃政权之间,是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不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D。
3.有人认为唐太宗攻打突厥是非正义的战争,持这种观点的人忽视了 (  )
A.唐朝攻打突厥是反对少数民族侵略的自卫战争
B.唐朝对东突厥的战争,是为了巩固统一
C.东突厥贵族的掠夺性
D.唐朝对东突厥的战争,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
【解析】选C。本题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考虑,应该说唐太宗攻打东突厥保护了北部边郡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持材料观点的人没有看到东突厥贵族的掠夺性。
4.“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解析】选D。A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反映了唐朝融洽的民族关系;B赞颂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 C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以上选项均不符合题意。而D的意思是: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因此,D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故本题答案为D。
5.藏文史籍《萨迦世繁史》说:“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三地面积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忽必烈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会于八思巴。”这段史料表明 (  )
①忽必烈注意利用宗教统治
②八思巴是元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
③当时吐蕃人把西藏看做元朝的一个行省
④西藏成为元朝管辖下的行政区之一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八思巴主持宣政院,而宣政院是统领全国宗教事务的中央机构,所以②正确;八思巴是吐蕃的大喇嘛,忽必烈予以重用,所以①正确;由于材料源自藏文史籍,其反映了当地人的观点,所以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④正确。
6.元朝和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中,相同之处是 (  )
①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②抗击外来殖民侵略
③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④设专门机构管理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选B。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来管辖藏族和佛教事务,清朝设驻藏大臣,两者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两者都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元朝设宣政院,清朝设理藩院来管理边疆少数民族的事务。所以正确答案是B。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文景时期,为解决西北驻军供给问题,实行移民屯垦实边,收到了“定舍以待其劳”“常坐而役敌国”,逐点占领、巩固的良好效果。到武帝时,决心武力解决匈奴内侵威胁这一问题,先后设河西四郡,移民屯垦,以补充战争消耗。元朔二年,募民十万于朔郡;元狩四年,“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元鼎六年,斥上郡、朔方、西河、河西边境的塞卒六十万“咸田之”。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以后,西汉又在比胥鞬、赤谷城屯田,设田卒、河渠卒、守谷卒等田官进行生产管理。军事化屯田使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都要高于个体经济。“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戎不虞”。因为屯田,大批人口聚居西域,他们开荒种地,筑路修桥,建立亭障,形成了许多初具规模的经济点镇,使往来的商人、使者有了途中歇脚之地。
——据罗军《论西汉屯田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
材料二 清代统治者认识到“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把屯田作为长治久安的安边定国之策,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在新疆屯田,最初以军屯为主,以后陆续兴办民屯、旗屯、回屯、遣屯等;管理各种屯田的组织机构大致分为三个系统:一是军屯,属军事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军官兼任。二是民屯,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地方官兼任。三是回屯,各级屯官由同级伯克官(维吾尔族地方官)兼任。道光时期,吸取清代以前长期集中在南疆屯垦,造成新疆历史上长期南农北牧局面的教训,在南北疆掀起了继乾隆时期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屯田的高潮。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随即“招集流亡,修复水利,恢复屯田”,把新疆屯田进一步推向高潮,并为清军长期戍边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据李新伟《清代的新疆屯田》
材料三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汉清两代西北地区屯垦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意义。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得出目的明确,解决西北军队供给问题;指导方针为安边定国,“边防与屯政相维”;形式多样,包括军屯、民屯等;管理规范,设有专门的机构、职官对屯田进行管理等。 第(2)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三得出措施有效、直接统治;贯彻“夷夏之辨”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第二问意义,根据材料三得出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民族交融);结合所学还可从经济和对外交往的角度得出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与世界的交流交往。
答案:(1)共同点:①目的明确,解决西北军队供给问题;②指导方针,安边定国,“边防与屯政相维”;③形式多样,包括军屯、民屯等;④管理规范,设有专门的机构、职官对屯田进行管理;⑤范围广,屯垦涉及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⑥时间长,延续几代皇帝;⑦成效显著,为军队长期戍边奠定了经济基础。
(2)特点:措施有效、直接统治;注重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意义: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民族交融);有利于与世界的交流交往。
PAGE十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2.(2021·淄博高二检测)东汉初年,将军马援在平定岭南地区叛乱后,在当地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当地人。这一
政策 (  )
A.消除了中原民族和越族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拓展了东汉的统治区域
3.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王国维据《史记》所载“汉武帝时,为防匈奴,始筑令居以西到武威、敦煌等四郡”,再据唐《沙州图经》所载,得出结论:“木简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长城也。”这说明 (  )
A.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第二手史料
B.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相互补证
C.西方人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
D.《史记》史学权威和史学价值较高
4.唐代元稹《估客乐》诗载:“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据此可以判断出当时 (  )
A.商帮活动范围广泛 B.市场不受地点限制
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D.民族经济往来频繁
5.《元史·地理志》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  )
A.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B.加强了对边疆管辖
C.边疆人民负担沉重 D.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6.(2021·本溪高二检测) 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
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7.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  )
①秦始皇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②唐太宗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府州
③元朝设置理藩院主管民族事务
④清朝设驻藏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8.(2021·通州高二检测)清代在蒙古、新疆、青海、 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9.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形成这种布局的原因是 (  )
A.东南沿海的商品经济比内地任何一个地方都发达
B.东南沿海地处边陲,商品大部分需要从外国输入
C.东南沿海相对独立,未受草原民族的侵扰
D.地处东南沿海,港口优良,航海便利
10.“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  )
A.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B.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平等
11.下图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材料,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  )
1683年清设立台湾府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派驻藏大臣
1762年设伊犁将军
A.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B.杰出的君主康熙大帝
C.康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2.阅读下表,该表史实可以证明明朝
1514年 葡萄牙海盗商船直接侵占“屯门”(今香港新界)
1521年 屯门葡人被明军驱逐,此后,所有朝贡国一概被禁止来广州通贡
1543年 葡人和一些中国海商在闽浙沿海骚扰,明将剿捕,反遭败绩
A.海禁政策是外患的根源
B.海禁政策阻止了殖民扩张
C.实行海禁有一定合理性
D.海禁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 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
(1)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 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16分)
(2)材料二中的“上”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 除材料所述史实外,再举一例。(10分)
14.(26分)中国古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但和平形态是主要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部分少数民族 演进及发展史实(部分)
匈奴 战国时期崛起,逐渐强大。秦始皇命蒙恬出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巩固北部边防。西汉初,鉴于国力有限,汉朝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对匈奴展开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派张骞出使西域以配合对匈奴作战。东汉,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出兵大败北匈奴。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匈奴等少数民族加快内迁
西南夷 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开辟“五尺道”,设置官员;西汉武帝时,在南越设郡管理;东汉初年,重新并入汉版图
藏族(吐蕃)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政权;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初期,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与尺带珠丹;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元朝,设宣政院管理,成为行政区;明朝,称乌思藏,设卫所,用藏人管理,建立僧官制度;清初顺治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设驻藏大臣
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此后,先后灭掉西夏、金、南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9年,统一全国;1368年,元朝灭亡;14世纪,分裂为鞑靼、瓦剌等部;1449年,瓦剌攻明,鞑靼与明和好,在边境开设互市;明末清初,分裂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康熙时平定漠西噶尔丹叛乱;1771年乾隆年间,漠西土尔扈特部东归
——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整理
根据材料,概括在和平形态下,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各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并概述其积极作用。
【备选习题】
1.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2.下图为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画中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C.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有人认为唐太宗攻打突厥是非正义的战争,持这种观点的人忽视了 (  )
A.唐朝攻打突厥是反对少数民族侵略的自卫战争
B.唐朝对东突厥的战争,是为了巩固统一
C.东突厥贵族的掠夺性
D.唐朝对东突厥的战争,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
4.“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5.藏文史籍《萨迦世繁史》说:“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三地面积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忽必烈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会于八思巴。”这段史料表明 (  )
①忽必烈注意利用宗教统治
②八思巴是元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
③当时吐蕃人把西藏看做元朝的一个行省
④西藏成为元朝管辖下的行政区之一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6.元朝和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中,相同之处是 (  )
①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②抗击外来殖民侵略
③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④设专门机构管理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文景时期,为解决西北驻军供给问题,实行移民屯垦实边,收到了“定舍以待其劳”“常坐而役敌国”,逐点占领、巩固的良好效果。到武帝时,决心武力解决匈奴内侵威胁这一问题,先后设河西四郡,移民屯垦,以补充战争消耗。元朔二年,募民十万于朔郡;元狩四年,“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元鼎六年,斥上郡、朔方、西河、河西边境的塞卒六十万“咸田之”。公元前60年统一西域以后,西汉又在比胥鞬、赤谷城屯田,设田卒、河渠卒、守谷卒等田官进行生产管理。军事化屯田使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都要高于个体经济。“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戎不虞”。因为屯田,大批人口聚居西域,他们开荒种地,筑路修桥,建立亭障,形成了许多初具规模的经济点镇,使往来的商人、使者有了途中歇脚之地。
——据罗军《论西汉屯田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影响》
材料二 清代统治者认识到“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把屯田作为长治久安的安边定国之策,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在新疆屯田,最初以军屯为主,以后陆续兴办民屯、旗屯、回屯、遣屯等;管理各种屯田的组织机构大致分为三个系统:一是军屯,属军事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军官兼任。二是民屯,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地方官兼任。三是回屯,各级屯官由同级伯克官(维吾尔族地方官)兼任。道光时期,吸取清代以前长期集中在南疆屯垦,造成新疆历史上长期南农北牧局面的教训,在南北疆掀起了继乾隆时期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屯田的高潮。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随即“招集流亡,修复水利,恢复屯田”,把新疆屯田进一步推向高潮,并为清军长期戍边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据李新伟《清代的新疆屯田》
材料三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汉清两代西北地区屯垦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意义。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