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沿用。此举表明 ( )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
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
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
2.(2021·威海高二检测)《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中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 )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
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为历代的王朝沿用
3.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 )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4.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5.(2021·武清高二检测)《毛诗正义》载:“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汉书·礼乐志》载:“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上述材料表明 ( )
A.统治者十分重视儒家文化
B.风化有助于社会阶层的良性互动
C.政府对民众生活非常关心
D.风化有助于提高百姓的知识水平
6.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一举措旨在 ( )
A.提升市镇的经济水平
B.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
C.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
D.凸显市镇的军事功能
7.(2021·本溪高二检测)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8.“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9.(2021·阜新高二检测)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下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
州县 坐落位置 创办/重建时间 创办人
通许县 旧在城北凤形冈 洪武年间 县丞范世英
杞县 县治东北 洪武六年 知县张淮
鄢陵县 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 嘉靖十四年 知县王时中
仪封厅 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 顺治年间 知县崔维雅
新郑县 在县治西北隅 康熙三十二年 知县朱廷献
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
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
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
10.(2021·鞍山高二检测)清政府下令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救济灾荒均以国家为主导,以免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这说明 ( )
A.民间救灾开始居主导地位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政府的救灾政策发生变化
D.晚清中央权威趋于衰弱
二、非选择题(60分)
11.(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男丁承担的重负。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14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取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
——摘编自刘凤雪、张俤《近代中国基层社会
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地方治理的特点。(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14分)
PAGE十七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沿用。此举表明 ( )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
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
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
【解析】选C。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为历代沿用,这说明历代政府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错误;虽然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强调的是通过户籍加强对人民的管理,B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生时间,D错误。
2.(2021·威海高二检测)《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中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 )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
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为历代的王朝沿用
【解析】选C。依据材料可知汉代户籍制度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知汉代开始加强对基层的控制,A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汉代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户籍制度被历代的王朝沿用,D错误。
3.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 )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解析】选D。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具有法律地位,说明当时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D正确。该措施有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A错误;材料中编户齐民有利于控制百姓,B错误;C中“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4.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解析】选D。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D正确。
5.(2021·武清高二检测)《毛诗正义》载:“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汉书·礼乐志》载:“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上述材料表明 ( )
A.统治者十分重视儒家文化
B.风化有助于社会阶层的良性互动
C.政府对民众生活非常关心
D.风化有助于提高百姓的知识水平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用礼乐风化来对社会实行教化,实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构建良性的社会阶层互动,B正确;《毛诗正义》中的风指的是《诗经》中的风,与儒家文化无关,排除A;题干主旨是社会教化,而非统治者对百姓生活的关心,C脱离主旨,排除;统治者实行社会教化,更多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而非提高百姓知识水平,排除D。
6.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一举措旨在 ( )
A.提升市镇的经济水平
B.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
C.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
D.凸显市镇的军事功能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明朝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表明明朝政府重视加强对江南市镇的管理,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市镇受到中央有效管理,与提升市镇经济水平无关,排除A;地方基层官员的增多,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排除B;派往这些地区的官员是县丞、主簿、同知等行政官员,与军事功能无关,排除D。
7.(2021·本溪高二检测)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病坊”救助对象是“病残、乞丐及贫民”,这些人群属于社会的基层,对基层人群的救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选C。材料中没有提及对“病残、乞丐及贫民”的救助措施上升到法律文献层面,排除A;材料中的措施属于仁政,但不能反映出“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排除B;材料提及了唐朝的一些救助措施,但不能扩大为“完整”层次,排除D。
8.“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解析】选D。材料中说明宋代范仲淹在灾荒时除直接救济灾民外还大量兴建土木工程以吸纳灾民,这体现了其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的救灾特点,故选D;A、B、C与题意不符。
9.(2021·阜新高二检测)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下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
州县 坐落位置 创办/重建时间 创办人
通许县 旧在城北凤形冈 洪武年间 县丞范世英
杞县 县治东北 洪武六年 知县张淮
鄢陵县 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 嘉靖十四年 知县王时中
仪封厅 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 顺治年间 知县崔维雅
新郑县 在县治西北隅 康熙三十二年 知县朱廷献
A.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B.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
C.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
D.社会救济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养济院是官方倡导的恤养机构,具有赈济作用,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关注民生与政绩考核相结合,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清代和前代的对比,故B排除;材料未体现地方官员比乡绅更热衷慈善事业,故C排除。
10.(2021·鞍山高二检测)清政府下令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救济灾荒均以国家为主导,以免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这说明 ( )
A.民间救灾开始居主导地位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政府的救灾政策发生变化
D.晚清中央权威趋于衰弱
【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来看,清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有所削弱,出现了原来清政府不允许民间自主进行的救灾行为。故答案为D。A“居主导地位”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所述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排除B;发生变化的不是政府政策,排除C。
二、非选择题(60分)
11.(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男丁承担的重负。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14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男丁承担的重负”“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可以总结出第一问答案;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可以总结出答案。第(2)题,根据材料中商朝到明清户籍制度的演变和材料信息“唐安史之乱后……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
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从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2)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取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
——摘编自刘凤雪、张俤《近代中国基层社会
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地方治理的特点。(1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14分)
【解析】第(1)题特点:根据材料“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可归纳出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根据材料“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可归纳出因时而变;根据材料“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可归纳出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根据材料“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可归纳出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第(2)题变化:根据材料“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可归纳出基层社会治理受西方自治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可归纳出传统继承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可归纳出政党对基层治理进行新的尝试。
答案:(1)特点: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因时而变;重视发挥乡村精英群体的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
(2)变化:基层社会治理受西方自治观念的影响;传统继承治理体系逐渐瓦解;政党对基层治理进行新的尝试。
PAGE